书城亲子好妈妈必知的50个教育误区
11370700000041

第41章 误区四十教育孩子重言教轻身教

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百分之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已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俗语:“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看一看。”讲的也是“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教育孩子却是重言教轻身教。可能有些父母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但也有一些父母只是以工作忙为借口,把时间花在了自己的休闲娱乐上。有的为了钱财不择手段,贪图享乐;也有的爱唠叨、爱发火,情绪经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这些情况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父母教育孩子要这样、要那样,自己的行为表现却与之不够统一,甚至是截然相反,会使是非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孩子感到为难、困惑,孩子因此会对父母的教育和要求以及是非曲直的标准产生怀疑,变得无所适从。同时,孩子还会因为父母的实际行为与“言教”不符,而抵触父母的教育,甚至顶撞父母;或以父母的行为标准来评判学校、老师的教育,将父母的“榜样”作为为自己辩解的依据,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失去权威性、可信性。

我们很难想象,一位终日喝酒、打牌的爸爸,或一位每天把大量时间花在穿戴打扮、逛商场上的妈妈能给孩子做出勤奋学习的榜样;我们也很难想象,一对连自己父母都不愿赡养的爹妈能教会孩子关心和爱戴父母;我们同样很难想象,整天琢磨怎样占人便宜的父母能培养出孩子健全的社会属性。

如此看来,父母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言行。如果父母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甚至言行不一致的话,就会给孩子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都很强,父母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很可能会被孩子效仿,父母的缺点往往会不小心地“传染”给孩子,这就是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诫做父母的人说:“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你们怎样表示欢迎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有可能成为孩子终身的榜样,是孩子最早的、也是最愿意模仿的对象。孩子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认知世界,获得人生经验。特别是在家里,做父母的一天到晚同孩子在一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孩子注意到,在头脑中留下痕迹。比如教育孩子不要吸烟,爸爸就不能吸烟,如果爸爸吸了烟,不但不能让孩子信服,还会让孩子从此不信任父母的话,看小起父母,甚至做出不服从父母、不孝顺父母的事。另外,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念、情绪变化以及对孩子的肯定或否定,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孩子比大人敏感,难辨是非,但感情真挚、模仿能力强。因而,当看到孩子的不良言行而为他们担忧时,父母确实有必要反省自己的行为举止,进而完善自我。因为在孩子面前,父母就是活的教科书。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你灌输什么就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记。

例如父母想教育孩子守约,但如果自已就没做好表率的话,不仅不容易产生教育效果,甚至会给自己带来尴尬:

“吉米,我和你讲了许多次要遵时守约,否则会浪费别人的时间,也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不这样认为吗?”

“的确不好。不过,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妈妈有些生气了:“怎么能说没什么了不起呢?你养成这样的毛病,会惹麻烦的,还有谁会信任你呢?”

看见妈妈生气,吉米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你是大人了,不是也过得很不错吗?没见你有什么麻烦呀!”

“你是什么意思?”妈妈不懂怎么话题扯到了自己身上。

“你大概忘记了,好几次你都答应我来参加我们学校的活动,我都告诉老师你会来了,可是到活动结束了也不见你的人影。”

“那是因为我工作上临时有事情,而且那些活动也不是非参加不可……”妈妈注意到儿子不屑甚至有些讥讽的表情,尴尬地停住了,不知该如何收场。

也许妈妈确实因为工作忙,实在脱不开身而没有参加学校里的活动,但是孩子会怎么看这个问题呢?他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他可能会想:“妈妈都不守约,我也没必要纠正这个所谓的缺点了。”一旦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恐怕无论有多少次的教训,也不会起作用。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有句名言:“社会就是模仿。”孩子具有强烈的模仿心理,这使得父母的榜样形象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因此,教育孩子没有什么诀窍,唯一的方法就是父母示范正确的行为,并且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观念,那么孩子自然就会成为一个正直且有用的人。

所以,父母应该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在关心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同时,更要注意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从生活习惯、日常细节到重要的家庭活动,都应该尽最大努力给孩子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为此,专家给父母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

父母的言行教育体现在生活的每一瞬间,父母不仅仅要注重教导孩子时以身作则,更要注重平常的言行,潜移默化地用自己的良好言行熏陶孩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先做到。试想一下,孩子正在家中埋头苦读,而父母却忙着“修长城”、胡吹乱侃,孩子会怎么想?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看电视,自己也最好不看,或是做到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否则,孩子会更没有心思学习,可能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即使人在书桌前,心思也早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这样的结果是每个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

勇于向孩子认错

父母平时总是教育孩子要知错就改,而一旦面对自己犯的错误,却不愿意直接向孩子认错,觉得这样会失去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而事实是,孩子对父母的认错会很善意地接受,并在心里佩服父母的公正,这不但不会减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提高父母的人格魅力。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家庭中,父母首先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孩子好好学习,父母自己也应天天向上。父母的最大魅力就是充分发挥“镜子”的作用。引导孩子热爱学习,从而帮助孩子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所以,要教好孩子,父母的当务之急是要主动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父母的文化素质对孩子的品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影响孩子成长的不仅仅是父母直接对孩子的教导,更重要的是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和自然流露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通常父母刻意地、有意识地要求培养孩子的种种努力,会被自己不经意的自我放纵轻易抹去,父母注重自我发展、终身学习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只对孩子提点要求就行了。所以,作为父母,请率先做出表率来感召孩子。为了孩子检点自己的言行,为了孩子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了孩子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为了孩子努力去拓展自己有价值的人生,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