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必知的50个教育误区
11370700000033

第33章 误区三十二从不和孩子商量问题

着名教育家魏书生写过一篇文章,叫《商量,商量,再商量》,虽然讲的是大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商量也完全用得着。卡耐基曾经讲过:“对待杀人犯,还该讲三分道理哩。与孩子商量,完全可行,赶快试试,看看会发生什么。”

然而,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把孩子排斥在决策外,尤其在决定一些重要的事情时。他们总是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当然,生活中纯粹的大人之间的事可以暂时不让孩子知道,可是还有很多事是完全应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的,尤其是大人做出与孩子有关的某项决定时。不要以为孩子是你的,你就可以随便对他做出决定。他的年龄虽小,可他总归是一个人,有权知道关于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只要是家庭中的一员,都有权参与家庭事件的讨论与决定,它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尤其对待已经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孩子,就更不可忽视他在家中的地位了。

商量的魅力在于,使自己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两代人的沟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就是学会商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商量非常重要。因为商量能够让对方感觉受到了尊重。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受尊重的需要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无法获得满足,人就会产生沮丧、失落等负面情绪。

当然,父母与孩子间的商量不是简单的迁就,而是父母与孩子对话、沟通、相互了解,形成双方可接受的意见或办法的过程;商量也不是父母发号施令,而是真正地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更当做一个孩子来对待。商量会使家庭中的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打上“民主”的印记。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渐渐会养成民主的习惯,愿意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反之,孩子则会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和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父母应该随时记住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遇事应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当孩子表示不满或者反对的时候,应该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解释,争取孩子的理解,而不是强制孩子服从甚至恐吓孩子。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刚吃过晚饭,亚男的爸爸对亚男说:“从明天开始,我们要把你送到爷爷奶奶家里住一个月。到了那里,你一定要听爷爷奶奶的话,不要惹他们生气,知道吗?”

听到爸爸的话,亚男愣了一下,随即大声地反对:“为什么要把我送到爷爷奶奶家,我不去!”

“不去不行,这个月爸爸和妈妈都要出差,没有人照顾你!”看到儿子的态度,爸爸生气地对他说。

“为什么你们不事先和我商量一下,问我愿不愿意去呢?我现在不想去爷爷奶奶家!”亚男被爸爸训斥,难过得快要哭了。

“大人决定的事还要问你同不同意,你懂什么啊?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去,我和你妈妈都出差,总不能把你一个人放在家里吧?”爸爸一脸怒气地对亚男说。

第二天一大早,亚男就被爸爸送到了爷爷奶奶家里。亚男有一种不被尊重、被抛弃的感觉,他有点怨恨他的爸爸妈妈了。

由此可见,在子女的教育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不能满足或不应满足时,不要粗鲁而简单地拒绝。或者在父母提出要求孩子不同意时,也不应简单地采用命令方式:这事已经决定了!

对于父母来说,和孩子商量一些事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如果父母尊重了孩子,孩子反过来也会尊重父母:另一方面,如果父母经常和孩子商量事情,征求孩子的意见,到了孩子需要做决定的时候,孩子也会主动去跟父母商量,征求父母的意见,而不是隐瞒父母,一意孤行。父母时刻要记得,孩子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许多事情,要和孩子商量着办。学会与孩子商量,是两代人沟通的好方法。人和人之问,如果互相不沟通、不交流,是无法相互了解的。而不了解,就会产生隔膜与误会。

当然,父母与孩子进行商量,不仅是因为孩子有权知道自己的事情,这更是对孩子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的赏识,相信孩子有能力分析和决定家庭中的事务。所以,父母在决定一件事情之前,不妨听听孩子的意见,有时候,孩子的意见也非常重要,甚至能对整个事情产生重大的影响。

陈先生夫妇准备购买一套房子。他们千挑万选,挑出了较中意的两个楼盘,却不知道哪一套更好些,为此夫妻两人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一天,夫妻俩又因为房子的事情争执了起来。这时候,待在一旁的刚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红红终于忍不住了,大声地对爸爸妈妈说:“你们要买房子怎么从来都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呢?”

陈先生夫妇立刻停止了争吵,惊讶地看着女儿,半天没说出话来。

“小孩子家懂什么啊,你能有什么意见?”陈先生首先从惊异中醒过神来。

“就是,买房子是大人的事,关你什么事啊?你管这么多干什么?”妈妈也随声附和。

“买房子是一家人的事,我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为什么就不关我的事呢”红红生气地反问道。

“就算让你知道,但是懂如何买房子吗?小孩子好好学习就行了,别管闲事。”爸爸朝红红一摆手,很不耐烦地说。

“谁说我不懂,我知道爸爸要买xx花园,我还知道,那里的房子根本不能买。”

“为什么不能买,你知道什么啊?”陈先生吃惊地望着女儿。

“xx花园的旁边有一片空地对吧?那里马上就要建化工厂了,爸爸想以后天天都闻化工厂的怪味吗?”

“什么?化工厂?我怎么不知道?你听谁说的阿?”陈先生非常疑惑地问女儿。

“我同学的爸爸是化工厂的厂长。那天我无意中听到你们说想买xx花园的房子,我就给她说了,她说不能买那里的房子,因为她爸爸曾告诉她化工厂马上就要搬到那个小区的旁边了,她还说化工厂的气味对人体的危害可大呢。”

“真的吗?要真是那样,这房子就真的不能买了。”陈先生自言自语地说。

后来,陈先生打听了一下,女儿说的消息确实是真的。于是,他就买了另一个楼盘的一套房子。

由此可见,有时候,在做某件事情前如果先与孩子商量一下,把做父母的意见耐心地讲给孩子听,让他思考判断,同时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想法,然后再去行动,不但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还可以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同时,父母与孩子商量还可以让孩子感觉到他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对家庭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大局观。

另外,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某件事,把各自的观点都摆出来讨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不断修正个人的偏见,最后达成共识。这样,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尊重,父母也了解了孩子的思想观念,也比较容易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长此以往,父母与子女就会对彼此越来越了解,而且能够互相约束,剔除不和谐的成分,逐渐形成一致的看法。就算不能达到亲密无间的地步,至少两代人都学会了互相谅解、宽容、认同和尊重,这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如果父母想与孩子商量又该怎么做呢?

尊重孩子的个人意见

在讨论一般的普通家事时,父母不妨也让孩子参与进来,不管最后是否采纳了他的意见,也让他感受他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如此,他们也会尊重长辈。

多些商量,少些命令

父母不管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比如,如果父母想请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如洗菜,你可以说:“你能帮我把菜洗一下吗?”而不要说“快来帮我洗菜!”或“赶紧把菜洗了!”

凡事都要学会与孩子商量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员。家庭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尤其是和孩子密切相关的事情时,父母都不要自作主张,都应该和孩子商量一下,征求孩子的意见,取得孩子的理解和认同。父母遇事经常和孩子商量,是对孩子的一种赏识和尊重。

孩子的事情定要与孩子商量

每一个孩子都会出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孩子们都希望父母能够尊重自己的意见,毕竟,许多事情都需要孩子付出努力才能实现。所以,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对于孩子的事情父母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自己上选择,即使父母有自己的想法,也要通过商量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见传达给孩子,让孩子权衡利弊后再作出选择。

如果父母一味地用威严来压制孩子,即使孩子口头上同意了。内心也是不情愿的,可能还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怎么还可能与父母和睦共处呢?因此,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处理,父母的意见只能通过建议或者商量的方式传达给孩子,帮助孩子全面地认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