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
11362500000030

第30章 附录(3)

最近,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关凯在他的新着《族群政治》中更明确地说:“或许费孝通没有点明的是,多元与一体在某种程度上的对立紧张,正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结构性特点,如果中华民族无法包容多元或者无力塑造一体,何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未来发展的更高层次,关键在于国家建构的深化和内在化,简而言之,是中国社会既在客观上保持一定程度的文化多样性,又在主观上具有强大的国家认同的凝聚力。”

这些有关论述把多元一体的内涵与国家认同和民族整合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为人们深入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很值得人们重视。

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阶段的划分

21世纪之初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新探讨,还表现在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阶段的划分上。缘于学者们对“多元一体”内涵的理解不同,导致历史分期指导思想的不同,因而学界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阶段划分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陈连开于1996年发表《中华民族之含义及形成史的分期》一文,认为中华民族形成史可分为起源与孕育、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联合三大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又可以划分若干历史时期。

第一阶段,从旧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孕育期。这个阶段以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矛盾统一运动发展的起点,至春秋战国进一步形成了华夏居中称为“中国”,夷、蛮、戎、狄配合东、南、西、北“五方之民”构成“四海”之内统一的“天下”,表明华夷统一已经成为历史的大趋势。

第二阶段,从秦汉到1840年的2000余年,是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时段。这一阶段又有从秦汉到南北朝、从隋唐到辽宋夏金、从元到清,这三个历史时期。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处在阶段性地不断壮大,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呈现出螺旋式地上升过程。其主要成果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形成与确立;各民族共同祖国观念的形成,古典爱国主义在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得到了发扬。

第三阶段,从鸦片战争至当前,是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联合时期。从1840年至辛亥革命以前,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斗争中自发联合,保卫祖国的统一与疆域的基本完整,在不同层次上寻求将古代中国转为现代中国的强国之道。其主要成果是在最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共同保卫了祖国的统一与疆域的基本完整,并推翻了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制民国。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以前,中国人民从纲领、道路、政策、方针等各方面把中华民族联合成整体上升到了理论和自觉意识的高度,获得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大转折。1949年10月1日到当前,是中华民族在获得了民族解放和独立以后的蓬勃发展时期,根本的问题是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完全统一。

这种划分法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而且划分出了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孕育期,以及对从秦汉到1840年这2000余年时间大跨度的细分,但是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作用没有突出,而且论述过于单薄。

不久,马戎在1999年发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一文,将历史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远古到鸦片战争前,是这一格局的形成时期。远古时代的许多民族集团经过长期的交往、征战和融合,到秦汉时期形成了并立和相互依存的以中原汉族为核心的农业区统一体和北方游牧民族以匈奴为核心的统一体。到了清中叶,汉、满、蒙、回、藏等各大民族集团统一在清朝统治之下,才真正结合成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体。

第二阶段,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是这个格局的危机时期。西方帝国主义蚕食中国,企图使边疆少数民族脱离中华民族大家庭,打乱了中国原有的政治疆域、经济体系和民族格局,中国民族统一体面临新危机。

第三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是多元一体格局在中国的重建时期。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新统一起来,努力缔造一个在形式与内容方面与以前都不同的新的“多元一体”结构。

这种划分法虽然简明,明显表现出厚今薄古的倾向,但第一阶段时间跨度太过大,缺乏层次。

进入21世纪后,又有学者提出了多种划分法。2000年萧君和在《中华学》一书中,在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背景下,将中华民族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从朱温灭唐到忽必烈灭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阶段,元明清为中华民族的自在阶段,请末认来为中华民族的自觉阶段。

还个划分法看起来很简明,但却割去了五代以前的历史,使人有点莫名。

最近,高翠莲在2007年发表的《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阶段划分》一文中,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可以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从远古到春秋战国。这一阶段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孕育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孕育期,而孕育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尚需质的飞跃。

第二阶段,从秦汉到1840年。这个阶段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稳定期,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内涵都在逐渐发生变化,中华民族的实体不断趋向稳定。

第三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这个阶段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危机与转折并存期。维系多元一体的客观条件失效,多元一体格局出现危机,也说明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中国的生存发展出现危机。

第四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现今,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建和走向完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地缘环境和时代条件又发生了变化:独立的中国在多元世界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华民族经过近代的自觉与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国体下高度统一,多元一体内涵又发生了一次转变。

这个划分法虽然克服了上达种种划分法的不足,但第二阶段仍然缺乏层次而显得时间跨度过大。

总之,平心而论,上述各种划分法应该是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为我们今天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结语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学术界的探讨、实践,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研究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新的广阔领域,促进了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建构,使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学术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也扩大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史学等学科的研究视野,促进了社会学科的发展。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从提出的那天起,至今已近20年,经过近20年的探讨,其虽已日臻成熟,但是任何理论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发展、事物发展、学科发展而发展的。更何况中华民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的图景究竟是什么样子?从古到今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的族群或民族是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滚雪球中又是如何完成民族认同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建构又如何实现匹配上的“美美与共”?凡此等等问题,都昭示着,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都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的学者,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才能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卢晓衡.三教圆融两岸一体[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萧君和.中华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7]陈连开.中华民族研究初探[C].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

[8]陈连开.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评述[J].民族研究,1992,(06).

[9]陈连开.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04).

[10]陈连开.民族研究新发展的良好开端——1990年民族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纪闻与体会[J].西北民族研究,1990,(02).

[11]陈连开.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历史分期[J].社会科学战线,1996,(4).

[12]陈建樾.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05).

[13]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A].国家教委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14]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04).

[15]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1997,(03).

[16]高翠莲.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阶段划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04).

[17]和少英.“多元一体”格局题中应有之义[J].青海民族研究,1998,(04).

[18]马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1999,(02).

[19]宋蜀华.认识中华民族构成的一把钥匙[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03).

[20]许彬,谢忠.论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07,(01).

[21]孙秋云.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02).

[22]周建新.关于“中华民族”称谓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0,(03).

2008年元月十一日第二次修改于武汉江南家园

2008年二月二十九日第三次修改于南宁锦华

作者简介:

徐杰舜,广西民族大学教授、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中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

韦小鹏,广西民族大学民社学院05级研究生。

[原载《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