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
11362500000016

第16章 文化基因(2)

壮族的洪水神话普遍流传于广西红水河流域,说的也是雷公发怒,而救过雷公的伏依兄妹得到雷公送的两枚牙齿,遵嘱种在土里。说也奇怪,刚种下去的牙齿竟然很快发牙长大,一天之中就开了花结了果,第二天早晨已长成其大无比的葫芦。第三天雷公施法洪水泛滥,大地化成了一片沧海,两个孩子就躲进葫芦里保存了生命。大水过后,大地上所有的人类都死光了。幸存的兄妹俩长大后结为夫妻,女的怀孕后生产下一个肉团。

3.侗族的葫芦神话记忆

广西三江龙胜、融水的侗族的洪水神话传说:张良张妹与雷公是兄妹,雷公要将兄妹淹死,张良张妹在洪水中获得葫芦避水得以幸存,经过龟、竹劝婚,又经过滚磨占卜得神意,两人结婚后张妹生下肉团,传下侗、苗、瑶、汉等民族。

4.毛南族的葫芦神话记忆

广西环江毛南族的洪水传说:洪水时,盘史与古妹俩藏身葫芦得以幸存,经过滚磨而成婚。婚后,古妹生了一个包衣小孩,他俩把小孩剁碎,让乌鸦、老鹰啄去撒在四方,于是到处都有了人。

5.彝族的葫芦神话记忆

彝族的洪水神话因彝族支系繁多而版本多样,而以云南楚雄的彝族史诗《梅葛》最典型。《梅葛》中有五兄弟,四兄弟在洪水各以金、银、铜、铁柜避水,只有藏身在葫芦的五弟和妹妹幸存,二人经滚磨、滚筛婚合,妹妹生下葫芦,从葫芦中出来九个民族,汉族是老大,傣族是老二,接着是彝家、傈僳、苗家、藏族、白族、回族。

6.瑶族的葫芦神话记忆

瑶族的洪水神话中传说雷公赠牙,兄妹将其种下长出葫芦。洪水是雷公复仇引发,兄妹躲进葫芦避水而幸存,成婚后生一肉球,剁碎后四散飞扬,落在地上,都变成了人。落在树叶上,便姓叶;落在木头上,便姓木,落在什么地方就姓什么。

7.水族的葫芦神话记忆

贵州三都、荔波、都匀,以及广西南丹水族的传说中,是说获得仙人的牙齿种出葫芦,洪水后兄妹经过问竹、问鱼鸹、滚磨、抛竹、丢夺撬而成婚。

8.仫佬族的葫芦神话记忆

仫佬族的洪水神话说,伏羲兄妹与两个哥哥住在一起。这两个哥哥,一个独眼,一个跛脚,生性残暴,想长生不老,便要吃雷公的肉,他们设计把母亲捆起来虐待,雷公为了要劈打不孝的逆子,从天而降,两兄弟趁机捉住雷公,关在谷仓里。伏羲兄妹放了雷公,获得赠牙,种出葫芦。洪水来时,兄妹二人避身于葫芦而大难不死。后来经过金龟劝婚,绕山而婚配,妹妹生下肉团。

9.布依族的葫芦神话记忆

布依族古歌《赛胡细妹造人烟》中说:只有赛胡细妹有准备,洪水滔天心不惊,园里摘下大葫芦,挖个洞洞掏心心。赛胡细妹手牵手,葫芦里面来藏身,随水漂了九天搭九夜,不知不觉漂到南天门。

10.拉祜族的葫芦神话记忆

拉祜族的一支苦聪人在《创世纪》中传说,古时有一寡妇种一大树,遮住了太阳,人们用弩射,用刀砍,用火烧,只剩下树根,从树根冒出水来,大雨不停,洪水滔天,只剩下兄妹二人,他俩带着针和黄蜡钻进葫芦里,以针深知水情,有孔则以黄蜡补住,于是幸存下来,繁衍了后代。

11.黎族的葫芦神话记忆

黎族的《人类起源》神话传说,远古之时洪水为患,兄妹及家畜藏身在葫芦内幸存,后来成婚,生育后代。至今黎族老人还把自己家中的葫芦称为葫芦船。

12.哈尼族的葫芦神话记忆

哈尼族的洪水神话极为丰富,版本很多,其中史诗《厄朵朵》传说,远古的年代,世间只有大雾和大海,海中有一条巨鱼密乌艾西艾玛(金鱼娘),它用大鳍扇出天、地、日、月、人神和海神密嵯嵯玛。前面几个神飞上天空,海神很不高兴,就骑上鱼背搬动鱼尾,鱼尾摇一下,天地就摇一下,她又用身上所有的孔洞来吹气,嘴巴、鼻孔、耳孔,甚至屁股眼都吹出气来,给世界带来可怕的飓风。天地之神就来和她打仗,太阳月亮各生出两个,把石头晒得像蜂蜡一样瘫软,把土地晒得像猪板油一样,密嵯嵯玛就发动大水淹没了大地和天空。

事前,头人、工匠、贝玛各备金、银、铁箱逃命,但都沉入水中,只剩下佐罗佐白兄妹躲进天神赠送的大葫芦得以幸存。水退后,葫芦落到大雨淋不到的岩洞,八哥和啄木鸟啄开葫芦,兄妹走出葫芦。天神劝他们成婚繁衍人类,兄妹经山顶滚石头、磨盘、簸箕、筛子,在河里放芭蕉叶,都重合了,又绕山头跑,哥哥抱住了妹妹而成婚,生下七十七种人,这就是世上各族的祖先。

凡此等等,举不胜举,据闻一多先生统计的49个不同民族或族群的洪水神话中,故事情节与葫芦有关的一是避水工具,二是造人素材。而陈建宪先生所搜集的400多篇洪水神话异文中,含有葫芦母题的有167篇,而作为避水工具的有127篇,做造人素材的有29篇,既用于避水又用于造人的有11篇。足见葫芦在洪水神话中的地位。有的虽不直接为葫芦,但与它同类的还有南瓜、瓢,以及木桶、瓮臼、箱、床、舟、槽、木鼓等。为什么会如此多样呢?

关于避水工具,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本来在原始传说中,说法愈合理,照例是离原始形态愈远,因在避水工具中,葫芦和与它同类的瓜,我们猜测应该是较早期的说法,其余如鼓桶臼箱床和舟,说得愈合理,反而是后来陆续修正的结果。”而关于造人素材,闻一多先生又说:“我们疑心造人故事应产生在前,洪水部分是后来粘合上去的,洪水故事中本无葫芦,葫芦是造人故事的有机部分,是在造人故事兼并洪水故事的过程中,葫芦才以它的渡船作用,巧妙的做了缀合两个故事的连锁。总之,没有造人素材的葫芦,便没有避水工具的葫芦,造人的主题是比洪水来得重要,而葫芦则正做了造人故事的核心。至于为什么这么多民族或族群以葫芦为始祖的化身,闻一多先生分析说:“我想是因为瓜内多子,是子孙繁殖的最好象征,帮取以比拟。”而刘尧汉先生又补充说:“葫芦象征着繁育人类的子宫和母体的生殖力。”

这样,作为始祖象征的葫芦神话历经沧桑,最终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

四、认同力量: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必然

在生物学上,基因的遗传是一般是不可改变的,除非发生基因突变。而文化基因作为一个民族或族群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其既有不可改变的特点,还有同类凝聚的功能,即认同的力量。

认同(identity)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西班牙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中引用卡洪(calboun)的话说:

每个人都有名字,所有语言和文化都在其中某种区别自己与别人,我们与他们的方式……对自我的知识——总是被“建构”的,虽然有时看来很像是被“发现”的——永远无法与他人独特的,用来了解我们的说法分开。

为此,曼纽文﹒卡斯特认为:

“关于认同,当它指涉的是社会行动者之时,我认为它是在文化物质或相关的整套的文化物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而这些文化物质是在诸意的来源中占有优先位置的。虽然认同也可以由支配的制度产生,但是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化,且将他们的意义环绕着这内化过程建构时,它才会成为认同。

葫芦神话向人们展示了在中华民族多元的族群结构中,从远古的时代开始,尽管在中华大地上先后出现过无数的民族或族群,有的地区的民族或族群的民族过程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如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夏、商、周三代时,在白山黑水哺育下,在蒙古高原怀抱里成长起来的肃慎、猃狁、东湖、林胡和楼烦等,战国时猃狁发展成为匈奴,东胡大部分发展成乌丸和鲜卑。两汉之时,继肃慎而起的是挹娄,夫余和高句丽。南北朝时勿吉兴起,柔然崛起,契丹和室韦出现。隋唐时勿吉去发展为靺鞨,其中最着名的是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与此同时契丹勃兴,奚族出现,宋辽之时,黑水靺鞨又发展成女真。金末室韦发展成为蒙古族。明代建州女真发展形成为满族。近代以后,赫哲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翰尔族相继形成,朝鲜族也迁入定居。

有的地区的民族或族群的民族过程呈断层式的状态,层层相叠,如西北新疆地区,先秦之时,在广袤的黄土高原,西北的民族或族群被称为“西戎”,其后,从中演化出了氐族和羌族两个古老的民族。与此同时,在被称为“西域”的新疆地区,于天山南山、帕米尔高原、戈壁绿洲之中,曾孕育了大、小月支,乌孙等古老的游牧民族,以及“西域诸国”。秦汉以后,丁零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发展成敇勒。而从鲜卑慕容部中分离出来的吐谷浑也活跃起来。此后,突厥人从敇勒中脱颖而出成为隋唐在西北历史舞台的主角。与此相间,南北朝末期党项羌初露头角,到北宋时成了西北有影响的角色。而唐代回纥(后改称回鹘)叱咜风云一时之后,被黠戛斯击溃而西迁。元明清以来,维吾尔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搭吉克族先后相继形成。其间,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也陆续迁入新疆。

有的地区民族或族群的民族过程呈连绵式的发展。如西南西藏地区,上古之时,西南地区就有氐羌、百越、苗蛮、百濮等族群集团生息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万水千山的云贵高原、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和紫色的四川盆地了。先秦时代,巴族、蜀族、氐族、昆明族纷纷登上历舞台。秦汉之际,叟族、摩沙族、僚族、濮族、闽濮族相继亮相。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从氐、昆明、叟等族中分化演变出了白蛮、乌蛮、和蛮、锅锉蛮等成了主角。及至隋唐,朴子蛮、望蛮、卢蛮、寻蛮、寻传蛮、祼形蛮,以及傣族活跃于在西南。而吐蕃族一直在青藏高原上土生土长。从元明清至近代,西南的这些民族或族群,悠缓舒慢地连绵发展成今天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等现代民族。

与西南地区一样,中南东南地区的民族或族群过程也是连绵式的,远古之时,苗蛮集团的主要部分就活跃在长江中游一带,而百越集团则散布在从长江下游的江浙太湖流域到岭南,云贵高原的弧形地带。春秋战国之时,荆楚和于越崛起,渐形成为曾影响过中国历史进程的楚族和越族。从秦汉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闽越、山夷、苍梧(即南越),骆等纷纷从百越中分化出来相继亮相。其中骆又演化成瓯骆和骆越。东汉末年,瓯骆、骆越、苍梧又融合成俚族和僚族,其间又出现过乌浒蛮。从唐代开始,部分俚、僚分化成西原蛮,黄洞蛮,从宋代开始壮族开始亮相。与此同时,在湘西、鄂西南从苗蛮集团中演化成了武陵蛮。东汉以后,武陵蛮又分化成五溪蛮,并向西南一带迁徙,宋代以后五溪蛮开始演化,土家族、苗族、瑶族、仡佬族等族相继出现。而山夷作为高山族的先祖一直在台湾生息,繁衍。元明清以来,布依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畲族、京族也相继完成了民族过程。

总之,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上述种种民族或族群,他们之间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坎坎坷坷,坷坷坎坎,但中华民族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中,虽历经历史暴风雨的无数次冲击,在“洪水滔滔”之中,仍然坚定不移地从多元走向了一体,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而在汉族,以及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之中广泛存在的葫芦神话所起的类聚作用,就是一种认同力量,这种认同力量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之中,它对中华民族的凝聚作用是任何风暴刮不倒,任何洪水冲不垮的。可见文化基因是认同内化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认同的力量是伟大的,因此,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