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
11362500000013

第13章 冲突与整合(3)

清军入关后,民族之间的冲突成了主要矛盾,抗清风云席卷中原大地,史可法率领扬州军民困守孤城,誓死不降,最后英勇牺牲。l645年6月15日,清政府向全国发布“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部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遵依者即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迟疑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违抗者“杀无赦”。剃发之后,衣帽装束随之改易,“悉从本朝制度,不得违异。”自古以来蓄发是汉民族传统的风俗,是汉民族民族意识的外部表现。强迫剃发,实际上就是灭族。太平天国的《奉天讨胡檄》就:“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兽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了,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忘其根本也。所以,当清朝严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时,汉族人民发出“头可断,发决不可剃”的誓言,奋起进行了悲壮勇敢的反剃发斗争一。其中江阴和嘉定两地的斗争最为激烈。江阴人民推阎应元、陈明遇为领袖,在24万清军的攻击下,苦战了81天,誓死不剃发。嘉定人民组织乡兵,地自为守,人自为战,有10多万人参加反剃发斗争,坚持了一个半月,2万多人壮烈牺牲。清晚期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以及导致清灭亡的辛亥革命,都是清王朝时期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冲突互动的重要内容。

总之,元明清时期的冲突互动使中华民族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道路上再前进了一大步。

三、中华民族在整合中从多元走向一体

在考察和分析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中,要注意考察人类社会生活的各层面是如何一起运作的。本来在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冲突与整合是不可分割的,而且这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但是为了叙述论证的方便,我们先考察了中华民族在冲突中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大致历程,再来了解中华民族如何在整合中从多元走向一体。

(一)先秦时期的整合互动

先秦之时尽管一边是冲突的烽火不断,但另一边整合的流水也不止。以婚姻为例,周、齐的姬、姜两族,秦、晋的赢、姬两族,宋、鲁的子、姬两族,以及中原姬姓贵族和戎、狄、夷、蛮各族之间,实行了传统的广泛的通婚关系,各民族之间通婚、混血的事情不断发生。《国语·周语》记载:周襄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晋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看来春秋时声名很大的晋公子重耳原来是个混血儿。而重耳逃难到狄时,“狄人伐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僚,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7]腐咎如是赤狄的别种,重耳又与狄人通婚。又如东夷须句国人成风是鲁僖公之妾;赤狄别种潞子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秦晋联姻更是春秋时期夏、商、周三族融合基本完成的标志。大家知道,西周分封诸侯时,晋开国君王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是周民族人;而秦则是非周民族人。《史记·秦本纪》载秦的先祖“蜚廉生恶来。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秦晋联姻混血,表明夏、商、周三族之间的民族界限完全被打破了。因而“秦晋”二字,成了中国古代婚姻关系的代名词。

再以文化整合为例,拿《诗经》来说,它是中原地区夏、商、周三族文化整合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周文化的代表。但到春秋后期,《诗经》从中原地区向四方传播普及。以在南方影响最大的楚民族来说,自称“蛮夷”的楚民族受周文化的影响,也能诵读《诗经》了。《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令尹享赵孟,赋《大明》之首章,赵孟赋《小宛》之二章。”《左传》昭公七年又记载:“(芋尹)无宇辞日:……故《诗》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仅如此,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攻打陆浑戎时,陈兵周郊,问九鼎大小轻重,说明楚民族对夏、商、周三族都十分珍重和视为宝贝的“九鼎”,也同样是十分珍重和视为宝贝的,其中原因除“九鼎”是权力的象征以外,也包含了文化整合的成果。

这样,在先秦时期的整合互动中中华民族开始从多元走向一体。

(二)秦汉时期的整合互动

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构建了中国历史上民族互动过程的第一个整合平台。他推行郡县制构建了华夏民族的地域平台;规定“书同文字”构建华夏民族语言平台;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构建了华夏民族经济生活的平台;颁布统一的法律令,把“人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构建了华夏民族的伦理平台。这样,秦始皇就从地域、语言、经济生活和伦理等方面完成了对先秦以来大部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整合,从而构建了中华民族形成史上的第一个整合平台——华夏民族。

西汉建立后,汉承秦制,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民族。在这个新的民族整合的平台上,汉王朝在华夏民族的基础上继续整合汉民族。这种整合,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春秋大一统”之义为维系整合成果的理论基础;二是通过政治的、思想的、教育的、伦理的、艺术的、礼仪的种种渠道,渗透到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进入到人们的血液、骨髓之中,使“孝”在社会各个角落有形或无形地发生着巨大的作用,“得万国之欢心”,“得百姓之欢心”,“得人之欢心”,从而形成了“以孝治天下”维系整合成果的行为模式。

汉王朝在新平台上的整合互动,使“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海内为一”的“大一统”中奠定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合互动

在魏晋南北朝动荡、分裂、迁徙和冲突之中,各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也采取了怀柔的政策来推动整合互动。如曹丕建魏不久,就派牵抚使持节护鲜卑校尉,怀柔鲜卑。明帝曹继位后,“欲绥和戎狄,以息征讨”,羁縻了鲜卑步度根、轲比能二部。同时,曹魏政府又封沙末汗为亲汉王,素利、弥加为归义王,轲比能为附义王,以安抚鲜卑。

对匈奴于建安十一年(206年),一方面“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将匈奴上层人物吸收到地方政府中任职;另一方面鼓励匈奴百姓参加农业生产。这样就使得匈奴上层人物和百姓都适得其所。正如《三国志·魏书·梁习传》所说:“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典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边境肃清,百姓布野。”

南北朝时,怀柔政策比较稳定。如南朝为了集中治理归属少数民族,使之不因剧烈的变动而惊恐,在两汉的“属国制”和设置边郡边县的基础上,设置左郡左县来治理少数民族地区。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史载齐末已有65个左郡,138个左县,其中在僚族地区建立了5左郡4左县(多数僚郡无属县);在俚族地区建立了8左郡22左县;在蛮族地区建立了38左郡118左县。

在经济上,南朝对少数民族的租赋,承袭西晋“输义米”的办法,并作了适当的调整,其规定:对于一般降附的少数民族,只输谷而无杂调。这种租赋以户口为单位进行征收,税率是很低的。对于纳入郡县的少数民族,课以田赋和杂调,即除了输谷外,还要纳绢、绵、丝等杂调。这只是针对蛮族而言。另外,始兴的俚人以银纳赋,后改为“计丁课米”,南朝的僚人“与夏人参居者,颇输租赋”。

这样,自西晋后,经过南朝四代169年的整合互动,南方蛮、俚、僚等少数民族的一部分“浸以微弱,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通典》对僚族被汉族同化的情况有一段生动的记述,其说:僚“初,因蜀李势乱后,自蜀汉山谷出,侵扰郡县。至梁时,州郡每岁伐獠以自利,及后周平梁益,自尔遂同华人矣。”

这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合互动中,中华民族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前进了一步。

(四)隋唐时期的整合互动

隋统一中国,为唐王朝建构了中国历史上民族整合互动的第二个平台。在这个新的整合平台上,创造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唐文化。

唐文化丰富璀璨,博大精深,其主要内容有佛教与儒道整合的结晶——禅宗,北方文风与南方文风整合的结晶——唐诗,汉族音乐传统与少数民族音乐精华整合的结晶——唐乐,汉舞与胡舞整合的结晶——唐舞,佛教雕像艺术与汉族书法艺术整合的结晶——敦煌,拼音原理与京汉语韵母系统整合的结晶——音韵学,汉族风俗与少数民族风俗整合的结晶——唐风。

为了具体地展示唐文化的风彩,在此以唐舞为例。据段安节所着《乐府杂录·乐工》记载,唐舞“舞者乐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警鸿,或如飞燕。婆娑舞态也,蔓近舞缀也。古之能者不能胜记。即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

软舞是汉族的传统舞蹈,其特点是徐歌曼舞、柔婉抒情。《绿腰》就是软舞中的一种,五代画家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使我们能看到《绿腰》舞的一个镜头:舞者是王屋山。她穿着袖管狭长的舞衣,背对着观众,从右肩上侧过半个面来;同时又微微抬起右足,正要踏下去,双手正要从后面向下分开,把她那窄窄的长袖飘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