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世界
11351900000068

第68章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马克思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从抽象到具体理论化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揭示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抽象化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社会历史的发展,又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激情的人自觉创造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历史主体特殊的实践活动发生作用的,这就决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辩证法带有鲜明的否定性,突出表现为对立面的斗争性。

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唯心性、神秘性和不彻底性,创立了实践辩证法和主客体相统一的革命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作为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段最高智慧的结晶,突显了批判和革命的本性,才能激发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和斗争精神,而不是同一性的回归。而真正实践辩证法是列宁和毛泽东。列宁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夺取政权斗争的需要,充分发挥了辩证法矛盾斗争的一面,把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和革命辩证法发展为矛盾辩证法。列宁认为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自身矛盾的本质性,高度重视矛盾对立面斗争性和对立面的同一性。列宁说:“对立面的同一(一致,同一,同等作用)是有条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列宁全集》第38卷,408页)毛泽东更是研究实践辩证法的大家,毛泽东是通过列宁的《哲学笔记》接触到马克思辩证法,当时面对中国的“三座大山”与列宁所处的夺取政权相同的处境,深谙矛盾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写出了《矛盾论》,和列宁一样格外重视对立面的斗争,他认为只有拿出与天斗与地斗的英雄气概,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都格外重视矛盾对立面的斗争,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需要,是完全必要和非常正确的。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才取得了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但是必须指出:“本来意义上的辩证法,是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列宁全集》第2卷,442页)他们在重视对立面斗争的同时,丝毫没有轻视对立面的同一性。他们都充分理解在革命实践中妥协和退让的必要性,从不轻易撕破对立面的统一的可能性。他们对对立面斗争的重视,只是出于革命形势的需要,丝毫不能改变辩证法的全面性而无片面弊病的本性。但是应该看到由于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容易使人们形成一种思维的惯性,习惯于从对立面斗争的视角思考问题,而忽视了对立面同一性的作用,不善于从对立面和谐的视角化解矛盾推进事物的发展。所以我们既要从普遍性规律认识中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的特殊性规律,又要从历史特殊性规律中更深刻地探索历史普遍性规律,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与时俱进的准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沿着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道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社会前进。

合目的性的理想追求摆脱了自在规律对人的精神束缚,让思想自由驰骋而具有想象性;合规律性的理想追求表明自由思想的想象性,应当在真善美相融通的范围内展开。把理想转化为现实,新的现实又使人生出新的理想,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