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世界
11351900000061

第61章 道家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的“和合”哲学思想

文化是人类存在最本质的劳动实践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体概念,是由人类创造并制约着人类世界的灵魂,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是把人与人联系起来的精神纽带和凝聚力量。而先进文化是最能发扬和体现人类本质的文化,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发展要求和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实现人类理想社会形成的价值源泉。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先进文化同落后文化斗争的过程,也是先进文化代替落后文化的过程。建设先进文化不仅要依靠先进的阶级基础,也要依靠先进的文化根基,还要注意吸取外来的先进文化成果。

中国古代的护国历程,就是以文化立国,即用文化建立天下秩序的过程。以天道与人道互通的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基础,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

道家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的“和合”哲学思想。在商代以前的统治者认为天神、上帝是在统治者之上,人民在统治者之下。从周朝的统治者被殷人揭露和“五行”说的发展而开始重视人民的地位,把民与天相联系,提出人民与天神同样重要“民为神主”的论点,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政治态度。

据《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语:“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是说皇天没有亲疏,它只辅助能给人民带来好处的有德统治者。从此逐渐流行了崇天与保民并重的社会风气。到了春秋时代,老子以意象辩证思维方式探求天道,以否定天神上帝创世的无神论认识和解释世界,提示了天地只是宇宙运行物质形态的一个区域,对宇宙生成的本原及其运行法则,进行第一次哲学飞跃,建立了“天人合一,以民为本”,反对文明异化,使人文建设和社会机制不违背天道自然规律的文化体系。

以天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妙德性推论人道“爱民治国”,(《老子》通行本第10章)主张治理国家以民为本,以“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通行本第67章)的精神为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打下了基础。

到了战国时期,儒家的天命观吸取道家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观点。孟子认为一个人得到天子的赏识,可以当诸侯;得到诸侯的赏识,可以当大夫;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当天子。一个人本事再大,得不到人民的赏识,不能当天子。由此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肯定了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特别是从强大的秦朝被陈胜、吴广领导的开始只有几百人的农民起义推翻以后,使西汉思想家对民本思想有了新的认识。西汉政治思想家贾谊在《新书·大政上》论述民本思想时说:“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是说国家、国君、官吏都要以民为根本。

但是人民虽为国家之本,还都要在统治者的统治之下,在官吏的管辖之下。官吏本来是人类的仆役,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异化为人民的官老爷。道家反对文明异化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吏为民役的异化过程,“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老子》通行本第58章)唐朝柳宗元,在《送薛存义之任序》中说:“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凡是在地方当官的,你知道自己的职责吗?当官的都是人民的仆役,而不是奴役人民的。凡是在某个地方生活的人,都要拿出自己收获的十分之一的财富雇佣官吏,让他们负责为人民主持公道,公平地处理一些事情。而在天下的官吏都是拿了俸禄,又不为人民做事。何止是不做事,还贪污受贿,剥削人民的财物。假如你雇一个仆役在家,他拿了你给的工钱,不给你干活,还要偷你家的钱物,那么,你必定大怒要惩罚他或者把他赶走。现在天下的官吏多数就像这样的仆役,人民却不敢发怒,也不能惩罚或罢免他们,为什么呢?因为形势不同,虽然形势不同而道理却相同。应当怎样对待呢?只要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能不惊恐害怕吗?柳宗元以主仆关系比喻人民与官吏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先进性,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