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世界
11351900000032

第32章 从老子哲学形成的背景看,代表没落奴隶主利益的说法是缺乏历史逻辑的

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属性,是研究老子学说的首要问题。在20世纪50-60年代老子哲学思想的大讨论中,众说纷纭,直到目前仍然是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老子在政治上落后保守,排斥仇视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提倡愚民政策,是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主张回复到原始社会愚昧落后的生活中去,表现了奴隶主贵族破落的中小领主阶级无可奈何的悲伤哀叹情绪。也有的学者认为老子是站在第三者立场上的开明人士,他的主张与当时统治者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同时也不是直接代表普通劳动者的利益,但在客观上于二者都有利,他主观上是帮助“人君”实行正确的统治,于剥削阶级的长治久安有利,客观上有利于劳动者的生活权益,有利于减轻劳动者的痛苦,使人民得到起码的生活条件,是行使调和阶级矛盾对立关系的角色。然而事实上,上述认识歪曲了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属性。

笔者认为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属性与老子个人的阶级出身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范畴。我们侧重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属性,看他究竟是为那个阶级的利益说话,反映了哪个阶级的政治要求和思想愿望。老子前半生是在剥削阶级地位中生活。后半生经历坎坷,基本上是在自耕农阶级地位中度过的。老子前半生是他哲学思想的准备阶段,后半生是他哲学思想的形成阶段。

在他哲学思想的形成阶段里,恰恰是他在自耕农的阶级地位中度过的,应该对老子哲学思想形成的烙印是比较深刻的。

老子出身于士大夫家族,早期任周守藏室史,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中的一员,但是他看到东周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中央政权日衰,无力控制全国局势,主要弊端是实行分封削弱了中央集权,形成诸侯各霸一方,称雄割据,民遭涂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奴隶制必然没落,又因受宫廷斗争的牵连,被免官归里以后,发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与统治者的宫廷生活反差之大,深有感触,促使他冲破了奴隶主意识形态的局限,研究了自然的本质,宇宙的生成,社会的构造,人类的秉性,深入解剖人生,高瞻远瞩,冷静睿智地探讨把握了宇宙人生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道理上升到哲学的层次,积极介入人生,创立了依道而生,恃德而存的理论基础,并摆脱了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致力于探索为人类生存提供理想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