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世界
11351900000026

第26章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走出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一直向往的理想的完美社会形态。但是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且在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要受到以前社会形态思想观念的影响和生活方式的围攻。但是社会主义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目的,在于使自己逐步发展成熟起来,最终消灭和取代资本主义。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稳定高速发展的同时,构建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是使社会主义持续、健康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保证。然而构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确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社会工程。

首先,树立人类完美社会形态一定实现的价值观念,复归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本体,是构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精神支柱。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不同于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重要特征,“是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所有制关系,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流传下来的各种观念。”(《共产党宣言》)建立一个全新的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人类社会真正平等、自由全面文明的完美社会形态。必然要遭受资本主义通过暴力和非暴力的围攻,妄图在世界上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遭受私有制流传下来的各种观念的侵蚀和围攻。

在这种复杂局势的面前,中国坚持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为价值导向,重视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不仅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持续,稳定发展,而且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奠定了复苏的理论基础,启发了有关国家按照自己的国情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的改良和自我调节发展,是向人民让步,客观上是为社会主义作准备,客观上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国际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目的之间矛盾,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全球垄断与反垄断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这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理想的完美社会形态一定会实现,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管理者都应该坚定不移地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本体的信念。

其次,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二重属性,坚持价值取向一元化,构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主旋律。

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更好建设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03页),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二重属性。

资本主义市场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私人利益成为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造成个体之间根本利益的对立,强化了商品生产和经营者的为已性和谋利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为他性和服务性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之所以要进行这种为他性和服务性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也是为了自身利益实现其商品交换价值,获得他们所要追求的利润,也是一种为已性和谋利性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为他性、服务性和为已性、谋利性的二重属性是对立统一关系,也是义利观的对立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义与利的关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义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为价值目标,决不允许以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为代价谋取私人利益。如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和损人利已盛行,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的行为。

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发展生产力。并依法保护和保证个人的合法利益,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内在驱动力。如果没有追求个人利益的强烈愿望,如果不能保护和鼓励人们谋取个人利益的激情,就不可能有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义与利的统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价值取向的一元化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和行政伦理建设。这就决定了社会市场经济有可能而且必须由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利益国家的各级政府依照价值规律调控消除市场经济二重属性的分裂与对抗,实现为他性服务性与为已性、谋利性的统一。

第三,调节利益关系,合理界定各层次伦理道德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效力的经济基础。

精神万能论和经济万能论都违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不利于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效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初步构建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是忽视个人独立发展的单项奉献的伦理道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该根据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经济规律,分别不同层次合理界定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对于共产党员和国家机关的公职人员,在国家建立相应养廉措施的基础上应该做到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自觉为社会、为他人多做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行政伦理道德建设带动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对于第二层次应该做到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自觉地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第三层次应该做到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热爱科学、诚实劳动、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在合理调节利益原则的基础上,造成强大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舆论,促进全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建设。

第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民主建设。

以法律法规和特订制度的硬性手段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有序的健康运行,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有效地约束那些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流行;以法律和普遍公认特定的法规和制度制约,避免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为他性服务性与为已性谋利性的分裂或对抗的发生发展;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保障民主、公正、平等、自由的民主法制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第五,正确认识德与道的关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心理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思想保证。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道德心理素质的缺失。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只偏重于强调人们应该怎么做,却没有解决人们为什么应该如此去做,更没有解决为什么有些人应该如此去做,而另一些人却可以不如此去做的问题。也就是说,人们只知“德”而不知“道”为何物。无法形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自觉。

按照道家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解,“道”是宇宙的本原及运动发展的规律,“德”是万物无私奉献的自然本性,是道的功能显现。“道”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自然规律,“道”的本质属性是自然,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状况。道与德二者构成物质世界的基础和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及力量源泉。老子认为“重识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深其根,基础其低,长生久视之道也。(张松如著《老子说解》第59章)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的关键不单纯在于强调人们应该怎么做,重要的是要解决为什么要人们怎么去做,更为重要的是自己怎么做,提高道德心理素质,加大道德惩戒力度,推动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

第六,批判的继承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重要途径。

无数历史经验证明,创新离不开继承,继承传统是创新的天然纽带。这是因为传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文化,已经稳固地植根于这个民族的性格中,积淀于这个民族每一个成员的血脉里。无数的事实也证明,马克思从来不对传统采取轻易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态度。

构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同样离不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资源。众所周知,儒道互补互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和中华民族文化心态的基本格局及人生信念。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精神的动力,道德思想是终极关怀的哲学思想,是超越眼前利益,追求终极目标的“制衡器皿”,是制约人的贪俗本能、放纵追逐个人眼前利益的“减压阀”。儒道思想互补互融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宝贵的文化资源。

综观人类自从走出原始野蛮状况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社会整体主义为特征的农耕时代的血缘家法伦理道德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个人为本体利己主义为基本原则的工业时代的伦理道德,及东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逐步构建的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如果说后者的产生是对前者的否定,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产生则是否定之否定,是向起点的复归,但不是简单的机械复归,而是向更高层次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