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世界
11351900000025

第25章 伦理道德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人类生存发展,体现人的生存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被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后,自然经济和宗法体制的逐步瓦解,习儒入仕的管道堵塞,社会礼俗的改变,导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本体逐渐解体,乃至崩溃。特别是近代科学的引入和逐渐普及,证实了中国百性普遍信仰的神圣之天,毫无惩罚人间事物的能力,超人间的神仙佛鬼也根本不存在,随着以“天”为本体的伦理道德体系失去了社会的自裁力量,人们的行为流于利己任意的非道德性,使国民党执政的民国期间的伦理道德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世界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政权,通过土地改革,中国农民认同了新的价值观念,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各阶层人士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初步树立了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价值本体,建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道德观念体系。并通过雷锋等共产主义道德楷模的示范宣传,深入人心,获得了人民大众的普遍认同和自觉实践,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把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整人与被整的关系;把有共同信仰的认同转换成了全面对立的阶级;把共同奋斗的生产斗争转换成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最后大家发现:“公而忘私的结果是愚昧,乐于奉献的结果是盲从”,致使共产主义信仰的价值本体受到削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伦理道德遭到破坏。

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先生根据在生产力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特殊性,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且根据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提倡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然派生出趋利的合理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国际环境单强与多极化的矛盾,新霸权主义与人类文明要求的矛盾,人类文明多样化与强权政治的矛盾。各类文化的撞击与冲突,对人们思想领域产生了严重冲击和影响,特别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暂时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长期性、曲折性、复杂性的模糊认识,加之市场经济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带来社会心理的失衡,导致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扭曲,公仆意识淡化,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各行各业的道德沦丧,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