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老滋味
11349500000020

第20章 誉满京华“爆肚王”

20世纪40年代专营北京传统风味小吃爆肚而誉满京华的西德顺,近来在朝阳门内北小街又重新与消费者见面。而且当年的著名爆肚厨师“爆肚王”被聘为技术顾问,这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想来这位王师傅也应该有七十多岁了。

犹记当年之西德顺开设在王府井的东安市场内杂技场路东,是一个两间的门脸,明柱绿底贴金花,上挂两块黑底金字匾:左书“西德顺”,右书“爆肚王”。里边摆有十张八仙桌,皆金鱼池名家具店广兴、老天成榆木擦漆制品,可谓窗明几净,再衬上墙壁上的几幅字画,十分雅致。

北京同时做爆肚的,还有天桥的“爆肚石”、前门外的“爆肚杨”、东四牌楼的“爆肚满”,以及也在东安市场内的“爆肚冯”。但从买卖的兴隆,抑或名声之大,都不及“爆肚王”。究其因,大概不外乎选料精细和技艺高超吧。

我曾多次到西德顺就餐,亲尝“爆肚王”的手艺,也曾与爆肚王父子畅谈。这里的品种有十多种:诸如爆肚仁、爆牛百叶、爆羊散旦、爆肚板、爆肚领等。尤其爆肚仁和爆牛百叶,为该家父子首创。前者呈乳白色,似虾仁;后者吃来脆且嫩,别具风味。其料源自南苑屠宰场。这些肠、肚、肝之类俗称“下水”,一般说没有正经肉干净。但是爆肚王在选料时,分门别类,极其严格,绝不鱼目混珠。为保障质量,即使在可爆与可不爆之间,亦不爆,而放在杂碎中处理。洗时,百遍不厌其烦。尤其牛百叶、羊散旦,翻过来正过去,每个叶都必洗得干干净净。切时很讲究刀口,不但薄厚适度,而且整齐不碎。最后一道关键工序是爆。要求技术熟练,水温、火温掌握极为合适,汤不稠不混,不管忙得多么不可开交,都是每份一爆,绝不大锅爆再分盘。如此虽慢,但质量精、分量足,所以博得顾客好评。其经营观点是宁肯让顾客等不及走,绝不能让顾客吃过以后不爽口而不再来。据笔者记忆,吉祥剧院就在东安市场内,有些著名演员如马连良、马富禄、侯喜琴、姜铁麟、吴素秋,以及侯宝林、少蘑菇等,在晚间演出之前,经常来这里光顾。

西德顺也售酱羊肉、酱牛肉。为防苍蝇,当时一般用竹制冷布罩住,而爆肚王却是用玻璃罩,既可防苍蝇,又能防尘,且能放冰,使肉不干不湿,常葆鲜嫩。

而今,西德顺的复业,表明北京对传统风味的重视。老技师虽有,但已寥若晨星,如不及时抢救,当明日“风味”而非“传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