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红旗漫卷:画桥革命根据地斗争风云录
11345800000013

第13章 守望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桂炳开

“吃不上,穿不上,数九寒天睡光炕,穿的裤子没裤裆,住的房子见月亮。”这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流传在革命老区画桥镇的一首歌谣,歌谣形象地反映了老区昔日一穷二白的面貌。

画桥位于余江、贵溪、万年三县交界处。80年前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曾经演绎了中国革命史上壮丽的篇章。1929年8月的一天,炙热如火,阳光落在红石上,反射出的光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球,烤得树枝也垂低着枯瘦的头,稻谷尚未全部晒干扬净,地主豪绅就上门逼租、逼债,国民党也借“剿匪”之口进行抽丁、派捐。以李咸清为首的农民革命团组织了鸿鹤嘴、狮马源、象湾、杨家等村的农民暴动,地主豪绅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者一个个像丧家之犬。县长彭克勤率领靖卫团配合国民党18师戴岳旅之一部,大举进行反扑。贵溪县委书记方志敏率领红军独立第一团多次深入画桥的鸿鹤嘴、杨家、蟠象、烈桥等村,高举“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旗帜,子弟像雨点般射向敌阵,打得敌人抱头鼠窜,四散逃命。1930年5月6日,由黄灿、罗运南在杨家主持召开了1000余人的群众大会,宣布余江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政府设立了土地、财政、军事、教育、内务、惩治反革命等委员会,由饶茂林任主席,不久又由李咸清接任。政府成立后,在方志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余江苏区军民铲除恶霸,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当时一首“穷人要想抬起头,丢下锄头跟党走”的红色歌谣一直流传到今天。

沧海桑田,山河巨变。80年弹指一挥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洒满了烈士的鲜血,每一块石头都记录着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每一棵树木都见证着一段辛酸的历史。改革开放的隆隆春雷响彻中华大地,历经磨难的老区人民在春回大雁归的年代里释放着已久压抑的激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用辛勤和汗水浇灌着这块红土地,用勤劳和智慧描绘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而今走进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穿行于青山绿水间,处处可见绿得浓荫蔽日,水清得晶莹剔透,一条条盘山公路,似条条彩带飘动在青山峻岭之间;蛛网般的供电网络,犹如千万颗明珠点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锦绣前程。

老区不老,活力新生。漫步农民的田园山庄,随处可见山上一棵棵青翠欲滴的果树恣意尽兴地摇曳着,树下一群群膘肥身健的鸡鸭悠然自得地生长着,水中一条条生龙活虎的鱼儿欢快地畅游着。“种田状元”吴龙胜种植的160亩水稻大获丰收,早稻亩产量达1000斤,晚稻亩产量达1048斤,比往年平均高出250多斤,耕地变成“聚宝盆”;“种植大户”周喜宝承包了150余亩荒山栽种板栗、蜜桔等果树,看着沉甸甸的果实在微风中摇曳,好似欢迎远道而来的宾朋,周喜宝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老区人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实现了梦想与现实的科学“嫁接”,成功的喜悦写在农民的脸上,沉甸甸的果实“结”在农民的心坎上。

老区不老,活力新生。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吹响后,老区广大干群发扬战天斗地,敢为人先的红色精神,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勤劳的双手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绘制在农乡的田野上。王坊村镇干部周发平和临近几家的房屋因不符合规划,需要拆迁。周发平的亲人和需拆除房屋的村民极力反对。周发平三番五次做父亲的思想工作,说服老人以大局为重,并带头拆除了旧房。百子村老党员周勇发年愈花甲,但在修路的那些天里,他不顾炎炎赤日,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理事会要补给他一些工钱,他怎么也不肯要。大桥村村民周为红买了一辆农用四轮车,知道修路需要大量沙石,一有空便用自己的车无偿为村里拉运沙石。当繁星点点摇曳着苍穹,当月儿弯弯洒满了树梢,当小溪潺潺轻响在耳畔,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的老区处处呈现出一派温馨与安祥。文化广场盏盏华灯异彩纷呈,把人们的心儿照得通亮;健身器旁,大人、小孩尽情地舒展腰腿,惬意爬上了眉梢。

沧海桑田,山河巨变。老区不老,活力新生。卫生院修茸一新,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校舍造型新颖,坐落有致,和着葱茏的树木,织成一件层次分明的绿色外衣;民间文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如一朵朵璀璨绽放的鲜花,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广场乐声悠扬,仕女歌舞升平。林间练拳击剑,身影矫健精神。儿童林中捉迷藏,老人亭内话家常,乐园充满笑声。家乡无处不流淌着祥和与宁静,无处不构成一幅和谐的画卷。夕阳西沉,大地,天空,村舍,小草都笼罩在一层透明的桔红色的轻纱里。夕阳未去,晓月已明,几朵白云羞答答地飘过苍穹,弯弯的月儿满含着笑意,似乎在赞许家乡的美丽。溪儿在歌唱,喜悦地弹奏着春天的乐章。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更是一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倾听它的心跳,触摸它的脉搏,我似乎感觉到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我要成为那辽阔的蓝天,守望着我至爱的家乡;我要歌唱,唱出这片红色土地历经的巨变沧桑,唱出老区人民的幸福安康;我要像一个永不停歇的拓荒者,满腔热情不知疲惫地播种着希望。

沧海桑田,山河巨变!老区不老,活力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