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认识的杜润生
11345100000066

第66章 倾听来自土地和农民的声音

/亮棹

中国农村问题资深专家。

1913年生,山西省太谷县人。1979年,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后改为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任职期间,多次受中央委托,负责中共中央、国务院农村政策文件的起草工作。1981年冬,杜润生所在的研究室根据中央精神起草了一锤定音的“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结束了包产到户长达30年的争论。

致敬辞

党内资深农村政策专家,他主导起草的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结束了长达30年的“包产到户”争论,从而掀起了30年改革史中最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农村改革。此后他连续五年领衔制定中央一号文件,最终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声音

人们思想不统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制度安排,赖以抵制危险的思想风暴,从而任其转化为政治实践。

——杜润生

北京西黄城根南街九号院,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曾在院落南区,这里的研究直接给中南海提供最高决策参考,深远地影响了农村情势,而这里的灵魂人物就是共和国农村研究的泰斗——杜润生。

早在1946年、1947年,杜润生就参加过华北老区的土改工作。但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度被“发配”到中科院待了20年。转折源自他和邓子恢与毛泽东的观点不一。

邓子恢是杜润生的上级领导。1952年中央筹建了中央农村工作部,邓子恢任部长,杜润生担任秘书长。1953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之前邓子恢曾向毛泽东汇报,提出要搞“四大自由”、确保私有制。毛泽东批评了邓子恢,说:“什么四大自由,四小自由也不能有”。随后分歧日益明显,因推动农业合作化不力等原因,邓子恢和杜润生为自己的右倾错误作检讨。杜润生在1955年11月被解除了中央农村工作部的秘书长职务,并调离了农村工作部门,“发配”到中国科学院。

正是在中科院的20年,让杜润生的思想发生了一些转变。冷静地观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等这些年间的一切后,杜润生思考的是,如果靠将农民的土地财产充公去形成“联合体”,则难以生长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也就无法走向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农民的主体性日渐成为他思考农村问题的价值起点。调研、冥想和阅读,为他复出领导农村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化大革命”中,杜润生被打成叛徒,也曾留有一些遗憾。在此后的日子里,他隐晦地谈到,人们思想不统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制度安排,赖以抵制危险的思想风暴,从而任其转化为政治实践。

“文化大革命”结束,杜润生在1976年被平反。接下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还等着他再次出发。全会精神是提倡思想解放、制度创新,但仍然留下了一个“禁区”,那就是不许包产到户。但杜润生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大势”,他在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时就是四个字——“大势所趋”。当时的大势就是农民对于包产到户的强烈要求。除了今天耳熟能详的小岗村红手印的生死之契,其实全国很多地方都已经偷偷在试行包产到户。

1979年年初,国家农业委员会成立,杜润生担任副主任。和以万里为代表的一些地方一把手一样,农委的领导杜润生也十分焦急。接下来的3月,他在七省三县农村工作座谈会上鼓吹“包产到户”,其后他对胡耀邦说要包产到户,对邓小平说要包产到户,在各种规划会议上都鼓吹要包产到户。其间不仅有着政府和农民的多次互动,也有着政党内部的不同意见。杜润生一直说到1980年4月,邓小平才首次明确表示支持包产到户,但当时并未登报发布。一个月之后,邓小平公开赞扬包产到户,说它“效果很好,变化很快”。1980年9月各省市委第一书记座谈会,最终形成了重要的75号文件,包产到户才获得普遍共识,得以全面展开。

杜润生认清了农村改革这个大势,就是顺应农民改革的自发涌动。实际上纠正了20世纪50年代犯下的错误,把土地的经营权归还给了农民。随后他推动五个一号文件陆续出台,对农村放权松绑。

2008年10月28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钓鱼台举办了一场改革30年的座谈会。96岁的杜润生首先致辞。200多字的致辞稿里面的关键词是权利、改革,但他已没有力气全部念出来了,剩下的部分由主持人王梦奎代读。但他的核心思想早已被我们熟知:中国一要过市场关,二要过民主关。

这位属牛的老人,大半生都耕耘在土地之上,推动农村改革。从开始唤醒农民的阶级觉悟,到巩固夯实政权基础,再到呼吁农民主体意识,最后回归到经典马克思理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杜润生的思想和共和国的大情势紧密相随。在他犯右倾错误时,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安子文批评他政治上弱,看不清大风向,其实他看的大风向是在倾听来自土地和农民的声音。他从改革历程早已看到,创造辉煌的真正动力是农民自己,农民是主体,问题由他们提出,辉煌由他们创造,高层所做的,往往只是顺应大势。

九号院依旧是警卫荷枪而立,但院内早已物是人非了。九号院的故事和中国国势变迁一样,主人的轮换变更如同落花流水,但是民间的发展更新却是生生不已。而杜润生正是这样一位能够洞悉到大势变迁并勇于顺应、推动之人。

(原载《南方网》2008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