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认识的杜润生
11345100000050

第50章 给杜老的贺信

/李海涛鲁心云

杜老:

您好!

我们作为当代农村工作的热爱者、工作者和研究者,与您有深厚的情谊,我们热爱您、敬重您!今天我们高兴地迎来了您的95岁生日,在此,我们向您祝寿,拜寿,祝您健康长寿!

杜老,您是我党最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您长期担任我们党中央农村工作部门的领导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心系农民、农业、农村,新中国成立以来您长期参与中国农村问题的决策制定工作,您一直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您多次向中央建言,主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是您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参与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的推广和巩固起到了巨大作用,您是全党全国人民公认的并有影响力的中国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换句话说,您在拯救中国农民从饥饿中站了起来,解决中国人吃饱肚子的问题上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农村工作者感谢您、全国人民感谢您,党感谢您!

杜老,在庆祝您95岁大寿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您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农民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斗争中所作出的贡献。您参与土地改革、参与制定土地政策,废除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占有形式,使我们党取得了民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中,您冷静思考,顶住压力,坚持生产力决定论,经历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多种经济并存,并利用有益于生产力发展的私有经济的思路,对生产关系决定论思想表示了消极,受到“像小脚女人走路”批判的株连,受到过不公正的处分,调离了中央农村工作部,但实践证明您坚持的十年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战略部署是跳不过去的,即使跳过去,还会退回来。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发展,进一步证明,在合作化运动中,您所坚持的:“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是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加强自我竞争地位,发展生产,扩大规模,创造共同富裕条件,必然提出的要求。但在不同的客观环境条件下,群众选择什么样的合作形式,却各有偏好,不能强求一律”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运用,但是当时的“左”倾、“冒进”没能坚持这一条,而使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走向了偏激,压制不同意见,而代之以过火斗争,这必然伤害同志,犯了严重错误。

杜老,在您95寿辰的时刻,我们想起1979年3月15日以编者按的形式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的张浩的信给我们河南农村改革所造成的波动。张浩是甘肃的干部,他回河南探亲,看到洛阳地区某些情况,便给《人民日报》写信,认为“包产到组、包产到户都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的”。这时正好国家农委在召开七省三县农村工作座谈会,会议在您主持下,认真讨论了张浩给《人民日报》的信,与会代表否定了张浩的错误言论,把可以包产到组、到户写进了“会议纪要”,才使我们河南又扬起了进行农村联产承包制改革的风帆。

杜老,在您95岁生日的喜庆时刻,我们不能忘记您为推动河南农村改革所付出的心血。1981年3月您随同国务院总理来河南了解证实包产到户的材料,您到河南有名的穷县兰考,看到家家户户粮缸里都是满满的,农民表示满意:第一,吃饱了肚子。第二,有了自由。能自由去赶集,买一点、卖一点东西,村里活气大了。第三,河南的包产到户土地生产率普遍提高。并且按总理指示,把在河南看到的包产到户的成功经验,给中央写了一封汇报信。这对河南大刀阔斧地推行包产到户以极大的动力。同时,您还指示刚去安徽不久的张劲夫同志到河南来考察联产承包,张劲夫同志见到河南的变化,赞叹不已,也给了我们河南极大的鼓舞。

杜老,您对待“三农”问题真是高瞻远瞩,费尽心思。我们在您《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这部重头著作中看到,1980年4月,中央召开编制长期规划会议,在讨论粮食问题时,您对姚依林副总理讲:“贫困地区要调那么多粮食救济,交通又不便利,靠农民长途背运,路上就吃了一多半,国家耗费很大,农民所得不多。建议在贫困地区搞包产到户,让农民自己包生产,包肚子,两头有利。”这个细心的、千斤重的建议由姚依林同志报告到邓小平那里。小平同志坚定地支持了这个建议,小平同志说:“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穷困的地区,索性实行包产到户之类的办法。”这一主张大开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大门,使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杜老,今天在欢庆您95岁生日的时候,回首往事是对您的祝福,看到如今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河南人对您充满了无限感激之情。

我们再次祝您老人家健康长寿!

(本文作者李海涛系河南省原农经委政研室主任、鲁心云系农民日报社原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