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认识的杜润生
11345100000044

第44章 杜润生同志1995年山西之行

/杨力明

1995年杜润生主任应时任山西省政协主席郭裕怀的邀请赴山西考察,我和杜主任的秘书顾宁一陪同前往山西。

9月3日晚杜主任一行乘85次火车前往山西大同,4日到大同后住雁北宾馆。这次去山西一是列席参加山西省政协第七届常委会,二是去山西的一些市县参观调研。

在大同,杜主任让我和小顾参加省政协常委会的分组讨论,听取委员们的发言。在会议期间,杜主任和代表们一起参观了大同市的利群制药厂,同风肉制品厂等企业。

9月7日上午,杜主任在山西省政协全体委员会议上作了报告,杜主任说,我是个山西人,抱着学习的态度向父老乡亲学习,这次来山西,不虚此行。从另一个角度讲个问题,是介绍性质的,经济学家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问题可能遇到严重的挑战,人口达到16亿。估计粮食产量,一个数字是6.5亿吨,布朗估计3.7亿吨,现在产量4.5亿吨。国内同志认为有6000~7000万吨,或3000万吨缺口,这么大的差别预测靠不住,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趋势是有的,靠我们全自给是不可能的。城市土地、工业和农业争地,十几年了每年减少500万亩,控制不住是很严重的。布朗说日、韩人口增加,土地减少,收获面积减少25%左右,中国15亿亩土地,减少25%就很严重。水资源,日、台、韩有污染,没有缺水问题,我国华北、西北、部分东北地区严重缺水及有污染问题。

杜主任说,中国有两个情况,别的国家没有,工业化启动晚,消耗资源,大头在后面,还有一条,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其他国家几乎没有,计划经济遗留的因素还没去掉,对农民政策的激励是不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不充分,还没有真正实现平等交换,农村资源外流,工农业争地,争水,缺乏控制,在这个环境下遇到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像外国学者说的那么严重。第一条,土地不会减少25%,土地面积不是真实数字(有20亿亩,统计数字15亿亩),大约耕地18.8亿亩,山西8000多万亩土地,说5000多万亩。第二条,日、台、韩和中国不能比,他们收获面积减少,是因为工业发展、富足起来,存有大量外汇,遇上国际粮食市场是买方市场,推销不出去,美国休耕地百分之二十几,进口粮食等于进口土地,进口化肥,(日、台、韩)自保大米,不保小麦、饲料。中国不存在这样的环境,一直强调自力更生,可能遇到卖方市场,像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越来越多,购买粮食多了。60年代陕北灾荒,运的路上,增加成本(交通不便)往回背粮,路上就快吃完了,中国太大,是个内陆国家,运输成本太高,不如用运费培养生产。

农业的技术大革命有希望,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不是一二十年解决的,到来的时间还很难预测,现在还是用现有的技术,报酬递减,化肥用多了,不起作用,中国发生在少数沿海地区,一斤化肥产不了一斤粮食。缺化肥的地方比过度用的地方多得多。

人口,政府还会控制,自古以来没有办不了的事。中国自从立国以来都是种粮食的,还有办法控制消费,是中国特有的能耐,大家都有饭吃,都吃不饱。我国不讲沙文主义,但讲大国责任感,基本上实现自给,不放弃国际提供的有利机会,进口一部分粮食,大米要自保,小麦、饲料、纸浆、木材、糖料都可以进口一些,数额不会太大。粮食进口保持在5%~7%,现在进口1500万吨,最多到3000万吨。第一条,增产粮食的比例要超过人口增长,大于2%左右。第二条,保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不可以生产粮食破坏环境为代价。

杜主任讲,现在有乐观派,15亿亩土地养活12亿人口,有光明未来,不能忽略人民的生活要改善,生活要提高。发展的奇迹有代价,不够温饱水平,社会维持不住。战争条件下或经济恢复时期农业太脆弱了,和平时期光搞温饱不行。悲观派认为现在四面楚歌,也不对。

因此,包产到户,老百姓要吃饭,自己就要自给,80%的人都自给,调动80%人的积极性,多生产一点就行了,包产到户是粮食安全体制,不安全的只是城市人口,解放军。

许多困难都过来了,不能悲观也不能大意,不能消极,不能等待,积极在地方上。不然瞎积极变成瞎指挥就危险了,这个毛病已经犯过多次了,应当自己检讨。

杜主任对山西的问题,粮食、农业问题讲了几点意见。首先讲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农业关系,杜主任说,最近中央强调,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视经济效益,中央这个建议将来变成中央指示,农业怎么体现呢?有三个层次问题,一个是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方式是否妥当,合适?二是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种植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是否不断优化;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既是社会生产又是自然生产,是综合利用土地、水、气候、阳光进行生产,达到收获一定产量。与自然条件打交道,与工业不同,为了和自然条件打交道,首先要认识自然环境,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首先是适应,闹不清规律,一定会受到惩罚,不改造就成了动物,吃现成东西。不适应自然环境,还能造成灾害,社会生产必须了解经济规律,必须研究两个规律。

黄土高原区,黄土层几十米到百八十米厚,世界上少有,而且是高原,降雨量400~500毫米,水源流量小,地表地下水缺乏,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气积温不够,小于年120天无霜期,且风沙大。耕地不算少,人均2.8亩,大部分是旱地,适应两个字:旱、寒。要利用它,先适应、认识,不违背它,再改造它,引水、打井、保水、节水,过去引水有一点,保水、节水缺乏科学办法,雨、热同时,太集中。土地广种薄收,不够吃,走西口。灾害逼一部分山西人经商,成了山西帮,发展钱庄,也就是今天的金融事业。

山西曾经是全国的金融大省,是没饭吃逼出来的,那时没办法,今天有办法,改旱田,都变成水田是妄想,搞水利要很好选择。山西处黄河、汾河流域,每年16亿吨泥沙进入下游,把有机物冲走了。总之,山西要把旱地种好,水田改造不适当,成本很高。比较成本低就是优势。以色列利用比较成本,滴灌、喷灌不用在粮食上,生产蔬菜、瓜果拿到世界上去卖,相对上算,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自然条件随着时间空间是流动、变化的,随着大气环境变化,明年的事不好预测。面对这个现象,出现另一个结果,农业生产的非标准性,同样的劳动、投入,报酬不同等;投的不对是负结果,造成灾害。总体来说,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草则草。每个地方把两头定死,基本农田不能动;林草定死;中间的土地,可粮、可草、可树,机动地让专家研究解决。

应当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第一敢干、不能安于现状,参加世界竞争;巧干的主要手段是科学技术,要真重视,不是口头重视。各个单位经费不足,搞短、平、快,跑项目,技术推广站网破、人散。中国的科学家实在好,又省钱,又耐用。讲效益,不光讲现在的,还要讲以后的,不光讲当代人,还要关系后代人的效益。土地、水资源是千秋万代都要利用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依靠,不能以牺牲后代的发展为代价,必须保护环境,防止资源过度利用,防止侵蚀、污染,制定一种安全标准,土地、水要实行财政支付转移,给下一代转移一部分,省里提出改造的方案,旱作、节水……八大工程重视了环境问题。

(年产)110亿斤行不行?二灾、二平、一丰是不是有变化,或是有计划完不成,如果搞不成,另有平衡办法。六年内食品需求提高不了多少,不必紧张,心中有数,订得低一点,争取超过。生产粮食注意发挥比较优势,气候不论怎样都得有优势,种小杂粮,品种改良变为大杂粮,加工利用,畅销全世界。日本每年进口50万吨荞面,其他地方土特产,输出你的气候、资源交换。资源还有煤炭,挖煤倒煤,有煤、有电,发展工业,乡镇企业,发展煤化工,化工厂,农业得益,煤返补,回补农业。今后把煤的优势转化为农业的优势,有了钱,钱投在什么方向,也是效益问题,改善宏观政策,建设环境,鼓励生产者的积极性,保护种商品粮的积极性。搞一些硬件建设(道路、水利等),最重要的是鼓励人民积极性,农产品的市场化,利用市场力量是根本的根本。搞好市场硬件,农民搞好口粮农业,不造反,不请愿,不抵制你。

第二个问题是深化改革、开辟财源。

投资钱从哪里来?农业部估计增产千亿斤粮,1斤0.35~0.4元,要35亿~40亿元资金。全国农业投资主体,国家财政、农户、集体、社会的比例为2:6:1:1,农民是投资的大头,就整个农业计算,大型农业基本建设,国家是主要的,今后六年,省、地、县,县比较困难,但过得去。对工业要求,第一步,两家分别自养,少抽农业积累,减少农村资源输出,提高农村自我积累率;第一阶段农补工,第二阶段分别自养,第三阶段工补农。

提高比较收益要多考虑,多想办法。农村人口多,土地少,劳动生产率低,75%人口分享25%农产品收入,人均收入太低,土地上过密劳动密集,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大米价高,都种卖不出去,美国补贴休耕。

双轨制的办法,缺点、矛盾多,造成危害大,农民有损失、怨言,造成腐败(道德、体制问题)。农民一方,城市消费者一方,为农业服务工业一方(化肥、农机)、财政,几方利益摆平不容易,靠政府调节几方利益很困难,现在是为了少数消费者,得罪了几千万农民。政府无能为力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只能靠市场,为了追求利润,降低成本,热心学习科学,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优化资源利用与配置,使农户、地区、国家、世界生产结构逐步优化,实行资源互补,分工协作,专业化经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种什么,靠行政压力解决不好,解决不彻底,只能靠市场裁判。30多年的计划经济束缚了生产力发展,用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是一个生产力的大解放,这也是发展潜力的所在。还有一大部分生产力没有解放,一大批大中型企业没解放,一大批农民没解放。我们国家、党面临重要抉择,不能含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调控的市场经济,不是完全绝对的自由市场经济,不能把调控、干预当成市场经济。

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规模化经营,希望60%劳动力到2030年左右转到非农业,农村留40%务农,户均耕地已到1.5到2公顷,不是短期(六年)能办到的。六年一转眼就过去了;引进大公司、企业到农业领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或其他服务行业,叫产业化、企业化,公司加农户,基地化。产业化带专业化性质,批量生产,企业化是以公司形式进入,农户分散生产、公司加工生产,科技辅助,一条龙,一体化。农产品加工,粮食加工、强化食品,改性食品,山西能加工的东西,绿色产品、植物油、蔬菜、干果,小杂粮、皮毛,养殖业;加工、保鲜、贮藏、销售一条龙。生产基地化,把原有的东西、组织适应这个要求加以改造,比如供销社。

第二、三产业合为一体,收到一定服务业利润,吸收就业,吸收本省、外省、外国资金进入农业领域,增加农业现代化启动资金,转变工农分割、城乡分割体制,优化产业结构,产品、资本、劳动力合理流动,合理分配,也可以把民间游资转化为投资。

世界性加工业都是兴盛不衰,农产品收入弹性低,加工后收入弹性大。山西提供多样化产品要面向国际,要树立目标。

政府办好两件事:金融市场;优惠农业的政策,鼓励国有企业进入农业,这是农村产业新的生长点。

好事多磨,前途光明。

9月7日下午,杜主任继续报告。

杜主任说,第三个题目是上层分类指导、基层分散决策。这是农业的特点决定的,农业和工业有不相同的结果。自古以来,经营是分散的,决策也是分散的,农业离不开土地,土地分布在广大面积上,土地的生产力是有极限的,是利用光合作用的能力,理论数值是1%,农业是土地密集生产,提高生产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土地扩充的空间越来越小,气候、四季、三带(热带、亚热带、寒带)、光照、水、地形差别很厉害。

80年代搞区划,划了九个农业一级区;东北区,长城内蒙区,甘宁区、黄土高原区,黄渤海平原区,青藏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决策时)土地离生产者越近越准确。离土地越远,决策越不准确。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掌握农时不容易,预测不准将带来损失。从数学上讲,是概率论、博弈论。人民公社多数办不好,因为是农业,劳动者分散作业不好监督;人多地少条件下,搞土地规模经营合并没有意义,人均土地增加不了,土地离开农民,关心程度降低。家庭经营也能现代化,机械化经营,与小农经济是两回事,家庭经营能变成大农经济。适度规模经营,变化决定于实践,不取决于领导机关的偏好。米袋责任制应当适应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我们国家应当坚持稳定承包权,提供一些激励他们发展的决策。

政府要保护环境,森林、土地、水源,山西要用15年时间绿化起来。生态保护,政法严明,污染地下水可怕。要把民主意识灌输给农民,共同的事业,多数通过,群众监督,保留反对者的权利。

强调社会团体,专业农协、行业工会,把搞农业工程变成群众共同的事业,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上。上级领导要有更有效的总体规划,投资环境、激励政策、财政支持,部分地区协调,搞好群众办不了、不能办的大事。

把重视农业落实到有效的实践上,从简单的布置数字,催收催种解脱出来。目前深化改革,在省的权限内决策改革,既保护粮食生产目标,又保护环境,还有群众积极性,训练一些干部在新的轨道上逐步前进,勇往直前,这样,我们山西这么点问题就不算什么大问题。

当天杜主任从早8:30到中午12:30,下午3:00到4:15几乎连续讲了五个多小时,表现一个已满82岁的老同志的充沛精力和活跃清晰的思想,广阔的视野。

9月7日上午,杜主任参观了大同云冈矿井,在了解了矿区的基本情况下,杜主任执意要下矿井考察,由于矿口风大,杜主任年岁已高,在大家劝说下才作罢。

9月9日,杜主任一行赴偏关参观考察万家寨水利工程。

9月10日上午,在听取了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进展情况汇报会后,杜主任作了讲话。

杜主任说,他作为一个山西的公民,对引黄济并表明一点看法。

第一点,我们有一个共识,山西缺什么,山西可以说是宝藏遍地,人口不少,人才不少,就缺水,水是一个最大的限制因素,限制生产,限制我们的发展,限制生活质量的改善。没有水,水污染也改善不了,吃饭还有代替品,能买进来,水实在没办法,非想办法不行。中近东缺水,海水淡化,很费钱,不能不花。

第二点,省委的决策,中央的决策是必要的,现在决策还能赶得上,拖下去后悔莫及,因为我们不引水,实在不行,除了黄河的水,没有其他可引。原来说山西有一块地下海,取之不尽,现在看来不可多取,1000米以下有什么水不知道,有也不敢动。

有没有别的方案可以选择,自流灌溉等,黄河河堤那么低,自流灌溉很困难,也要提上来。引水办法也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因此,这个决心非下不可,这是1958年开始,山西党和人民的理想,今天实现了,我们很高兴。

第三点,现在的问题到了临界点,到了非动手不可的时刻,地下水过度开采叫过采,工业已限产,甚至停产,农业水浇地不增加还递减,井灌不能发展,最严重的是水污染、水短缺。好水不来占领,坏水必来占领。影响到人的用水,不是个发展问题,而变成生存问题,十年、二十年就更加严重了,已经影响全山西生产、生活的安全,已经过了最低安全标准。晋东地区有几个漏斗、一片污染,正在扩大,环境的最低标准快维持不住了。

第四点,引了12亿立方米的水并不能解决全山西问题,但至少限制环境继续恶化,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如果这两条办不到,山西将来要大移民,逃荒、走西口,来个大槐树底下分散。太原不能再发展人口,要想扩大生产,扩大繁荣度,要有一些大城市,没有大城市,没有繁荣,没有水就没有大城市,不但没有,还得移民,出娘子关,走西口,陕西也不行,也没有水。办这个水利工程,不但解决持续发展问题,防止环境恶化,比这更重要的是后代问题,是代际关系。多花一些钱,120亿元,12亿水,十亿元人民币换来一亿水,这个钱是替我们后代支付的,叫做转移支付,花这个钱可以收回一部分,当代人承担一部分(提高水、电费),当代人花一点钱为后代人留福利,把道理讲清,老百姓知道不容易,至少干部应当知道。高级干部、行政机关,人代会,政协聚集人力、财力搞工程,意义是深远的。

第五点,我的希望有两条,竭尽全力保证工程质量,不仅对得起当代人,也要对得起后代人,让后代人认为这个工程搞得不错。想办法,搞好监测系统,技术工程有很大难度,两部分,枢纽和打洞;水是流体,有流体力学性质,很难掌握;洞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在地底下,经勘探,弄清楚,弄不清楚的小节很多。第二,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很难掌握,而且有电子系统,自动化系统,出了小毛病,全面动态要改变,我们要向国外专家、国内专家请教,还要有自己控制、利用的系统,搞不好就推倒重来,不要凑合。

第二个希望培养人才,关键、难度大的东西从国外机构取得,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这是一个大学校,培养人才,也是一个不可放弃的机会,希望指挥部不要关闭起来搞,要开放,邀请国内有关科研、技术学校,有什么问题、外国搞得好的,作记录,研究,把能学的学到手,中国是个多山国家,引水工程不止一个,将来还要南水北调,往丹江口、河南、河北。沿途山地很多,地形复杂,我们趁这个机会,办这么个没有学校形式的学校,在这个地方要有点贡献。我估计,我们凡是一个工程总有隐蔽问题没有发现,总有不可避免的差错要发生,切不可大意。我们看到工地的全体同志在指挥部领导下,在郭、郑几位领导下,工作做得好,为人民操心,为人民辛苦。我抱着感激的心情,表示敬意,他们应当得到奖励,奖励过去,鞭策未来,我们也对国外专家,意、加、美他们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9月10日回到太原后,住迎泽宾馆,11日与胡富国、张雪同志见面会谈。

11日下午,参观了新建的太原机场、北京到太原的高速公路。

12日上午,杜主任参观乔家大院,中午在太谷县与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见面,下午在平遥县城参观,当晚住在介休。

13日,从介休到洪洞县,参观大槐树、苏三监狱,下午参观丁家大院,了解丁氏文化,晚住在运城。

14日上午,参观永济、铁牛、普救寺,下午在芮县参观长庆宫。

15日上午,参观关公廟后,10点在运城大酒店听取运城地委书记汇报。下午杜主任作了报告。

杜主任说,这次来山西,感想非常多,看见大家很有主意,很有干劲,很有作为。

下面讲讲“经济转型时期的农业”,我们处在过渡时期,两个过渡,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由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体制过渡,带有过渡时期特征。观察世界体系国家,一批是17世纪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工业化影响了农业的生产,造成农业萧条,停滞和萎缩,英、美有几十年时间,法德有二三十年时间,原因就是工业对农业,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虽然这些国家农业停滞、萧条,但有一个办法,从殖民地农业进行掠夺式贸易,廉价收购农产品,高价销售工业品,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都是英国殖民地。以后农业的困难越来越大,工业回补农业,改造农业技术,贷款给农业种种优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农业更好了,世界最发达的农业不在农业国,而是在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西欧比较典型,发展中国家都是农业国,都不是发达农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形不同了,独立、解放的国家都向工业化转化,有的转得快,有的慢,新发展起来的工业国容易处于新的困难境地,其中社会主义国家遭受困难最大,大多在东方。不但政治上独立,要争取社会主义前途,不能搞农业社会主义,要搞工业社会主义,工业的生产力是现代生产力,必须提高生产力。受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包围,我们必须赶快发展,是赶超战略,超过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时间,尽快掌握现代工业水平。帝国主义有殖民地可以掠夺,现在不允许再侵略,要靠自力更生,要靠农民,农民占大头。在发展工业的时刻,不能不向农村提取积累,不能不用农业的剩余,提取过度,提取得超过应有的界限,不能简单用税收办法,容易造成政治上被动,实行命令,计划经济,体现在农村就是统购统销,实际上以价格代替税收,用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代替经营税和土地税,把农村的资源转到城市,工业部门充实国家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但是产生一些后果,贱价买粮食,低价卖给城市消费者,用城市低价维持重工业成本,时间一久,农民感觉承受不了,原因是比较利益吃亏,粮食价格赶不上化肥价格,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们资源很缺乏,计划经济偏爱城市、偏爱工业和重工业,形成一种惯性,工人工资很难提高,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不吸收轻工业、农业,资源分配给农业不平等待遇,没有等价交换与财政支持。每年投资规模,只有1979年一年达到10%(对农业),中国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不对称,工业已发展到70%,工业人口才25%,25%的人口享受70%的工业收入,75%的农业人口享受25%左右的农业收入,这个差距是很大的,农业发展分母大、分子小,工业上看,分子大,分母小。

30年来,有个人民公社体制,工分吃饭,离开工分谁也活不了。超高度密集在土地上,可分配的少,参与分配的人多,收入水平低下,积累率低下,就业结构不充分是农村长期贫困的根源。后果在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改变。家庭承包代替人民公社体制是一个大解放,恢复农民自主权,以家庭为单位的多种经营体制,恢复农民与土地的亲密关系,每个农民都会关心自己的吃饭问题,不必再催收催种。家庭承包制是安全网,安全机制。没有听说哪个地方饿死人,这就证明了给生产者一个机制,就能激发生产积极性,是自负盈亏的机制,自己承担风险。大工业还没有这个机制。但是农民的自主权是残缺的,例如,土地的产权,承包权时常受到侵犯,没有产品的处理权就没有真正的自主权。

粮棉统购体制不是市场化,实行双轨制,面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还没有解决。农产品交易的市场化,这就是我们遇到的困难,工业还要向农业提取积累,农业的自主权还未过渡到市场化,转型时期的农业就面临这种情况。

我们的农业是个什么东西。农业有两种特征,第一种特征是一个自然生产,生产有生命的物质,依靠太阳、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光合作用。第二种特征是社会生产,不能一个人进行,结成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既是社会生产又是自然生产,要求人们遵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社会生产无效,违背社会生产,社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组织不好,破坏自然规律。现在经济规律没有摸清楚,没有从命令经济走出来,要有巨大转变,不只是农业问题,是整个经济的问题。

虽然农村、农口提出很多要求,市场经济取代统购统销,关系太多了,城市的消费者,粮食又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是上游产品,它的价格动,其他价格都要动,与工资有关系,国家在这方面下不了决心。

改革以来,实行合同制,1984年、1985年实行,1987年、1988年定价保量,统购数量加上去,800亿斤变为二征购,农民更不愿意了。到了1994年棉花更难办了,现在还没找到代替统购统销的制度。到1992年工业有一个大发展,乡镇企业、城市工业发展,但是工业必然征用土地,水源、争田、争水,造成土地减少,水源紧张,各地都难免。但是我们可以控制,日本控制住了,农地,城市用地,中间机动地。价格高,农民不愿卖地,兼业户多,形成礼拜农业。

我国每年减少500万亩耕地。布朗说21世纪中国有两个问题,耕地减少52%,另一个是水。台湾地区、日本、韩国只保大米,不保小麦。中国要产4.7亿吨粮食,确保每人400公斤需要量。

中国有20.5亿亩,已利用18.9亿亩,统计数字是15亿亩,中国与日、韩不一样,他们人口少,自己不够,买国际粮食花不了多少钱。美国补贴出口,等于买粮食,化肥补贴。我们顶多买3000多万吨,5%~7%的水平,要做到这些,要遵从自然、社会经济规律。

联合国的口号:发展可持续农业,保证今天、明天、下一代需要。满足这一代人的福利,不要牺牲下一代的利益,正确处理代际关系,全球都要坚持一个目标。

农业的内涵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地球热、温、寒带,生产粮食最好是温带,热带可种反季节蔬菜、小杂粮,气候可以出口,大、小气候预测,遵从自然规律。

山西春旱、秋雨,处于黄土高原,最缺的是水,在水上多做文章,赞成运城搞节水农业。

以色列的节水技术,主要用在种菜、种瓜,创造了以色列农业奇迹。其他旱作农业、梯田,秋天的水保留春季用,节水、引水,地下水不可过度利用。凡是能种树的地方都种,15年把全山西绿化,改变了气候,提高土地蓄水能力。提高单位的生产量,腾出土地种经济作物,有了钱才能种好地。把提高农民收入与提高粮食产量永远联系在一起。和平时期讲比较利益、机会成本,不能要求他不选择机会。

因地制宜、统一市场。基地批量生产一个品种,可以向国内、外交换,少量怎么交换,有了市场可以平衡供求关系,是供求关系的校正器,用价格信号形成一种价格下的比较利益。

有了市场可以鼓励科技,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农民接受技术也是为了多赚钱,缓解地区差距。扶贫是财政转移支付,市场优势互补。

市场加上财政办法才能解决差距问题。就业结构与规模经营,农村就业放在第一位,把农民的多数放在城市,农村留40%差不多了,减少土地的人口负担量,是实行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转变户口制度,多给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发展小城镇,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依靠、载体。

发展乡村公司加农户的一条龙产业,吸引外边大公司来山西办公司,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创造新的食品,强化食品、改性食品(固液、液体食品)。以出国为目标,能出国就能出省,两头互补,公司负责种子、成品、农户饲养,公司加农户是规模经营的方式,也是生产产业化方式,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组织形式。外省、本地、国外招商,把环境改变好,道路、通信、邮电、金融机构搞起来。

领导分类指导,基础分层决策,自担风险。农业生产非标准气候,农时不能预测,劳动与回报也是非标准的,风险性大,要求经营者自主权落实。领导把制度弄好,有利于激励群众,把利益、分配关系弄清楚。法制除了保证权利,能干、不能干什么有法可依,有法可行。群众不同利益集团参与讨论,人代会、政协、农民的社会团体,给农民个谈判地位,像日本、欧共体。现在不知道怎么把农民的权利变成自己的权利,权利还是残缺的,不完全的,没有种地的选择,残缺的公共选择,不同利益得不到照顾。没有公众选择的程序。先从种田开始,健全法制、民主,中国式的民主,上层组织与基层组织没有配套。

杜主任离开运城回到太原,9月18日在山西省机关干部集会上讲话,题目是《对当前经济改革形势的看法》,全文发表在《杜润生文集》中。

陪同杜主任在山西考察调研的这段时间,深深感觉到杜主任的广博知识,对现实问题的剖析既深刻又实际。特别是对国际形势、国民经济、中国农村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是源于杜主任长时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活动,深入农村真正了解民心、民情、民生,真心热爱人民,因此才能够制定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一系列相关政策。

由于杜主任的丰富农村工作经验,广博的知识,深入的调查,不间断的学习精神,使得农村政策的制定具有可操作性、超前性,符合客观实际,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长,农民致富。

(本文作者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