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1344900000055

第55章 戊戌志士王舒萼

王舒萼,清霍州直隶州灵石县静升村(今静升镇静升村)人,字伟堂,同治丁卯科(1867年)举人,光绪丙子科(1876年)进士。曾任直隶(今河北省)文安县知县、户部主事福建司行走,因涉嫌参与“戊戌变法”被罢官,后应聘平遥超山书院山长。

《平遥超山书院创建重修原委碑》(清同治元年·1862年)载:山长必“询访进士之有品学者”担任,且“以县尊为主,两学师长为监院,每月官课一次,山长院课一次”。光绪初年,闻听王舒萼“新中进士,乃灵石名士,遂聘为平遥书院山长”,“由是人文蔚起,科第绵绵”。在平遥超山书院任山长期间,王舒萼仔细研读了原山长徐继畬(1795—1873),字松龛,五台人,道光进士,曾任广东按察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太仆寺少卿)所著《瀛寰志略》,得识晋南闻喜杨深秀,深深认为中国强盛必须变法维新。

光绪十二年(1886年)王舒萼补授直隶文安县知县,赴任知县之前,又一次与杨深秀促膝深谈,采纳了杨深秀“富国、养民、教民”的建议,决定先从“养民”的“务农”入手。到任后,便亲自到县治所属各村,“度其原隰,察看地形”,经过一番考察,他认为文安“地势窊下,雨后众流所归,淹没田禾,所以秋夏成灾”。于是“疏凿”渠道,认真治理,“水害顿减”。并改革种植结构,“教人民多种水稻”,“收成颇丰”。文安邻接天津,地近京师,他又“劝工、惠商、恤穷”,经济迅速繁荣。百姓为之大堂悬匾:“民生攸赖”。随之“兴庠立教”,每闻琅琅书声则喜形于色,更兼“雍和有度,讼理事平”,地方安宁,合县士庶送匾县衙“棠荫春风”。

在与杨深秀等维新派人物的交往中,王舒萼更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他支持“公车上书”,主张变法图强,并参加了杨深秀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份创立的关学会。“百日维新”很快失败,慈禧太后重新“亲政”,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和梁启超先后逃往海外,谭嗣同、杨深秀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王舒萼也涉嫌罢归故里。事定,文安百姓立《去思碑》以表思念,又悄悄将县衙大堂两匾,从河北送到山西,交由王舒萼收存。

当平遥超山书院得知王舒萼正蛰居家乡时,便派人赴灵石静升村恒贞堡请王山长出山,再次主讲超山书院。王舒萼深知维新无望,遂欣然应允,重理旧业,埋头教学,常在“士子上课余暇,教以读书之法”,“陶镕日久”,门生学子“受益良多”。

王舒萼一生正所谓“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朱柏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