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1344900000049

第49章 好善乐施王如玑

王如玑(1695—1759),清平阳府灵石县静升村(今静升镇静升村)人,字魁山,号绵岫。

乾隆九年(1744年),“自少颖悟”、励志报国的王如玑“援例选授内务府光禄寺掌醢署署正”之职,负责皇室膳食酒祀之事。“居职二年,克勤克慎”。十一年(1746年)以能“升任刑部陕西司郎中”。初到刑部,即以“惕然”告诫自己司法行政、受理刑名“是民命所关也”。每遇案件“务期明允”,定要查个水落石出,按律执法,一丝不苟。因此深得刑部尚书江南江文瑞公的赏识;“如此存心,真无愧古人矣”。都察院左都御史、大学士孙嘉淦也认为王如玑“遇事不苟,诚今日崔日知也”。“以执法不挠,立心于直”,“考最记名”“加五级记录四次”,再次提升以道台用。十六年(1751年)不幸染病,还乡养病。

“自奉约俭”的王如玑返乡后,“慷慨周急”,“绝不作贵人态”。每遇乡里族中贫苦之家,必给衣给食帮助;遇死后无力入殓安葬者定施以棺木;遇贫寒学子赴省赴京科考,多资助川资路费,使之如期参试。

静升村东“养正书塾”、村西“端本书屋”本是其父王生炳捐银所建所设,因求学者众多,“膏火几不继”,如玑返乡听说此事,“慨然复捐金四百两”,使义学所需银两“得裕”,不再因“膏火”发愁,贫家子弟读书无虑。

王氏宗祠“岁久颓坏”他捐银数百“焕然新之”。又置义田于族中,作为户头因代官府收“皇粮国税”而误工的补助,剩余拨入祭祀祖宗之需。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灵石大旱,粮价涨至每石白银十余两,“井里嗷嗷”,人人都见菜色。他首倡赈灾,带头捐银三千,乡里族中“饶裕”之家“相效为之”,量力捐赈不等,百姓得度难关,“活人千万”。同年,王如玑因救灾操劳病故,享年64岁。

王如玑病殁后,葬村东秦树塬。墓志铭为灵石知县李邺撰文,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侍讲学士秦大士书丹,光禄大夫、太和师、吏部尚书、大学士兼管翰林院事、文献通考总裁官梁诗正篆盖。

王如玑的长子王肯为曾任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市)知府(从四品),次子王肯任曾任户部广西司郎中(正五品),“俱有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