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1344900000038

第38章 忠孝典范介之推

介之推(前676?—前636?)春秋晋国绵上(今静升镇旌介村)人。晋国大夫。一说姓王,名光,字之推(西汉·刘向·《列仙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封为“洁惠侯”。相传旧历七月十三日为其生日,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因文公焚林而卒,享年40岁。又《列仙传》载,火焚绵上后30年,有人见介之推在东海滨卖扇,按此说,介之推应卒于晋成公元年(前606年)之后。

介之推自幼聪明颖锐,在其师伯子常教诲下,博通经典,熟练武艺,被其师称为“超群之才”。晋献公十七年(前660年),介之推被封为晋国大夫,开始辅佐晋献公,后跟随公子重耳;“骊姬之乱”后,随重耳出亡19年,历尽艰险,受尽困苦,途中曾割股以果重耳之腹。重耳复国后,成为晋国国君,大赏功臣,未及介之推,介之推不言禄,偕母隐遁于绵上林中。晋文公悔过,急迫介之推出林受赏,以火焚林,结果介之推宁死不出,铸就千古名节。

是后,晋文公命臣属将介之推葬于绵山脚下,并立祠祀之,环山一境之田,皆作祠田,使农夫掌其岁祀。封赏介之推绵上之田后,晋文公在介之推的故里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从此,介之推故里便更名为“旌介”,一直延用至今。2600多年来,尽管隶属几经变更,但旌介村名始终未变;同时,邻村“集广”、“静升”也因灵石东乡方言而从“志过”、“旌善”演变而成。

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被焚之灾,令国人清明前二日不得烧火做饭,只吃冷食,“寒食节”风俗自此而始,以后流传全国。

清光绪六年(1880年)八月二十六日,时任山西巡抚、布政使的葆亨根据灵石知县李汝霖所述光绪五年春在介神庙祷雨灵应的情况,奏请皇太后、皇上为介神庙颁赐匾额,光绪皇帝在奏折上批文曰:庚辰以灵应夙著,颁山西灵石县绵上介神庙匾额曰:“绵田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