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1344900000033

第33章 雕塑艺术

静升古镇建筑除了它雄浑壮观的总体气势以外,俯仰皆是的砖、木、石三雕饰件,伴以门、楼、亭、廊的楹联、匾额,乃至室内的屏风、槅扇、桌椅几凳等遗存,还有庙宇中各代彩塑,使得这座华夏名镇的历史文化气息更纯、更真、更浓。

古镇的“三雕”,年代上当以资寿寺与晋祠唐代的两对石兽为最早。静升文庙午壁则是元代石雕的精品。明清间更有以王家大院的砖、木、石“三雕”艺术最为精湛。彩塑当以资寿寺的元、明彩塑诸品引人关注。

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

雕刻艺术

王家大院遗存有明代建筑,其建筑风格沿袭了金、元“粗犷古朴”之风格。清代的建筑,其雕刻艺术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趋于“纤细缜密”,将民居宅院装饰得雍容华贵,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崇宁堡、乾隆年间的恒贞堡、拱极堡、和义堡、嘉庆年间的视履堡等,其“三雕”艺术手法正体现了这样的风格,特别是视履堡、恒贞堡,表现得更为典型。其“三雕”艺术品没有一件因物体微小而苟忽,也没有一件因用场陋俗而粗制,件件“三雕”艺术品都是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品,不仅有文人、士大夫、画师的介入,而且有美学家理论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再由能工巧匠应用中华雕刻技艺,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风格。其木雕艺术品多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多种手法,将题材各异的图案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王家大院的木雕艺术品大部分为清代作品,而清代将传统的木雕工艺逐渐发展为趋向立体化的透雕和采地雕。并丰富了原有的技术,派生出贴雕和嵌雕两种工艺。贴雕不仅缩减了采地雕繁琐的剔雕程序,而且改变了单一色调的呆板形象;嵌雕则是在凸雕的花面上嵌以突出的雕饰。其砖雕艺术品,或用烧制成的砖块雕琢,或用镂雕成的泥坯烧制,多采用高浮、透雕、剔凸雕等手法雕制而成;王家大院的砖雕为清代作品,而清代的砖雕技术在剔地的基础上向透雕发展,同时仿照木雕中嵌雕的形式,进一步走向立体化。其石雕艺术品,利用当地所出产的青石、砂石、花岗石、河卵石等,或浮雕、或镂雕、或阴刻、或阳刻,集众家雕技与工艺于一体,造型独特而不怪异、雕工精细而不绮靡;王家大院的石雕多为清代作品,而清代石雕工艺趋向简化,除工序与历代相同外,雕刻技术仍保持了原有的混雕、凸雕、阴刻和线刻,视履堡建筑群的石雕以隐雕居多,但也有一定比例的全形雕。

总之,王家大院“三雕”艺术品的雕刻技法有圆雕、半圆雕、高浮雕、浅浮雕、混雕、阴刻、阳刻等。题材不同、质地不同、视角不同、用场不同,雕刻技艺也各有不同。如石雕山水影壁,为平面阴刻,线条表现丰富,具有中国画线描风格;石栏板则用浅浮雕技法,富有表现力,具有欣赏性;石雕影壁则雕刻细腻,连仙鹤之羽毛也刻画得一清二楚,具有中国工笔画的特征;影壁与石栏板与视线平衡,或略低于视线,可就近品赏,故用浅浮雕;窗棂、翼拱、斗拱、雀替、额枋等,需要远距离仰视,因此采用透雕或高浮雕,以具图案效果。特别是恒贞堡门楼的坐斗,正面用半圆雕雕刻“麒麟送子”、“蛇盘玉兔”、“天马”、“双鹿”等,坐斗两边用圆雕手法雕刻牡丹、荷花、梅花、菊花等,使人们在不同的角度,获得相同的观赏效果,缩小了视角造成的差异。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品,熔绘画、书法、雕饰于一炉,运雕、刻、磨各种手法于一品,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显示出高度的雕刻技艺,运刀斧如运笔锋,既有大笔的挥毫泼墨,又有小笔的精描细画,因题材而异,分别采用不同的技法,从而使“三雕”艺术品更具有表现力,更具有艺术性,更具有感染力,更具有观赏性。并于2008年3月20日列为首批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内涵

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品画图充盈而不俗滥,意蕴庄重而不萧飒;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各有典故,寓意深刻。由于文人、画工和雕刻艺人的默契配合,相辅相成,将儒家文化的严谨礼制、道家文化的天然选择和佛家文化的空灵境界合而为一,融注于一件件精美的雕刻艺术佳作中,使之自然而然地成为华夏传统文明的文化载体。

王家大院“三雕”艺术品的内容,简单有的花木、瓜果、禽兽、什物,复杂的有吉祥图案、神话故事、人物活动。花木有梅、菊、荷、水仙、睡莲、玉兰、牡丹、松、竹、藤、灵芝、桐树、枫树、芭蕉等;瓜果有葡萄、石榴、柿子、荔枝、橘子、桂圆、蟠桃、甜瓜、核桃、花生、红枣、莲籽等;禽兽有凤凰、鹌鹑、雄鸡、仙鹤、骏马、狮子、玩猴、麒麟、蝙蝠、祥龙、灵龟、梅花鹿、吉羊、玉免、犀牛、猫蝶、老鼠等;什物有才子四艺——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纸、墨、笔、砚,八仙宝物——葫芦、棕扇、檀板、荷花、宝剑、玉笛、花篮、鱼鼓,还有瓶、鼎、戟、扇、笔洗、翎羽、玉印等;神话故事、人物活动有八仙庆寿、三仙醉酒、苏武牧羊、天官赐福、五子登科、招财进宝、渔樵耕读、二仙观太极、出将入相、二十四孝等;吉祥图案有松鹤延年、鹿鹤同春、二龙戏珠、五福捧寿、四福齐来、连年有余、封侯挂印、三元及第、事事如意、老鼠拉葡萄、鲤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麒麟送贵子、凤凰戏牡丹、一品清廉、飞马报喜、指日高升、功名富贵、仙鹤送子、三阳开泰、一路连科、飞马报捷、状元游街、吴牛喘月、加官进禄、才子四艺、必定如意、安居乐业、连生贵子、鸳鸯贵子、一蔓千子、瓜瓞绵绵、三多、满床笏、紫气东来、连升三级、福祥三喜、福寿康宁、六六大顺、玉堂安居、翎顶辉煌、锦鸡芙蓉、百事如意、平安高寿、六方如意、辈辈封侯等。

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品概括地讲,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分开来说有封建礼教文化、耕读文化、官商文化、家训文化、吉祥文化;具体地讲,有民俗文化、禁忌文化、影壁文化,有龙文化、凤文化、狮文化,有楹联文化、装饰文化、神祀文化,有鱼文化、莲文化、性文化等。

鹿鹤同春,以梅花鹿、仙鹤、桐树或松树为主组成的图案,寓河清海晏,国泰民安,六合(鹿鹤之谐音)之内,春光共沐。王家大院“鹿鹤同春”影壁共有四块,一块石雕,三块砖雕,题材虽然相同,但构图各异;有古朴粗犷者,有纤巧细腻者,有变形写意者,皆不失幽默情趣,给人以诙谐、愉悦之感。

生殖文化,窗棂上部的鱼穿莲、挂落上的五婴戏莲、鸳鸯荷花,坐斗上的鱼穿荷叶、荷叶生子、莲蓬生子,窗棂上的鹭鸶踏莲等,无一不是生殖文化的体现;另外还有老鼠拉葡萄、瓜瓞绵绵、金蝶抱金瓜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金鸡送子、观音送子、麒麟送子、凤戏牡丹、莲生贵子、石榴百子、葫芦多子等,均表现了对生殖的崇拜以至希冀子孙兴旺、万代绵延的愿望。

渔樵耕读,在农耕社会中,捕鱼、打柴、耕种、读书,同人们的生活联系最紧密,也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同时是平民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古称“四逸”。在古代,四逸最受文人、士大夫推崇,漁、樵可隐居深山或水边,以打渔、打柴为生,过着逍遥隐逸、不问朝事的生活;耕、读则可远离官场,清居乡间“种豆南山”,闭门读书,终生不仕,过着清闲、自由的生活。

加官进爵,王家大院期盼子孙后代求取功名、一路连科、封侯挂印、辈辈封侯的“三雕”艺术品随处可见,望柱、柱础石、上马石、影壁、挂落、翼拱、墀头等建筑构件上均有体现。寄寓此类文化的图案主要有大猴剥松果取子,小猴以杖挂印绶于松树,寓意子孙仕途得意,飞黄腾达;望柱头上的大猴背小猴则寓“辈辈封侯”之意;还有木雕挂落“满床笏”,寓子婿尽为官宦显贵,石雕照壁鲤鱼跃龙门,寓子孙成龙,一朝选到君王侧;石雕墙基石“指日高升”、“飞马报捷”等,寓意科举及第、仕途腾达;石雕三狮,寓官至“三公”等。

吉祥文化,此类文化的载体有龙凤呈祥、安居乐业(鹌鹑、菊花、桐树)、喜鹊登梅、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事事如意(柿子、如意)、玉堂安居、百事如意、六六大顺等,大部分以吉禽瑞兽、花木果实的谐音、组成一组图案,表述丰富、寓意深邃。

福禄寿文化,福、禄、寿是人生最为重要的向往,既长寿,又有禄,是最为理想的人生。古代有“华封三祝”,传说唐尧游于华,华封人祝其寿、富、多男子,即“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福、禄、寿”古称“三吉星”,神化为人,三星高照是吉祥的,因此,“三雕”艺术品中常常用此三星寓意。此外,蝙蝠的“蝠”、佛手(一种植物的果实)的“佛”与“福”谐音,故寓福之意常常用“蝙蝠”,如“四福齐来”、“五福捧寿”等,也用“佛手”寓意,如佛手瓜蔓,寓“多福多子”;“鹿”与“禄”谐音,故寓禄之意不少用“鹿”,有“鹿衔灵芝”、“加官进禄”;寿,则常常用“桃”来寓意,因蟠桃为古代神话中之仙桃,谓三千年一结果。是神仙食用的果实,而神仙则是长生不老之人,所以后被人们认为是吃了可以长寿的果实,故以“蟠桃”寓长寿之意。

孝悌文化,“孝”是古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均提倡的道德规范。“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朱熹注《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王家大院的不少“三雕”艺术品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孝悌文化则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表现在石雕墙基石、木雕床榻、楹联、匾额等。石雕墙基石有“唐夫人乳姑奉亲”、“汉江革行佣供母”;木雕床榻也是“二十四孝”中的内容,有“曾母啮指心痛”、“子路百里负米”、“王衰闻雷泣墓”、“孟宗哭竹生笋”、“王祥卧冰求鲤”,“老莱戏彩娱亲”、“郭巨为母埋儿”等。楹联、匾额则以直白的文字宣扬孝悌文化。

神祇文化,“三雕”艺术品中有许多有关神祇的内容,如砖雕、石雕神祇龛(置于大门左右或对面),木雕神祇龛(置于堂屋正中、灶台旁等),供奉的一般是门神、土地、财神、灶君等。雕刻细腻、逼真,俨然微缩了的殿堂,反映了人们对神祇敬奉之虔诚。

名家评价

王家大院众多的、精美的“三雕”艺术品得到了专家、学者、名人的赞誉,从这些赞誉中亦可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其丰富的题材、精湛的雕艺、精美的表象、深邃的内涵。

中国传统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元鼎教授1996年10月考察王家大院后,题词曰:“灵石王家大院,三雕艺术令人难忘。”中国民居研究部高级建筑师(教授级)刘金钟先生1996年10月考察考察王家大院后,题词曰:“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中国建筑史学会顾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高级,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建筑规划师郑孝燮先生评价王家大院时说:“王家大院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它的价值包括历史、艺术、科学三个方面。三雕艺术在全国民居建筑中是非常突出的。”2005年3月31日至4月1日,同济大学城市建筑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学者阮仪三先生在考察了王家大院后说:“王家大院太精彩了,有特点……件件三雕把神态都表现出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萧默先生在为《王家大院在人间》作序时写道:“王家大院整个建筑群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无论就规模之大、景观之富,还是配置之齐全得体、雕饰之繁丽,都超过晋地其他民居。”这些雕饰在大面积上处理得简洁明快,而于细部则精彩卓绝;它们将儒、道、佛的内容,琴棋书画的雅好以及福禄寿喜的俗愿融汇在统一的风格之中,体现出中国文化对兼容并蓄的杰出把握。形形色色的装饰与宅院空间组织相贴切,成为传统民居研究中一份不可多得的遗产。

王家大院的楹联匾额

静升古镇楹联和匾额,在王家大院古建筑群的“三雕”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数量之多、形式之丰富、内容之深邃,是一般宅院难以比拟的。几乎是门门有匾额,院院有楹联,形成一个内涵深厚、品位高超的封建士大夫文化层次。张国华编著的《灵石名胜古迹楹联集释》(灵石政协文史丛书之四)、仇晓风、温述光等编著的《王家大院楹联匾额诠注》(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两书均收入王家大院楹联达175副,后者另有匾额276帧。这些楹联匾额,从质地上看,有石雕、木雕,还有砖雕;从书法艺术看,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等;从形式上看,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贝叶额、册页额、手卷额、便面(折扇)额、此君(竹子)额、碑文额等;从内容上看,有歌功颂德者,有写景抒情者,有阐述宏伟志气远大理想者,也有宣扬忠孝节义者。无论哪种内容,均对仗工整,述点准确,引经据典,语不空泛,而且逻辑性强,富有一定的哲理性,既有浓厚的思想感情,又有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融实用、观赏、审美于一体,堪称大院文化一绝。

特别是匾额除显示文人士大夫的书卷气之外,往往还起到点明建筑主题的作用。书院前后三院七道门有六块匾额,其中石雕四块、木雕两块,大门为木雕“珠媚玉辉”,东西月洞门为石雕手卷额,东书“映奎”,西为“探酉”,中门为木雕碑文额“桂馨”。中院通汝成宅院的左腰门,为石雕册页额,上书“汲古”。这些匾额和内容都与读书有关,因此,它点明了建筑的主题是书院。更有意思的是,此君、册页、手卷等额,是在清初美学家李渔美学观点指导下创造出来的。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提出:“凡人操觚(竹简,指书翰)握管,卷头染翰,剪桐作诏,选石题诗,是之数者,皆书家固有之物,不过取而予之,非有蛇足于其间也。”这意思说,古人提笔写字,先要选择地方,蕉叶、桐叶、石头、册页、手卷等,都是文人墨客提笔挥毫表达胸臆的地方,取它作匾额,是顺理成章的事,并非画蛇添足。这一组匾额不仅造型生动美观,其名称由来也极有趣味。此君额是说东晋王徽之爱竹成癖,“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后人便称竹子为“此君”。这些匾额把绘画、雕刻、书法、文学融为一体,可观、可赏、可读,既有美好的造型,又有文学内涵;使人联想悟得,发挥无穷的想象力。有了这种表达方式,可以使人们通过匾额的形制文辞,了解其建筑主题,将观赏者引入一个扑朔迷离的艺术境界。

“鲤鱼跃龙门”的石雕艺术

静升古镇的“鲤鱼跃龙门”午壁,是元代石雕的精品。该午壁双面镂空雕“鲤鱼跃龙门”,里外同一形象,同一方向。高7米,长10米,厚1米,以单面25块大小不等的沙石雕镂而成,组合严密,极少痕迹。其四角为云龙图案。中心画面上,巍巍龙门,波澜翻腾,两条巨龙居高临下,显首藏尾,隐现于茫茫云雾之间。其中一龙张口泄水,直冲龙门。其下一鱼正迎浪腾跃而上,头已成龙,尾尚是鱼,显然正处于鱼龙蜕变之中,这条“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异常生动,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另外七尾小鱼列于左右,逐浪追波,审时度势,全都试图相机一跃而上,以迈过得以成龙的门槛。全壁以石作画,以画喻理。科举及第、为官仕宦的希望尽在不言中。

在如此庞大的面积上刻出八条鲤鱼击水扬波,冲浪争雄,体现了在同一时间和空间鱼龙突变的全过程。在云彩中镂刻的空洞,使天空片片飞云间闪烁出点点星光,构成银河星座,其变化多端的云彩和起伏有序的河水波纹,形成明显的对比,富有浓厚的诗情画意。静升镇的村民们把这座石雕,称为“九龙壁”,它虽无大同、北京北海、故宫九龙壁之绚丽多彩,但其精湛的刀法,朴素浑厚的气势,有自己独创之处,国内实属少见,时间也比上述影壁分别早36年、424年、440年,堪称民间石雕精品。

资寿寺的彩塑艺术

资寿寺内,各殿塑像79尊,这些塑像,形态秀美,姿态娴雅、端庄,因所居殿宇和塑造年代不同而各具特色。

天王殿两侧设有四大天王塑像,身高均在3米左右,典型的明代将军披挂装束,一身甲胄。其造型各异,威武有力,人物个性呼之欲出,丰富的面部表情令人感到震慑。

大雄雷音宝殿殿内所设释迦牟尼三身金妆佛像,塑于宋代。坐于须弥座莲花台上的释迦,发髻圆满,脸庞方圆,眉如弯月,慈祥端庄,微微含笑。殿柱上蟠龙缠绕,天花板上鹤立龙腾。左为报身佛,右为应身佛。

地藏殿里依次排列牛头马面的判官和面目狰狞的行刑小鬼,对阳间造孽下到阴曹地府的人予以惩罚,依罪恶实行车裂烹炸剥皮截肢等,观之令人毛骨悚然,引起游人反省。可见带有强烈封建迷信色彩的宗教信仰,已经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无形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

三大士殿内明代所塑的十八罗汉彩塑(包括两名童子),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为寺内百余尊彩塑中之精品。每尊彩塑从面部表情到举止形态绝不雷同。有的似在纵论天下,有的正在参悟佛理,有的似在凝神遐思,有的发出会心微笑。此外,有的怒目圆睁,欲为不平而鸣;有的似看破红尘,表情冷漠,心如止水。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显示一位罗汉与童子(展布和尚)之间关系的雕塑。只见童子右手搭在中年罗汉的左臂上,从双方含笑的表情里,可以看出彼此间一种心灵的默契,耐人寻味。十八尊罗汉头于1993年曾惨遭浩劫,被歹徒盗卖到海外,后由爱国台商购买后捐回寺内,十八尊罗汉经过县内工艺美术大师郭成保先生修补已重新与游人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