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1344900000024

第24章 诚信为本泽被乡里

静升古镇商人之所以能成为明清晋商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先驱与劲旅,其原因为目光超前,诚信为本,组织团队,共同进取,回报社会,泽被乡里。

静升古镇唐贞观年间就因商贾而繁荣一时。宋代,已成为距介休县城40里的一座集镇。元时,这里有程德信元帅在太平庄(今马和村)开设的骡马集会,太平庄地名也因此改名为马会,再改名为马和。近邻村落之名,如集广、集屯等村名无不因商贾繁荣而得。入明,运粮实边,保卫北京起步。入清,官商联袂,一步步走向鼎盛。

在经营中,他们时时处处以诚信为本,大到国家朝廷,小到平民百姓。对朝廷的忠诚,前已叙及。以下重点讲讲对商友以及平民百姓的诚信。

清康熙间,静升村人王寅德(字宪穆)承祖业与朋友贸易于天津。不幸朋友病故,他仍遵原约按股分红给其遗孤,“纤毫不爽”。

清嘉庆版《灵石县志》载:雍正间,阎子睿转贩牲畜,曾将一头骡子卖给村人,讲明价格且钱物两清。不料骡子“至晚忽毙”,他得知后,立即“以原价奉还”。

《山西通志·善行录下》:清乾、嘉年间,王汝砺因商居沁州(今山西沁县),“素与某商友善。”某日,到其店闲坐,恰逢商友点数银两,准备不日到南方购货。临行之时,商友再次点数,“竟缺其一”,请人叙事与王汝砺。王汝砺笑道:“吾与若等戏耳,行当以原物来归。”遂“买金如式,付之。”及至年底,商友大扫除店铺,“得原金于椟旁竹篓,众相视失色。”春节刚过,商友备盛宴,请王汝砺一坐,拿出原金谢罪,深表歉意。王汝砺坦然告知本意:“一为全交,相互无猜;二图省事,无非白银几十;三怕疑及贫穷之人、店中伙计,致生不测。”并希望商友一如以往。

道光间,祁霖兴经商途中拾得遗金三百,随即掩埋路侧,静坐以待,及至丢失银两之人匆匆来寻,所叙相符,立即全数奉还。

在静升人眼里“义重于利”、“诚信重于金钱”,这才是真正的商人。

光绪末,王廷仪学徒于京师“恒源当”。当铺定规:“凡典当之物,不到期者不予取;非本人来者,不予取;逾期不赎者,当铺处理。”某日,老掌柜要将一盒典当珠宝出售于一位洋太太,王廷仪附耳低言告知老掌柜:“还差一日方到期限。”老掌柜不听,说他多事,命他开柜取货。王廷仪不愿坏了规矩,又不好硬顶,假装寻不见钥匙。洋太太等得不耐烦了,悻悻而去。老掌柜骂他耽误了买卖,要扣薪三月。次日,典当者按期来取赎,他奉命开柜,丝毫不差。事隔多日,东家问及此事缘由,他回答,“无信誉,恒源当何以恒久!”东家击掌叫绝,“好个诚信,定能恒久!”原来这是东家和老掌柜导演的一出考验他的喜剧,责罚自然免除。不久,王廷仪被提升为二掌柜,随之,一路连升,很快成了京津数座当铺的大掌柜。

民国初,王廷仪返乡省亲,正遇家乡东街崇发厚资金有缺,生意萧条,王廷仪为崇发厚秦掌柜出招,先贴出告示:“王廷仪收购粮食,月底清账。”很快四方农民踊跃售粮崇发厚,崇发厚起死回生。自然这个月底,王廷仪相助资金到位,农民粮款到手,人人皆大欢喜,秦掌柜实实在在体会到诚信为本之真谛。

民国版《灵石县志》载:静升村里仁巷宋凤翱有三事,人不能及:其一,宋凤翱曾与村人王某合资生意,讲明利害均分。可每年王某支取三百,他只五十。有人代为不平,他却说“既相厚,才能合资;既合资,信义为重;吃亏便宜所不计也。”大有管仲与鲍叔牙之交的气度。其二,静升村西与尹方村东交界处有水磨兼油坊三座,其中一座称之为“头座磨”的为宋氏所有。某年秋,有一沁源人送油籽压油。交割之后,这位沁源人偷偷装小麦两驮,准备天明盗去。伙计发现告知他。他却为偷麦者着想:“此人无盗窃之名,若发表,名誉攸关,听其驮去。”并要伙计照常送被褥、送茶饭、安置食宿,不要惊动。那人良心发现,谢罪以去。从此两人成为好友,那人每年带人驮油籽来静升,专供宋氏油坊。三、民国十年(1921年)秋,麦种奇缺,村人苦价高难买,他主动将自己存麦三百石原价让出,亏赔三百余吊。当时并不富裕的他毫不介意,以为乡民有麦籽可种,是他的本分。县长骆斐题匾“抱道在躬”,悬于宋凤翱里仁巷之宅。

发了财的静升商人“抱道在躬”,总时时处处念念不忘家乡父老乡亲。

明万历间“岁饥”,斗米价涨至三钱,阎思学捐自己窖藏粮谷五百石赈饥救灾。次年又大旱,为祷雨他又支付道士白银三百两,果然感天动地,“一雨三日”。县令赵民容题联于门曰:赈民愿出粟,一点仁心关万命;祷雨乐施金,满腔德念动九天。

清顺治间,杨起麟置义田三份,一份为杨氏宗祠,友睦乡邻。一份归母族何氏,一份作村中公有,以完纳里中赋税,敬祖尊亲,友睦相邻。灵石知县狄其麟等赠匾“严公德叟”、“尚义功高”、“德重乡评”悬于其门。

康熙八年(1669年)王兴旺“慨然捐百十余金”,解决“里人为徭役所窘”之困。为此乡人张尊美撰书碑文,王大纪经理勒石。其“业贾起家”后的义行传至今日。

雍正四年(1726年),王麟趾捐静升村东南地二十亩创建蓄水池,又筑堤引渠,使周边千亩田地得以灌溉。到乾隆四年(1739年)其子王奋志又捐地三亩,以其所产去交蓄水池地的“纳粮之用”。之后,又有王梦简、王梦鹏捐银捐粮于村义仓之中,以为遇灾荒救济之资。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灵石大旱,有王如玑“倡议捐赈,数至三千金,乡之饶裕者相效为之”,“计口授粮”,“全活无算”。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初二,“忽降严霜,秋禾尽杀,赤地几千里焉”,“食乏者十之七八”。王中堂立即“输金千两”,村人有资者相随其后,并请监生阎纯玺、王荫等相助经理,从外县外省运粮家乡,“减价平粜”,所收款项纳入义仓,务使家乡虽“有荒岁而无荒民也。”古镇静升丰年捐资捐粮备赈义仓,荒灾之年开仓赈饥渐成定例,最多者为嘉庆间王汝聪,一次捐银四千八百两之多。

静升商人的泽被乡里还表现在修桥筑路便捷交通等方面。

灵沁古道从灵石县城沿静升小水河东行。乾隆十九年(1754年)王梦鹏修静升、马和两村傍道。之后其子王中极继之延伸修筑,“修涧水桥,平后悔沟百余里山路”,古道遂成为坦途。灵沁古道要通过一处称之为“焉上”的高寒地带。行路人过往,常有冻掉手指耳朵者、僵死坡路道侧者。王中极在平整古道的同时,在山左山右分别建客栈各一,并置皮袄数十件分存。从此客商打尖投客栈,吃饱喝足之后,或穿皮袄过来,或穿皮袄过去,免去了许多艰难。这一规矩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初。

遇水安桥,桥的建设,不仅便捷了交通,而且增加了景观。静升村南小水河王公桥头碑亭楹联云:两岸翠屏山色秀,一条碧玉水光寒。

苏溪、尹方两村交界圪塔坡下的安济桥碑亭有匾“苏溪夜月”,此乃灵石古八景之一。2010年6月8日列为灵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道之侧、两村交界多设茶房,以便行人避风雨,解暑寒。清乾隆元年(1736年)静介里与尹方里交界五道爷庙侧茶房联云:前路赤日炎炎试问能行几步,此处凉风嗖嗖何妨暂坐片时。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茶房“因其旧规,而重新之”,派人洒扫与煮茶,并立碑录记条款有八,主要内容为:

一、遇风雨时,男避于外,女避于内,不得并处,不尊者秉官究治;

二、茶水无偿供给,不得索要钱文;

三、每日清扫,不得污秽满地;

四、不收取借炊人的米面;

五、无风雨之夜,无论男女都不准收留停宿;

六、遇形迹可疑者,告知村人,以便稽查;

七、不得损坏茶房及内中物件;

八、初一与十五清扫五道庙,并神前拈香叩拜。

赈饥、修渠、建水库、修路、筑桥、设茶房等,经商致富的静升人不忘回报社会,不忘造福乡里,返乡的路通畅了,经商的道更畅了,方便了他人,也方便了自己。静升商家顺汾水,傍古道既可以“北达幽并”,将上党潞绸、河东场盐销往各地;也可“南通秦蜀”,把塞外骏马、江南美茶转贩全国。如此,既达到他们从商获利的目的,也展示了他们回报社会的宽阔胸襟。正所谓:“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