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乔家大院的缔造者,乔氏一族百余年间经历了从一介贫民到汇通天下、又盛极而衰的曲折之路。其间一座座豪宅在乔家堡拔地而起,一个个商战英豪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乔贵发、乔致庸、乔映霞,一桩桩一件件,昔人虽已不及追,旧事依稀堪可忆。就让我们随着乔家先贤的脚步,去追寻那商业帝国往昔的岁月。
开创乔家百年基业的乔贵发生来不幸,年仅10岁就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为了生存,乔贵发只好投奔到外祖母家中。乔贵发平日跟随外祖父和舅舅推磨做豆腐,在练就一副强健体魄的同时,也学会了全套的豆腐制作技艺。到乔贵发15岁时,便回到乔家堡自立门户、艰苦度日。一日村中乔氏本家有个子侄结婚,年届20的乔贵发被邀去帮工。正午时分鞭炮齐鸣,新人进门拜堂行礼。乔贵发连忙收拾整齐、走出厨房,等待和新人见礼。谁知新人竟擦身而过、视而不见。见礼完毕,一干亲友入座开席。乔贵发作为新人长辈,理所应当居上座,没料想居然被安排到最末一桌的末席之上,和其他外姓杂工并列。前有行礼之辱,后受坐席之羞。乔贵发回到家中,痛定思痛,终于决定西走口外,到千里蒙疆的商路上去当一名骆驼驭手。
数年后,乔贵发带着自己的积蓄离开商队,辗转来到萨拉齐厅。萨拉齐厅是清代设立、属山西管辖的归绥六厅之一,位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西约一百公里处。此处不仅允许汉人垦荒,而且在汉蒙之间发生争端时,官府也多能秉公执法。因此,这里的人口在乾隆年间已日渐稠密。加之,此地处于归化城至内蒙古西部的交通要道之上,商贸也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日趋繁荣。乔贵发看到此处晋中同乡众多,但缺乏家乡口味的菜肴,就发挥特长,做起了豆腐。几年下来,可谓顺风顺水,着实是颇有积蓄。然而,由于豆腐生意缺乏技术含量,自然难逃恶性竞争的结局。
此时的乔贵发碰到了一个合伙人。此人姓秦,来自与祁县毗邻的徐沟县。二人一见如故,很快就决定合伙经营。商量之下,准备前往萨拉齐厅最西边的西脑包开设新店。两人来到西脑包后,开起了旅蒙商必不可少的草料铺,同时兼做食品、蔬菜、豆腐生意。恰逢此时,萨拉齐厅出现了一种新的投机生意,叫做买树梢,也称买青苗。所谓买树梢,就是在春夏之际约定收购价格,秋季按价收粮,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粮食期货交易。这种买卖需要极强的市场预测能力与雄厚的资本,成则一夜暴富,败则一贫如洗。乔、秦二人投入此种交易后,亦是盈亏不定。然而,在二人的精心操持之下,生意总体上还是日渐兴隆。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时,他们通过一次黄豆投机,获取了巨额利润。借此机会,二人决定把买卖迁到商业繁华地段:东前街(今解放路)。他们先租借铺面开设了一家兼做货栈、客栈及经济中介生意的商铺,取名广盛公。数年之后,又在今东门大街路北购置地皮数亩,建设新店。当时的广盛公已是今非昔比,营业内容上至绸缎布匹、下到油酒米面,无所不包。人到中年的乔、秦二人此时已是包头城里的巨贾之一,广盛公的日常业务也交付外聘掌柜经营。
乔贵发一生娶妻两房,分别为程氏和李氏。膝下有三子,长子全德、次子全义、三子全美。到乔贵发过世后,三子便分门自立。当时晋中一带稍有实力的家庭都有自己的堂号,乔氏也不例外。全德一支堂号“德星堂”,取意长发其祥,唯有德者居之。全义一支堂号“宁守堂”,取意宁静以致远。全美一支堂号“在中堂”,取意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三兄弟析产分家后,自然要分地择居。也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后来全德居于村西,全义居于村东。位于村中的老宅划归全美所有,恰好暗合了“在中堂”之意。此后,乔氏三堂之境遇各不相同。长子全德之德星堂自分家后就人丁不旺,至重孙辈就需过继宁守堂的后人以维持香火,其所为也乏善可陈。二子全义之宁守堂则大不相同,尤其是其子致远之保元堂颇为兴盛,是可与在中堂比肩的一支。民间“保元堂出人,在中堂出钱”的俗谚,说的就是保元堂一心仕进之事。北京晋商博物馆所藏“青云得路”匾仕途通达而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