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骂人的艺术
11340200000035

第35章 可怜父母心

孩子的成才教育,成了当代年轻夫妇的烦恼。

每当我看到他们领着小不点,去学琴、学画、学外语、学跳舞唱歌,挤车赶路,求人花钱,风风火火,精疲力竭,我就十分地同情,深感中国的古训“养不教,父之过”越来越被中国的父母发扬光大,到了“儿不成才父之过”的程度,如今一个二加一家庭的经济开支,儿童的智力投资,是占相当比例的。我就认识一对夫妇,整个冬天吃大白菜,省下钱给孩子买了一台钢琴,真是很了不起的。

也许是过来人的缘故,我发现,除非有特殊天资,或者干脆就是神童,一般来讲,小时候在课余学这个,学那个,通常是白费力气的,成年以后,十之八九,要改弦易帜,从事别的行业的。

这就是中国父母的伟大了,花了钱,费了力,而且还生气,气老师不好好地教,气孩子不好好地学。夫妻之间,也互相抱怨:“孩子是两个人的,为什么就该我管?”尽管如此,但仍是坚持不懈地要让孩子成才。一到周末,上帝都休息的日子,做父母的,继续为子女奔忙。孩子呢?更可怜,别的小伙伴在游玩,他或她却得苦练。

明知其不可为而偏为之,这究竟为什么呢?记得斤澜兄感概过这种现象,叫做“不修今生修来世”。

细想想,又不仅如此,因为我也曾经让我的女儿,在她读小学的时候,吱嘎吱嘎练过小提琴来着。其实,当时并不期求她将来成为出类拔萃的提琴家。说来可怜,全是为她将来谋生着想,求得一技之长,以后上山下乡,可以凭这点本事进个宣传队,混口饭吃,对比修理地球,也算上帝保佑的好差使了。可五、六岁的小孩,哪里懂得做父母的这番苦心孤诣?含着一眶泪水在那儿练。因为她压根不感兴趣,而且是在家长以对未来隐忧的威逼下练的。恐惧政策只能奏效一时,长了,便不起作用。最后我宣告失败,那一把儿童小提琴,终于转让给别的父母去折磨孩子了。

结果,如今无论怎样优美动听的提琴曲,对我女儿来讲,也好像挺反胃似的不愿意听。所以我看到现在那些正是游玩年龄却在苦练的孩子,真替他担忧将来的逆反心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现在虽无插队锻炼这一说,但今天的年轻父母,肯定不是为了明天的钢琴家、画家、舞蹈家而在今天拼命勉强孩子,必然又有新的功利主义的考虑。人,说来可怜,是适应环境的动物,做父母的今生和孩子的来世,都离不开这个现实世界的。

也许女儿还记得小时练琴的苦恼。有一次,她问我为什么要强其所难地每天像宰鸡似地制造噪音呢?如果为了她的将来着想,让她自己走自己的路,不更好么?

我能说些什么呢?中国人大概有这么一种诲人不倦的毛病,总是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而让子女按父母的意志行事,则更是天经地义。其实不然,无论你怎么好心,生活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客观环境在变化,因此,每一代人的看法、做法、想法,甚至于活法,都不尽相同的。所以,对于子女的成才教育,听其自然为好,不宜逼迫孩子去做勉强的事,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对孩子身心影响未必有利的。

那对节衣缩食的夫妇来找过我老伴,要求教他们的小女儿弹琴。年轻人很坦率,就因为若是琴弹好了的话,考重点学校可以加分,我一看那总惦着跳猴皮筋的小姑娘,从此要拴在钢琴凳上,就想起我女儿小时候的痛苦模样。

心想,为那几分,这位小姑娘得付出童年的欢乐,等她长大了,若是问:“值得吗?”又该怎么回答?也许这就是总不落好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