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书与成才
11338700000018

第18章 能力素养(2)

重视运用数字序次排列的方法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宣传的效果,是我们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例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等等。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借鉴数字序次排列法,将讲授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排列组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某营教导员讲授《军队基层建设纲要》,下课后官兵们都反映内容杂、条条多,左耳朵听了,右耳朵就冒了,留不下一点印象。在认真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他又重新撰写了教案,经过精心准备,重又走上讲台,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在树冠上画了五只大苹果,又给大树画了长长的七条根,然后拿起教鞭指着大树对大家说:“我们贯彻落实《纲要》,好比全营同志合力培育一棵大树,这棵大树结了五颗果就是军委江主席提出的五句话总要求,大树长了七条根就是《纲要》中规定的要做好的七项经常性工作。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七项经常性工作做得越扎实,或者说‘根’扎得越深,树上的‘果实’就长得越饱满。”讲到这里,他放下教鞭,掰着指头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这第一条根就是……第二条根……”通过这个形象比喻和绘声绘色地讲解,不但使大家不再觉得头绪繁多,不得要领,而且生动地说明了做好七项经常性工作同落实军委江主席“五句话”总要求之间的关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直观,繁杂的内容变得便于理解和记忆。

(二)数字换算法

枯燥乏味的数字,经过巧妙地换算,不仅可以变得鲜活有趣,便于记忆,而且可以换算出某种道理,换算出某种情感或责任来。请看以下两例例一:上世纪90年代有人统计过,全国一年公款吃喝费用是1000亿元。章 体重增加而引起的“富贵病”,每年公费医疗费据说也是1000亿元。……要是这2000亿元用到该用的地方能办多少大事呢?粗算一下,可以救助6亿失学儿童;可以盖100万所希望小学;可以彻底解决全国的脱贫问题;可以修两条北京到广州的高速公路;差不多可以再修两个三峡工程;可以建设100所设施一流的大学;可以投资建设600家大中型企业;可以购买数百架最先进的苏27战机,武装三个航空母舰联合舰队。

例二:你是否听见钟表在嘀嘀嗒嗒的响呢?

你是否听见屋里的钟,每秒都在发出嘀嗒的声响呢?

1、2、3……7,每7秒钟就有一名德军在苏联死亡。

据报道德军在苏联的最初4个月的战役里,阵亡人数已超过100万。

那就是说,每星期阵亡7万人,每小时阵亡400人。

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了那些已遭损毁的土地吗?

究竟是为了谁呢?难道是为了阿道夫?希特勒吗?

究竟为的是什么呢?难道是权势吗?

每隔7秒钟,1个小时又1个小时……从白天到黑夜,又从黑夜到白天……每隔7秒钟,会不会是你的儿子呢?会不会是你的丈夫呢?会不会是你的兄弟呢?

每隔7秒钟,射杀、溺死、冻死……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呢?

每隔7秒钟,究竟为的是什么呢?究竟为的是什么呢?

在以上两例中,例一通过对公款吃喝和由此增加的公费医疗的共计2000亿元,同希望小学、高速公路、三峡工程、大中型企业、苏27战机、联合舰队等等进行换算,使人们对每年公款吃喝所造成的巨额浪费有了更为直观形象的感受和更为深刻的认识。例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广播公司的对德广播稿,它通过对“每7秒钟就有一名德军在苏联死亡”的换算,清楚地报出德军在苏联战场上每小时、每天、每星期阵亡多少人,并暗示人们自己去推算,如果不尽快结束战争,“从白天到黑夜,又从黑夜到白天”,还将有多少人抛尸疆场,然后话锋一转,章 瓦解敌人的战斗力,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依数赋形法

随地堆弃的砖石木瓦给人的印象是杂乱腻烦的,一旦经过建筑师的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把这些建筑材料变成了一座华丽的宫殿,杂乱腻烦的感觉便由雄伟壮观和赏心悦目所取代。

孤立枯燥的数字就像随地堆弃的砖石木瓦一样,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正像砖石木瓦变成了宫殿便顷刻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一样,孤立枯燥的数字一旦同某种形象联系起来,便变得犹如绕膝戏耍的小童,触目可见,伸手可及,趣味横生。请看下例:

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秦始皇把秦、赵、燕的长城连起来,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此后,从汉朝直至明朝都有修筑,全长12000余里,土石方多达24千万立方米可以修一道厚1.2米、高5米的世界墙,环绕地球一圈还有余。

说长城的工程多么浩大,经过了多少代人的努力,有多么长,多少土石方等等,都不能不和数字打交道,没有数字就没有精确,可是数字不具备形象直观性,往往是过目(耳)即忘,而且越是精确的数字越是不便于记忆,把这些数字同一道环绕地球赤道的墙联系起来,长城的工程浩大便变得形象直观了。

如果把依数赋形法同数字换算法结合起来使用,既形象直观,又拓展了人们的思维想像空间,会收到更好的举例效果。

例如:一米的千分之一是一毫米,一毫米的千分之一是一微米,一微米的千分之一是一纳米,即一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

我们普通人的一根头发的直径为五十微米,那么一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的直径的五万分之一。物质结构的最小单位是原子,一纳米相当于五个原子并排起来的长度。那么原子有多大?打个比方,把一个原子放大一亿倍,它的大小就如一个乒乓球,把一个乒乓球放大一亿倍,它的大小就如同于月球。

(四)坐标定位法

一串孤立的数字也许蕴含着异乎寻常的意义,但它却无法给人造成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有将它纳入一定的数字体系中,或者说将它在一定的坐标体系中准确定位,它本身所包含的独特意蕴才得以凸现出来。例如,据世界银行统计,1991-1997年,中国GDP的平均增长率为11.2%。如果这个数字是孤立的,我们就无法确定这个增长率是高了还是低了,更无法确定它代表着什么意义。但是当我们把这个数字放在下面的数字坐标系中,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便从这个数字中跳跃出来:同一时期世界的平均增长率为2.4%,号称资本主义火车头的美国也只有2.6%。

2001年3月5日,财政部长项怀诚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本年度国防支出为1410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17.7%,尽管这一预算总额在世界大国中是最低的,增长幅度本属正常,但美国和西方一些媒体却借机大肆炒作,散布“中国威胁论”。事实果真如此吗?只须我们把这一数字放到世界几个主要国家国防费用开支数字坐标系中进行比照,一切都昭然若揭了。

从横向看,2000年国防费开支:中国146亿美元;美国2911亿美元;日本484亿美元;英国365亿美元;法国303亿美元;德国227亿美元;印度136亿美元;韩国131亿美元。从纵向看,美国从1998至2001年,军费开支增长325.2%,2001年达3150亿美元;日本于2000年底出台2001-2005年度中期防务力量整备计划,规定在未来5年中,日本防卫费总额将达到2516亿美元;韩国在2001-2005年中期国防计划中,规定在未来5年国防费将增至314.4亿美元;印度2000年国防开支增幅为28.2%,2001年又增长10%,达150亿美元以上。

横向对比表明,我国2000年的国防开支仅相当于美国的5%,日本的30%,英国的40%,法国的48%,德国的64%,略高于印度和韩国。纵向对比表明,我国的国防费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在这一纵横对比的数字坐标系中,所有散布“中国威胁论”的种种谬论都不攻自破。

(五)对比映衬法

通过相关数字的对比映衬,或者将两个事物间的对立揭示出来,或者将事物发展变化的幅度展示出来,或者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出来,或者在数字的对比映衬中出人意外地阐发出某种深刻道理。《新华文摘》2000年第二期选载了梁国钊题为《科技意识问题随想》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一位保加利亚哲学家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1935年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原子”的条目只占了3页,而“爱情”的条目却占了11页;到1966年,同一部百科全书,却慷慨地给予原子条目13页,而爱情条目只占1页。这一变化曾引起一些哲学家的不满。我们由这一事例却可以见微知著:它说明英国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自己的科技意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似乎人们的情感意识越来越走向淡漠,而科技意识越来越趋向于强化,怎样来表述这种变化呢?作者巧妙地选择了“爱情”和“原子”这样两个词条,对比它们在时隔31年之后各自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所占的页码变化,真可谓一滴水折射出了太阳的光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第二期刊载了朱燕岚题为《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拉大的南北差距》的文章,文中引用了这样一组数字: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显示:1967年,南北人均GNP的比例为1:14.9,而到1987年,也就是过了20年,这一比例扩大到1:20.3.进入90年代,即到了1998年,这一比例虽然相对稳定,为1:20.4,仍为扩大的趋势。从人均GNP相差的绝对值来看,南北差距更在不断扩大,比如,1980年,南北人均GNP分别为810美元和10450美元,双方相差9640美元;1990年南北人均GNP分别为930美元和19960美元,差距扩大到19030美元;1998年南北人均GNP分别增长到1250美元和25510美元,差距扩大到24260美元。

在这组数字的对比映衬中,“南北之间贫富的鸿沟越来越深。”

这一事实得以彰显出来。这组数字同时还隐含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南北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发生的,如果这种差距继续扩大下去,必然引起世界的不稳定,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67.提高你的应变能力

有这样一则名人轶事:纪晓岚进宫任侍读学士时,每天天不亮就要陪伴乾隆皇帝读书。某日已旭日东升,乾隆皇帝却迟迟没有露面,纪晓岚感到有些蹊跷,便对同僚们说:“这老头儿怎么今天还不来?”话音未落,乾隆皇帝破门而入,铁青着脸问:“‘老头儿’三个字作何解释?”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周围的人都胆战心惊,为纪晓岚捏着一把汗。大家没想到的是纪晓岚竟不慌不忙,若无其事般含笑不语,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态。这更使乾隆火上加油,快步走到纪晓岚面前怒目而视,眼看满腔怒火就要兜头倾泻到纪晓岚头上。只见纪晓岚扑通一声双膝跪倒,从容答道:“皇上息怒,臣闻万寿无疆曰‘老’,顶天立地曰‘头’,父天母地曰‘儿’,不知皇上以为然否。”乾隆听罢,满脸的阴云密布和电闪雷鸣顷刻烟消云散。

纪晓岚出言不逊,无意间冒犯了乾隆皇帝,这在当时可决非等闲之事,使他面临着可能遭受惩罚甚至被砍掉脑袋的危险。然而纪晓岚凭着自己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应变能力,镇定自若,轻摇三寸不烂之舌,妙语解颐,化险为夷,使自己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厄运的惩罚,这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在社会生活中,客观外界的事物骤然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要求人们必须立即做出适应性反应的情况是会经常发生的,如果处置不当,就会使我们处在非常不利或尴尬的境地。一旦面对这种情况,怎样才能做到像纪晓岚那样从容镇定,左右逢源呢?这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呢?

首先是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是由于客体的刺激在人的情绪上的吸引力所引起的。人们对文学、数学、音乐、绘画、科技活动、体育卫生等等某一方面的兴趣如何,往往可以影响乃至决定其终生的职业和成就,特别是在人的青少年时期。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说:“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多样的趣味,沉溺于自我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久久地紧紧抓住不放,使我终生受益无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人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般都比较敏感,同是听人讲课,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就听得津津有味;相反,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则索然寡味,无论如何提不起精神。同是浏览报刊,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饥吞玉食,渴饮琼浆,且反应灵敏,记忆深刻;

相反,对于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则视若不见,不屑一顾,或者即使看了也留不下什么印象。所以,你要提高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反应敏捷性,你就得首先下决心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兴趣。

其次是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情境条件对于人的应变能力的强弱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心理学家经过科学实验证明,当人在过度悲哀、忧伤的情况下,其整个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会本能地处在一种拒斥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思维的马达不仅无法开足马力,有时候甚至连启动都成了问题;相反,愉快的情境则能够有效地活化人的思维,使人的整个机体处在一种轻松亢奋的状态,大大提高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随机反应能力,促使人的思维判断的准确率提高,并且有利于保持人的注意力的集中和持久。懂得了这个道理,当情境条件不理想时,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积极地自我心理调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积极愉快的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健康向上轻松愉悦的心态,对于我们提高自己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应变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再次是学会使用“想像试验法”。“想像试验法”又称“联想试验法”,由前苏联当代心理学家哥洛迈和斯塔林茨首创。

他们指出,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至多四五个中介转换环节,就可以把他们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例如“木头”和“皮球”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经过四个中介环节就联系在一起了:木头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再比如“茶壶”和“饺子”:茶壶茶树;茶树茶农;茶农吃饭;吃饭饺子。事实上,科学家们都是作“想像试验”的行家里手,都拥有自己的“头脑试验室”,因为在自己的头脑中做试验有很多优点,它可以使科学家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尽情地飞翔,可以使试验的条件理想化,使试验的方法简单化,使试验的过程抽象化,从而实现科学实践的飞跃和延伸。伽利略曾在头脑中做过章 推理和概括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对客观外界事物反应的敏捷性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

最后,至关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知识不断充实和武装自己。

章 学习、再学习。这是提高你应变能力的双翼。

68.批评艺术的辩证法

批评就是中肯地指出对方的缺点、错误或某些不妥之处,提出改进的意见,指明努力的方向。当人们在面对批评的时候,潜意识中普遍存在的自尊意识和寻求赞许心理便会自然生发出一种本能的拒斥力,这种拒斥力在心理的深层次上构筑起对抗批评的无形屏障,从而使人们对任何批评意见都持本能的拒斥态度。这就使得批评的艺术成为必要。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益于行。”这里所说的“苦口”和“逆耳”,实质上就是当人们面对批评时心理深层次上所持的拒斥态度。批评的艺术说到底就是在实施批评的过程中,将人们面对批评时所持的这种本能的拒斥自然地转化为心悦诚服的接纳态度,使批评的目的得以实现。怎样实现这种转化呢?依靠批评艺术的恰当运用。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与太阳比武,看谁能先把农夫身上的棉衣脱下来。北风抖擞精神,首先上场,振臂一呼,寒风凛冽,飞沙走石,农夫瑟瑟发抖,不但没有任何脱掉棉衣的迹象,反而把棉衣越裹越紧,北风无奈,败下阵来;太阳徐徐登场,一张和颜悦色的笑脸面对着农夫,发出和煦温柔的光,农夫不胜其热,欣然袒露胸怀,随着阳光的继续照射,很快脱去身上的棉衣。如果说使农夫脱去身上的棉衣是批评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是批评的艺术,那么在这场比武中北风的失败和太阳的胜利启示我们:不懂得恰当地运用批评的艺术,就无法实现批评的目的,无论你有多么热切的愿望和善良的心地都无济于事。

每一次具体的批评,一般都有其具体的目的,但总的来说批评的目的不外乎就是毛泽东所倡导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实现批评目的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任何一条途径都离不开批评的艺术,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批评的武器开展工作,就不能不努力学习和掌握批评的艺术。批评的艺术林林总总,诸如温婉艺术、诙谐艺术、比拟艺术、共鸣艺术、渐进艺术、点化艺术、换位艺术、商谈艺术、劝勉艺术、激励艺术等等,至于某一次批评究竟应当采用哪一种或综合采用哪几种批评的艺术,章 批评的对象以及实施批评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仍以上述北风与太阳比武的寓言为例,倘目的不是使农夫脱掉棉衣,而是再穿上一件棉衣,北风的寒峭凛冽无疑是唯一的最佳选择,即使目的同是要脱掉棉衣,阳光照射的温度也要依不同的农夫、农夫所着棉衣的不同厚度以及当时的具体气温条件而有所不同,是所谓“冬日之日赖其温,夏日之日畏其烈,春秋之日喜其暖”,如果脱离了实际,温度把握不当,同样无法达到使农夫脱掉棉衣的目的。

触龙说赵太后的历史故事与北风同太阳比武的寓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战国策》载,战国时候,列国争霸,烽烟迭起,秦攻赵,赵求救于齐,齐答应救赵,条件是“必以长安君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赵太后当然舍不得自己的章 渐进艺术、共鸣艺术、比拟艺术、换位艺术等等。在大刮“北风”的群臣们遭遇“红灯”、望而却步一筹莫展之际,触龙却能够逆流而上,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手握国柄处在盛怒之中的赵太后顿改初衷,这就是批评艺术的力量。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批评的艺术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和服务于批评的目的,一旦脱离了批评的目的,任何所谓“批评的艺术”都失去了其意义。一位同志犯了错误,领导却对他嘻嘻哈哈,天南地北海吹一通,最后煞有介事地说:“批评难免有不妥之处,请多多包涵。”有人对此提出异议,章 甜丝丝的语汇,最后才吞吞吐吐地说,你大概也许可能差不多在某某方面好像稍稍有点儿不太十分完美云云。其效果如何,自不待言。批评“艺术化”到这种地步,固然不会使被批评者感到有什么“刺激”,然而,我却要反问一句:在这样的批评面前,被批评者究竟能“接受”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