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书与成才
11338700000016

第16章 成才路标(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号召我们“带头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探索年龄与成才之间的内在联系,追寻名人成长的足迹,有助于我们摈弃“人到三十不学艺”等传统陈腐观念,确立终身学习锐意进取的理念,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勇往直前。我们可以套用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那首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春晓》,把年龄与成才的关系作如是描述:

年无计大小,处处闻啼鸟。

学习贯平生,成才知多少。

60.嗜好与成才

人乃血肉之躯,天生七情六欲。绝对或过分地禁嗜忌欲,不仅有违人伦天理,而且也往往事与愿违;不加节制的一味放纵嗜欲,轻则伤身损志,重则败家害人,甚或祸国殃民。唯有理智地把握嗜欲,张弛有度,分寸得当,才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人的成长、成才与进步。

嗜好是个中性词。《辞源》的解释是:“喜好,本指对食物而言。后凡喜好而成习惯者,都称嗜好。”《辞海》的解释是:

“特殊的爱好。现多指吸烟、喝酒等嗜好。”正像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世间芸芸众生划分为好人与坏人一样,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人们的嗜好划分为好的嗜好和坏的嗜好。一般来说,有些嗜好可以说是好的嗜好,例如喜好读书、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等等;有些嗜好可以说是坏的嗜好,例如贪财牟利、嗜烟如命、纵酒无度、嗜痂之癖等等;还有些嗜好则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例如喜好品茗、酷爱字画、钟情旅游、爱好打球等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一旦脱离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判定某种嗜好究竟应当属于好的嗜好还是坏的嗜好,例如喜好读书一般来说应当是好的嗜好,但是如果你在上班时间贪恋读书而影响了工作,甚或造成了事故,或者你读的竟是为人们所唾弃的坏书,那么,喜好读书便又转化为一种坏的嗜好。

古语云“玩物丧志”(《尚书?旅獒》),倘一个人沉溺于某种不良嗜好而不能自拔,他丧失的将不仅仅是自己的“志”,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未来和前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倘任凭嗜欲的烈焰肆意燃烧,那么,无论有多么远大的志向都将在嗜欲的烈焰中化为灰烬,而且自己的未来和前程也不可避免地被自身释放的嗜欲的烈焰所吞噬。古人有言:“人贪酒色,如双斧伐孤树,未有不仆者。”(阿沙不花《谏元武宗》)贪杯必损身伤神,贻误大事;贪色必心猿意马,落入“桃花陷阱”;贪财必心为铜臭熏染,身被孔方铁枷;贪权则往往“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红楼梦?第一回》)。春秋时卫懿公嗜好养鹤,痴迷至深,荒于政事,居必“鹤臣”伴驾,出必“鹤将军”伴行,且以重金厚赏献鹤者。上行下效,搞得举国上下,鹤群翻飞,民怨沸腾,终至在外敌入侵之际杀身亡国。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懿公即位,好鹤,淫乐奢侈。九年,翟伐卫,卫懿公欲发兵,兵或畔。大臣言曰:‘君好鹤,鹤可令击翟。’翟于是遂入,杀懿公。”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打天下时志拓八荒,气冲霄汉,“不栉沐,不解甲,十五余年,其志欲以雪家国之仇耻也”。励精图治,威风八面,“举天下之豪杰,未有与之抗者”。及至南面称君,贪财如命,沉溺声色,宠信伶宦,“洛阳宫殿宏邃……采择民间女子,远至太原、幽、镇,以充后庭,不啻三千人,不问所从来”。“勋臣畏伶宦之谗,皆不自安”。全然不见了当年和亲孚众之威,手刃敌酋之勇,吞吐宇宙之志,落了个众叛亲离,国破家亡,身被乱军所杀的可悲下场。纵观中外历史,历代君王玩物丧志甚或终至丧邦杀身者数不胜数,试看当今社会,因为把握不住自己的嗜好,玩物丧志终至身败名裂者,也不乏其人。据《新闻周刊》2003年第九期载刘国航《我在中纪委24年刘丽英访谈录》披露,仅1997年10月至2002年9月的5年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就立案86万余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84万多人,其中被开除党籍的13万多人,被开除党籍又受到刑事处分的有3.7万多人,在受处分的党员干部中,县处级干部为28996人、厅局级干部为2422人、省部级干部为98人”。在章 身陷囹圄,或因罪孽深重被处极刑者中,不少人都曾经拥有自己的辉煌历史和美好前程,其中有些人堪称少年得志,一度成为万众瞩目的“时代宠儿”,是什么东西导致他们懵懵懂懂的走上了自毁前程和自我毁灭的道路呢?究其具体缘由,固然千差万别,但追根溯源,我们却可以发现其共同源头都是从放纵自己的嗜欲开始。原湖北省天门市“五毒书记”张二江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张二江出身农家,34岁任丹江口市市委副书记、市长,43岁任丹江口市市委书记,44岁任天门市市委书记,可谓平步青云,仕途得意,堪称同辈中的佼佼者。然而,张二江不是将党和人民赋予的手中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而是把权力当成了用来满足个人嗜欲的工具,权风助欲火,愈使欲火烈焰万丈,恶性膨胀。他贪财,贪色,贪权,贪赌,贪得“五毒”俱全、天良丧尽、人性泯灭,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和性命。

古语云“玩人丧德”(《尚书?旅獒》),倘一个人为满足自己的某种嗜欲,贪图某种私利,而成为别人手中的玩偶,他丧失的将不仅仅是自己的“德”,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和整个自我。《礼记?儒行》曰:“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千百年来,这种“士可杀而不可辱。”

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不管出于何种原因,玩人于股掌之中,都普遍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道德沦丧的表现。然而,比章 纪律严,怕就怕当官儿的没有嗜好。厦门海关原关长杨前线贪恋美色,赖昌星送上一绝色风尘女子,厦门海关的大门便为之洞开;厦门海关原副关长接培勇自视甚高,原本对赖昌星之流不屑一顾,曾时时警戒自己远离赖一伙“文盲加流氓”,很长一段时间将赖昌星拒之千里之外,后来,赖昌星费尽心机打探到接培勇有收集字画的癖好,遂重演投其所好的故技,轻轻松松将其拿下。杨前线和接培勇成为赖昌星的掌中玩偶是必然的。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一个人特别是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人,一旦对金钱、美色、权位等过分贪恋,欲壑难平,为了满足日益升腾着的欲火,便不得不仰人鼻息,因而,成为别人(在一定阶段能满足其某种嗜欲的人)的掌中玩偶,或同流合污,或损公肥私,或助纣为虐,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古语云“省事之本在节欲”(《淮南子?诠言训》),倘一个人欲有所作为,必须在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的同时,时时筑牢理智的堤坝,谨防嗜欲的狂潮肆意泛滥,以免放纵一次,毁掉一生。我们共产党人不是禁欲主义者,绝对不搞所谓“灭人欲,存天理”,但是我们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者、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无论何时何地个人利益都应当无条件地服从于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时时把握自己的嗜欲,谨防其恶性膨胀,造成误己害人甚或祸及国家社会的严重后果。

把握嗜欲的关键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任何情况下心中的理智堤坝都不溃决坍塌。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酷爱集邮,为了防止别人利用自己的嗜好做文章,他将自己的这个嗜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同自己的几个亲人共享集邮的乐趣。据《清朝野史大观》载:道光年间的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字画,但从不敢在人前言及此好,外出巡视更是三缄其口,唯恐别有用心之人投其所好,惹出不必要的麻烦。某次外巡,有人送来一本宋拓碑帖,冯志圻连看都没看一眼便急急退还。随从劝他,既然深爱此物,打开看看再还给人家也无妨。冯动情地说,此种古物,乃稀世珍宝,一旦打开,就可能一见钟情,原封不动,还可以想像它是赝品,免得禁不住诱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郑培民的占据主动,秘不示人;冯志圻的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杨震的清醒守正,慎独自律,都是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戒除嗜欲的诱惑,走向成功与成才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古语云“:鉴明者,尘垢弗能?;神清者,嗜欲弗能乱。”(《淮南子?诠真训》)倘能把握好嗜好的“度”,真正做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则嗜好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与事业的成功。人生在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不可能连一点爱好嗜欲都没有,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成才、成才、成才……事业、事业、事业……别说是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即使是铁打铜铸之体,也难免被逼成“高血压”而四肢瘫痪。纵观古今中外学界泰斗、科坛巨擘、各行各业的才俊精英的成长成才之路,并非是他们没有嗜好,而是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将嗜好把握在一定的限度内,使嗜好成为成长成才和成就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爱因斯坦并非只是把自己封闭在相对论的王国里,他的爱好十分广泛,一有闲暇他就会欢快地拉小提琴、弹钢琴、唱歌,或者去划船、爬山、骑自行车,一直到70多岁高龄时,他仍然坚持在业余时间做操和散步。大仲马嗜好收集各种菜谱,而且对烹饪技术情有独钟,常向朋友们夸耀烹饪是自己的“第二职业”。在繁忙的写作之余,他每每搬一摞菜谱,钻进厨房,在烟熏火燎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厨艺,乐此不疲,将这种嗜好保持了一生。爱因斯坦的广泛爱好,大仲马对菜谱和厨艺的情有独钟,由于分寸适度,不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成为一代科坛泰斗和文学巨匠,反而成为他们对事业和人生追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谁会怀疑在爱因斯坦和大仲马所创造的科学和文学事业的辉煌中,也闪耀着他们的个人爱好所释放出的耀眼智慧火花呢?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倘能将个人嗜好升华为对某种事业或崇高目标的不懈追求,嗜好便成为推动人们成长与成才的有力杠杆。嗜好不是一种理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独特的自我生存状态,是个人的情感、性情、兴趣、品行和追求在个人生活空间的自娱性、习惯性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它既不具有任何功利性,也不存在任何目的性。然而,正如古语所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拓片、瓶瓶、坛坛、罐罐等等,每每爱不释手,久而久之,竟移情别恋不再写小说而去研究文物,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花花朵朵坛坛罐罐》等重要著作,成为一名颇负盛名的古代服装史专家和古代陶器史专家。达尔文原本立志献身上帝,做个虔诚的牧师,一次偶然的机遇将他卷进一次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漫长的旅行生活使他将自幼养成的搜集生物标本的嗜好发挥到极致,并且将个人嗜好升华为对科学事业的献身和不懈追求,恍然悟物竞天择之理,创立生物进化学说,使整个世界为之震动。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称赞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的法布尔,也是由自幼养成的观察昆虫和搜集昆虫标本的嗜好,逐渐将观察和研究昆虫作为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和目标,进而成长为杰出的昆虫学家和文学家。法布尔成功的重要标志,是他在花了近40年的时间进行观察与研究的基础上,又花了21年的工夫写成的洋洋10卷本的传世佳作《昆虫记》,其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举世赞叹。在人才成长发展史上,像沈从文、达尔文、法布尔这样,由于长期痴迷于某种事物,于不知不觉中渐次将这种嗜好升华为对某种事业的追求,在某一领域卓有建树,从而成为这一领域的泰斗巨擘者数不胜数,形成了一道绚丽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独特风景线。

61.意志与成才

什么是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以意识活动为基础的人所独有的高级情感,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发展个人能力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一只蜜蜂为了寻找花粉,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穿梭般来往于万花丛中;一只鸟儿在一个不适当的地方筑巢,如果遇到困难,便弃之而去,为自己另觅新居。蜜蜂酿蜜和鸟儿筑巢的行为都只是动物的本能,还远不是意志,但是人们为了修筑一条从甲地通往乙地的铁路,逢山凿洞,遇水架桥,不管情况有多复杂,条件有多艰苦,困难有多大,总要千方百计地去完成,这就是人的意志的力量了。

人的意志行动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意志行动是自觉地确定目的的行动。意志是在人的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这个目的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具有根据自觉的目的去行动的能力。目的在人的意志行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发动符合于目的的某些行动,同时又能制止不符合于目的的另一些行动,目的愈高尚,社会意义愈大,产生的意志力也就愈大,是所谓“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当然,确定什么样的目的,不能够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而是要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只有老老实实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意志在改造客观现实中的能动作用。

二是意志行动是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人们行动目的的确定与实行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内部困难是指人在行动时有相反的要求和愿望的干扰,比如,你制订了一份三年自学计划,却又对这一计划的实行缺乏必要的信心和热情,畏缩不前;外部困难是指外部条件的障碍,如缺乏必要的工具或工作学习条件,来自他人的讥讽和打击等等。如果在这些重重困难面前没有坚强的意志,预定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三是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人的行动都是由简单的动作组成的,动作有随意动作和不随意动作之分,不随意动作主要是指那些不由自主的动作,随意动作则是指在意识指引下的动作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的动作。不随意动作并非人们有意识的要那样做,比如眼睛受到强光的刺激,瞳孔会立即缩小,手碰到过度热的物体会飞快缩回等等;随意动作则是人的意志行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没有它,意志行动就无法实现。只有当有了随意动作,人们才可能根据目的去组织、支配和调节一系列的动作,组成复杂的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的目的。

了解意志和意志的特征,对于人们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意志力的培养和锤炼是其他任何要素都无可替代的。在人们的成长成才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情操的陶冶,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等等,固然都非常重要,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与之相辅相成,便失去了其任何意义。当拿破仑?希尔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便从祖父身上受到了很好的意志教育和意志磨炼。老人是一位当地有名的马车制造师,对小希尔寄予厚望,总是不失时机的对孙子进行摔打磨炼。他在清理耕种的土地时,总是有意识的在田野的中央留下几棵橡树,用它们来制造马车的车轮。年幼的希尔困惑不解:“森林中有那么多树可以砍伐,为什么偏偏要用田野中央的橡树做车轮呢?”祖父和蔼地笑了笑说:“森林中的树相互遮蔽依赖,缺少风吹雨打,容易折断,田野中央的橡树呢,独立挺拔,无依无靠,需要百般挣扎才能和大自然对抗,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壮的身躯就无法活下来,用它做车轮,才能承受沉重的负荷。”拿破仑?希尔在《自传》中说,祖父的“橡树车轮论”是他一生受到的最好的教育。

其次,意志力的强弱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人们的成长和成才。一个人活在世上能不能有所作为,固然与他的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恐怕还是后天的努力,而后天的努力能否成功,除了环境的因素而外,那就是个人意志的力量了。很多学者认为,人的差异产生在后天。对于大多数生理和心理健全的人们来说,其先天的智力水平都是差不多的,由于后天环境的不同和个人主观努力的不同尤其是意志力的不同,才造成了人们在能力、性格、气质等诸方面的千差万别。发明大王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德国大诗人海涅说:“当人们在那儿高谈阔论着天才和灵感之类的东西的时候,而我却像首饰匠打造金锁链那样地勤奋地劳动着,把精心打造的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连接起来。”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昭示人们:“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在这里,爱迪生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海涅的“像首饰匠打造金锁链那样勤奋地劳动”,巴斯德的“坚持精神”,都是他们异乎寻常的坚强意志力的体现。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一岁半就因病丧失了视听能力。可是,她没有向命运低头,以惊人的意志战胜了种种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奋力拼搏,出人意料地考取了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在许多教材没有盲文版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她刻苦顽强地学习,终于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全部学业。她终生不懈努力,苦苦追求,掌握了五国文字,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文学泰斗,科学巨擘,与其说是天才,毋宁说是具有非凡意志力和高度责任感的普通人,因为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不经过任何努力和奋斗仅仅依靠所谓“天才”而取得成功的。

最后,意志力是人们走向成功和成才的发动机和制动器。

意志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调节表现为两个基本方面:发动和制止。前者表现为推动人为达到某种预定目的而去不懈地努力奋斗,后者表现为适时制止与预定目的相背离的愿望和行动。在人们走向成功和成才的道路上,章 条件非常艰苦的状况下,西行天竺(今印度)求学,长途跋涉25000多公里,寻访天下名师,遍游天竺各国,并同一些学者开展辩论,名震五竺,历时17年,译出经、论75部,凡1335卷,对于丰富和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直到现在还备受世界研究中亚、南亚历史和研究中西交通史学者们的青睐。正像《西游记》所演绎的那样,为了实现西天取经的远大目标,一方面唐僧师徒必须顶得住世俗的、妖域的和天界的种种诱惑,适时制止同实现这一目标不相符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向着这一目标不断发动新的进攻,永无休止地“斗罢艰险又出发”。在整个西天取经途中,如果没有这种发动和制止的对立统一和反复的不间断的进行,就无法实现预定的目标,唐僧师徒也不可能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