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级口才训练1
11336600000020

第20章 中国作家第(9)

高晓声

高晓声(1928—1999年),江苏武进人,当代作家。20世纪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因参与筹组“探求者”文学月刊社,“文革” 中被错划成右派分子,受到冲击和审查。其部分小说创作取材于苏南农村生活,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揭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对普通农民命运的深刻影响,剖析了农民身上的劣根性。晚年以散文创作为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散文集《生活的交流》等。

鲁彦周

鲁彦周(1928—2006年),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作家、戏剧家。1956年从事专业文艺创作,曾任杂志主编,作协、剧协副主席。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电影创作,较著名的有《凤凰之歌》、《三八河边》、《风雪大别山》、《天云山传奇》、《廖仲恺》等,多次获全国电影文学剧本大奖。

曲波

曲波(1923—2002年),山东省黄县人,当代作家。抗日战争时期,曾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进行剿匪战斗,并据此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这也是他的代表作。后被多次改编为电影剧本。“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打击和迫害,他的新作《桥隆飙》被红卫兵视为毒草而烧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得以出版。其他重要作品有《热处理》、《争吵》等,反映了新时期工业建设的浩荡进程。

罗广斌

罗广斌(1924—1967年),重庆忠县人,作家,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学生。1948年曾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后据此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和长篇小说《红岩》,但这也是造成他悲剧人生的主要根源,“文化大革命”中被划成造反派,受到残酷迫害,以致后来跳楼自杀。

李准

李准(1928—2000年),曾用名李铁生,河南孟津县麻屯镇人。当代作家。年少时熟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后来接触屠格涅夫、狄更斯、巴尔扎克等外国作家的作品,这给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合农村生活的经验,他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尖锐地触及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引起强烈的反响。主要作品有《白杨树》、《孟广泰老头》、《雨》、《黄河东流去》等。

宗璞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笔名任小哲、丰非,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当代女作家。宗璞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精髓,作品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代表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余华

余华(1960—),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他的成名作,同时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获得国内国际多项文学大奖。《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除了小说,他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等。

史铁生

史铁生(1951—),河北省涿县人。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1969年曾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工作,后因病停薪留职。在家养病的日子里,史铁生开始了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此后陆续写出《老屋小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死神与少女》、《我与地坛》等优秀作品。

蒋子龙

蒋子龙(1941—),当代作家。曾经是一名农村的少年,长大后当过兵,做过工人,后来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作家。蒋子龙擅长写工业题材,《新站长》、《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和《开拓者》等都属于此类题材。蒋子龙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风格刚健雄浑,他的性格“又臭又硬”,这在文坛也是尽人皆知的,曾被奉送 “凶神一号”的绰号。但他冷酷的外表下却掩藏着一颗善良正直的心,他用自己独特的笔触描绘社会现实百态,同时也造就了一个传奇的蒋子龙。

莫言

莫言(1955—),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县人。当代著名作家。他擅长创作乡土文学,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创作思想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他在小说中往往用一个主观的感觉世界,进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塑造神秘超前的理想幻象,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代表作品《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春夜雨霏霏》等。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邓友梅

邓友梅(1931—),笔名右枚、方文、锦直等,山东省平原县邓村人。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曾入伍在文工团工作,后从事文学创作,作品多为军旅题材,代表作品有《在悬崖上》、《话说陶然亭》、《我们的军长》、《那五》、《烟壶》等,都曾获国内优秀小说奖。

王安忆

王安忆(1954—),出生于南京,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被视为中国文坛“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台湾旅美文学评论家王德威评王安忆是继张爱玲后的又一海派文学作家。其文学作品清洁纯净,将人置于广袤的时空背景中,在人类意义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散发文学追求具有的终极意蕴。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启蒙时代》、《雨,沙沙沙》、《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等。

刘心武

刘心武(1942— ),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当代著名作家、红学家。曾任过中学教师、编辑等。以短篇小说《班主任》为成名作,该作品也被视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研究《红楼梦》,写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也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因引发了较大的争议以致停播。代表作品有《班主任》、《钟鼓楼》、《我爱每一片绿叶》、《看不见的朋友》、《四牌楼》等。

莫应丰

莫应丰(1938—1989年),湖南益阳人,当代著名作家。1961年在广州军区空军文工团从事音乐和剧本创作,1972年起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兵闯大山》、《风》、《将军吟》、《美神》等,其中《将军吟》是其代表作品,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莫应丰关于“作家”有一套自己的思考:作家对于时代,应该是一面镜子;作家对于读者,应该是一个良友;作家对于妖孽,应该是一把尖刀;作家对于明天,应该是一只雄鸡。

顾城

顾城(1956—1993年),生于北京,画家、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文革”中开始写诗,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真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吟唱童话般的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主要作品有诗集《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等,另与妻子谢烨合著有长篇小说《英儿》。

舒婷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典型作品。舒婷与北岛、顾城齐名,但她的诗歌反抗性相对淡漠了许多,更接近传统诗人的创作风格。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露珠里的“诗想”》等。

铁凝

铁凝(1958—),出生于北京,河北赵县人。当代著名女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河北大学兼职教授。代表作品有《永远有多远》、《第十二夜》、《铁凝日记——汉城的事》、《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铁凝的作品大多以女性情感成长为主要基调,表达了对女性的一种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