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级口才训练1
11336600000019

第19章 中国作家第(8)

梁斌

梁斌(1914—1996年),原名梁维周,河北省蠡县梁家庄人。现代作家。1934年,在北平左联刊物《伶仃》上发表反映河北“高蠡暴动”的小说《夜之交流》。1942年创作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及中篇小说《父亲》。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这部小说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改编为话剧、电影;此外还有《播火记》、《烽烟图》。“文化大革命”以后发表长篇小说《翻身纪事》(上部)。

柳青

柳青(1916—1978年),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他深入农民中间生活,几十年如一日,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为背景,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年历次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中篇小说《咬透铁锹》,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部》。其代表作品是《创业史·第一部》。由于“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他10多年宝贵的创作时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峻青

峻青(1922—),原名孙俊卿,山东省海阳市人。当代作家。1941年发表处女作《风雪之夜》。从1954年起写了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如《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海滨仲夏夜》等。峻青18岁投身革命,是擅长写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家。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期间相继发表了《马石山上》、《党员登记表》、《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等短篇小说,成功塑造了大批为革命牺牲和坚持抗争的战士形象。解放后也写了一些反映胶东人民在和平建设时期的英雄业绩的小说,如《老水牛爷爷》、《苍松志》、《山鹰》、《丹崖白雪》等。

李季

李季(1922—1980年),原名李振鹏,笔名里计、于一帆等,河南唐河县祁仪镇人。现代著名诗人。早年留学德国和苏联,归国后定居上海,埋头笔耕。主要作品有《我的生平》。同时他从事译著,早年译有《社会主义史》、《通俗资本论》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出版总署特约翻译,译有《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现代资本主义》等。著有《马克思传》、《卡尔·马克思诗传》、《燕妮·马克思诗传》等。

李英儒

李英儒(1913—1989年),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人。作家、书法家、原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1936年投身革命,1937年参加八路军,曾任记者、编辑、八路军某部团长,并长期从事地下斗争。战争年代曾创作出许多短篇小说。1954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战斗在滹沱河上》问世,被誉为建国初期优秀长篇小说之一。之后又创作了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故事片。“文化大革命”后创作了长篇小说《女游击队长》、《还我河山》、《上一代人》、《燕赵群雄》、《魂断秦城》等。

周而复

周而复(1914—2004年),原名周祖式,笔名吴疑、荀寰等,安徽旌德人。著名作家、书法家,文化部原副部长。20世纪30年代,周而复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参与创办《文学丛报》。1936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夜行集》,郭沫若为该诗集作序:“这是在重重的压迫之下压得快要断气的悲抑的呼吸。这儿也活画了一张忧郁而悲愤的时代相。”周而复主要文学作品有《永恒的光辉》、《危地马拉的仇恨》,小说集《山谷里的春天》,报告文学《长良川畔》、《在古巴前线》,散文集《火炬》,散文游记《航行在大西洋上》和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第一、二部等。

吴伯箫

吴伯箫(1906—1982年),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1981年当选全国文联理事。吴伯箫舌耕笔耘,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里;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

杨沫

杨沫(1914—1995年),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小慧,祖籍湖南湘阴。当代女作家。曾当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多是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

茹志鹃

茹志鹃(1925—1998年),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女作家。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作品笔调清新,情节单纯明朗,细节风韵传神。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这些作品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其女王安忆也是当代著名女作家。

杨朔

杨朔(1913—1968年),原名杨毓瑨,字莹叔,山东蓬莱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中、短篇和通讯小说;抗美援朝时期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写了大量散文。他的作品是以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为基调,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铁骑兵》等。杨朔是当今文坛一位精辟阐述散文诗化理论并认真实践,卓有成效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家。

魏巍

魏巍(1920—2008年),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取材于赴朝的经历。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并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魏巍的作品大多是军旅题材,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语言优美,文风朴实。

贺敬之

贺敬之(1924—),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6岁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作品生动地揭示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建国后,创作了《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等著名诗篇。

秦牧

秦牧(1919—1992年),原名林派光,又名林觉夫(东亚病夫觉醒之意)、林顽石,乳名阿书,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人。著名文学大师,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秦牧散文选》、《花城》、《潮汐和船》、《长河浪花集》,中篇小说《黄金海岸》,文艺理论集《艺海拾贝》,童话《巨手》等。

杜鹏程

杜鹏程(1921—1991年),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陕西韩城人。当代作家。1937年抗战爆发,杜鹏程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踏上了去延安的道路,这段在农村、工厂、部队的生活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与写作基础。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历史的脚步声》,短篇小说《工地之夜》、《夜走灵官峡》等。

高士其

高士其(1905—1988年),原名高仕锜,福建福州人。早年留学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化学,后转攻细菌学,但不幸在一次研究脑炎病毒的实验中被病毒感染,从此留下了终生不治的残疾,可他没有被病魔所吓倒。1931年回国后开始文学创作,其文章特点别具一格,融科学、文学与政论为一体,既通俗浅显又富有见地。代表作品有《菌儿自传》、《人生七期》、《人身三流》、《细胞的不死精神》、《病的面面观》、《寄给肺结核病贫苦大众的一封信》、《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鼠疫来了》等。他的科学小品文都深受读者喜爱。

张天翼

张天翼(1906—1985年),名元定、才宁,字汉弟,号一之,笔名张天净、铁池翰,湖南省湘乡县人。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文学家、儿童文学作家。“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打成“执行文艺黑线的干将”,下放湖北咸宁“劳动”,病至半身不遂、失语,基本治愈后仍顽强坚持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鬼土日记》、《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等。

徐迟

徐迟 (1914—1996年),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翻译家。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诗拔萃》等,1936年起陆续发表散文《歌剧院及其他》﹑《贝多芬之恋》﹑《理想树》等,后收入《美文集》﹑《狂欢之夜》。徐迟早期诗歌创作深受欧美现代派影响,表现在追求意象的蕴蓄、节奏的跳跃。散文创作则因受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影响,趋于明朗,叙写真切细腻,富于感情。

严文井

严文井(1915—2005年),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1938年赴延安,历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中宣部文艺处处长、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作品以童话和寓言的影响为大。童话描写生动、构思巧妙,具有浓厚的哲理、诗意,被誉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主要童话作品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蚯蚓和蜜蜂的故事》、《三只骄傲的小猫》等。

郭小川

郭小川(1919—1976年),原名郭恩大,笔名郭苏、健风、湘云、登云等,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人。著名诗人。曾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1955年任《诗·刊》编委。1962年调《人民日报》任特约记者至“文化大革命”。1976年10月因意外引起的火灾不幸逝世。郭小川一生创作的作品颇丰,主要有《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鹏程万里》、《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还有一些政论、杂文作品等。

施蛰存

施蛰存(1905—2003年),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等。当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小说家、诗人、文学批评家。施蛰存在新文学发展中有众多建树,《鸠摩罗什》、《将军的头》是中国第一部运用心理分析而创作的小说,因此他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30年代,他主编的《现代》杂志,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施蛰存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知识分子,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主要名篇有《梅雨之夕》、《将军的头》、《灯下集》等。

刘白羽

刘白羽(1916—2005年),北京通州人。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现代文学作家的杰出代表。基于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经验,他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如《长江三日》、《心灵的历程》、《黄河之水天上来》、《第二个太阳》、《中国人民的胜利》、《芳草集》、《红玛瑙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五台山下》等。

刘知侠

刘知侠(1918—1991年),原名刘兆麟,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风靡整整一个时代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这个故事是刘知侠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对铁道游击队队员英勇事迹的真实写照。他的作品表现出很强的战斗精神,鼓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代表作品除了《铁道游击队》以外,还有《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沂蒙飞虎》等。

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年),山东省诸城人。当代作家。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4年开始写《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等短篇小说,其中《党费》是他的成名作。王愿坚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作品结构严谨、戏剧性强,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可爱、亲切,作品表现的精神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李健吾

李健吾(1906—1982年),山西运城人。著名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李健吾自幼随母漂泊异乡,1921年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后与同学蹇先艾、朱大柟等组织文学团体“曦社”,创办文学刊物《国风日报》副刊《爝火》,并开始创作小说、剧本。他在戏剧创作上取得了较大成就。著名的剧作有《翠子的将来》、《母亲的梦》、《黄花》、《贩马记》等。

王蒙

王蒙(1934—),河北南皮人。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中《青春万岁》被改编为电影。王蒙是国内意识流小说的开拓者,他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他乐观积极、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鉴于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曾于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刘绍棠

刘绍棠(1936—1997年),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早年曾参加革命,1949年在中学读书时开始发表独创作品。刘绍棠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作品中表现出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让他成为乡土文学作家并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他一生创作了600万字的乡土文学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长篇小说《京门脸子》,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短篇小说《蛾眉》、《黄花闺女池塘》等。

张贤亮

张贤亮(1936—),江苏盱眙县人,当代作家。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曾因发表《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入狱,后来得到平反。代表作品有《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张贤亮是个不安分的知识分子,骨子里具有一股商人的气质。1992年,他弃文从商,建立了镇北堡西部影城,任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贾平凹

贾平凹(1952—),陕西省丹凤县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心迹》、《爱的踪迹》、《废都》、《白夜》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笔力遒劲,用一个独特的视角采用原生态叙事方式,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娓娓道来,却不失斯文。

刘恒

刘恒 (1954—),原名刘冠军,北京斋堂人。当代作家、编剧。1986年发表小说《狗日的粮食》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始引人注目。刘恒创作的作品颇丰,代表作有《黑的雪》、《逍遥颂》、《苍河白日梦》、《伏羲伏羲》等,其中部分优秀小说改编为电影剧本。如《伏羲伏羲》,影片名叫《菊豆》,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主演。刘恒的作品偏重写实,擅长心理分析,这使得他成为80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