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级口才训练1
11336600000010

第10章 工具书、文体、术语、并称(9)

《易经》又被称为《周易》,主要包括《经》与《传》两部分内容。其中,又将《经》分为《上经》、《下经》两部分。《上经》共有三十卦,《下经》共有三十四卦,《经》部内容共计为六十四卦。

《春秋》是儒家先哲孔子根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编撰而成,主要是借由记载各诸侯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来宣扬王道思想。后被儒家学派奉为经典,称为《春秋经》。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景抒发胸中愤郁所创作的山水游记。作品主要有《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小石城山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其实,同时期创作的还有《游黄溪记》。但由于前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

九章

“九章”是《楚辞》中的篇名。包括九篇作品,分别为《涉江》、《抽思》、《惜诵》、《怀沙》、《橘颂》、《哀郢》、《惜往日》、《思美人》与《悲回风》。

九歌

“九歌”是《楚辞》中的篇名。“歌”原意指远古歌曲的名称,后被楚人屈原根据祭神乐歌加工改作而成。共计为十一篇,分别为《东皇太一》、《湘夫人》、《湘君》、《国殇》、《礼魂》、《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山鬼》与《河伯》。除了《国殇》为一篇外,其余篇章均为多章。

十通

“十通”是十部政书的总称,它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历朝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发展。包括《通志》、《续通志》、《通典》、《续通典》、《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志》、《清朝通典》、《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部典籍。

十才子书

“十才子书”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好逑传》、《花笺记》、《平山冷燕》、《斩鬼传》、《玉娇梨》、《驻春园》等十部文学著作的合称。

十大古典喜剧

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关汉卿的《救风尘》、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施惠的《幽闺记》、郑廷玉的《看钱奴》,明代剧作家吴炳的《绿牡丹》、高濂的《玉簪记》、康海的《中山狼》与清代剧作家李渔的《风筝误》,被后人并称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

十大古典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马致远的《汉宫秋》、高明的《琵琶记》,明代剧作家孟称舜的《娇红记》、冯梦龙的《精忠旗》,清代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方成培的《雷峰塔》与李玉的《清忠谱》,被后人并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十三经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时期所形成的儒家经典论著。包括《论语》、《孟子》、《诗》、《书》、《仪礼》、《礼记》 、《周礼》、《易》、《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孝经》与《尔雅》十三部典籍经书。

二十二子书

《二十二子》出版于198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海)新华书店发行。《二十二子》集中保存了先秦、两汉、魏晋时期的诸子论著。代表了我国历朝历代诸子学术研究的理论成果,为我国古代哲学、文化、历史、政治、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由《老子》、《墨子》、《庄子》、《荀子》、《管子》、《孙子》、《列子》、《尸子》、《韩非子》、《淮南子》、《山海经》、《商君书》、《孔子集语》、《扬子法言》、《贾谊新书》、《文子缵义》、《春秋繁露》、《吕氏春秋》、《晏子春秋》、《黄帝内经》、《文中子中说》与《竹书纪年统笺》所合辑而成。第2章学说、流派、社团

从古至今,中华文化灿烂如花。各种理论学说异彩纷呈,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巨额的文学财富,如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等;各种文化运动生生不息,如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宋代诗文革新等;各种文学流派、社团层出不穷,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边塞诗派、鸳鸯蝴蝶派等。

2.1学说文化革新

神韵说“神韵说”是由清朝初期王士禛所倡导提出的诗论主张,主要针对诗歌的创作与作品的评论,在清朝初期诗坛流行甚广。王士禛认为诗歌的创作表现主要是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而“神韵”则是诗文中的最高境界。他强调在诗文的创作过程中应注意兴会神到的重要性,所作诗文应该有感而发。同时,还特别强调含蓄、超逸、蕴藉的艺术风格。在他的《唐贤三昧集》中,作品多以王维、韦应物等人为主,但对于李白、杜甫的诗文却不加赞赏。过分地追求“神韵”境界,对其余类型诗文的排斥指责,是王士禛诗论主张中的最大学术弊端。

格调说

“格调说”是由清朝康乾时期的诗人沈德潜所倡导提出的诗论主张。其“格调”的学术思想,最早源于南宋诗论家严羽,他主张以思想感情作为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严羽认为温柔敦厚的“诗教”有助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因此受到明代前后七子与清代沈德潜的大力推崇。但此类诗论通常带有浓重的政治保护色彩,所作诗文多为歌咏升平、附和应唱之类,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局限性。

肌理说

“肌理说”是由清代文学家翁方纲所倡导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的原意是指肌肉的纹理,后被翁方纲所借用意指论诗。这里的“理”,主要指的是义理与文理。该诗论主要是在“神韵说”与“格调说”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调和,是乾嘉学派与清代经学盛行下的产物。“肌理说”主要是将儒家经术与学问作为诗文创作的根本,要求诗人在作诗时应以学识为根底,以考据入诗文。

性灵说

“性灵说”是由清代文学家袁枚所倡导提出的诗论主张,其理论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情怀。“性灵说”是对“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诗歌理论主张的继承与发展,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李绅等人所主张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倡导诗歌创作要以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为核心目的,主张自创新题,不受古题的限制而影响作品的创作。通常诗歌的内容以咏写时事为主,并不以能否入乐作为衡量诗文的标准。代表作品有元稹的《田家词》、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张籍的《野老歌》等。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主要是指唐代中期至北宋时期,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文体改革运动。其中的“古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唐代韩愈所提出。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古代正统的儒学礼教,将改革的文风与复兴的儒学相辅相成,以起到相互融合推动的作用。第一次古文运动由唐代诗人韩愈、柳宗元所倡导,代表作品有《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答李翊书》等。第二次古文运动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倡导,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朋党论》等。

宋代诗文革新

北宋时期的诗文革新是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以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为主要代表的文人群体,反对自晚唐以来以“西昆体”为代表的不良文风,主张创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并特别推崇杜甫、白居易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文。欧阳修倡导古文应继承韩愈“文道统一”的观点,注重道先于文,叙写平实自然,反映政治社会、人民生活的现实散文。代表作品有《上神宗皇帝书》、《读孟尝君传》等。

2.2流派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术流派的总称。其中,最为广泛的学术流派,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杂家、农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等。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与孟子、法家的韩非子与商鞅、道家的老子与庄子、墨家的墨子等众多思想家。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主要指以“三曹”与“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俊爽、刚健的诗风。它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自南朝时期开始,一直到唐代末年,都是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风骨”一词最早应用于魏、晋、南朝时期的人物评论中。其中,“风”是指作品的精神气质,“骨”是指作品的形态构架。建安文学主要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中的现实主义传统,诗文普遍采用五言的形式,以其风骨的遒劲而著称于世。代表作品有《驾出北郭门行》、《饮马长城窟》等。

左思风力

“左思风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对西晋诗人左思诗风的高度概括。左思的诗文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辞采壮丽、气势昂扬,极具豪情壮志。他的主要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咏史,却是借咏史而抒怀,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与感慨。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是我国唐代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继承并发展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及谢朓、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诗,主要以描绘山水景物、田园生活为创作重点。其作品大多以反映作者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为主,文辞清雅淡然,富有意境深意,通常多采用五言律绝与五言古体的形式进行创作。代表人物有王维、柳宗元、孟浩然等。

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是我国唐代诗歌主要流派之一,早在汉魏六朝时便有流传,直到唐朝时期进一步发展成熟。边塞诗主要以描绘边塞战争与塞外风土人情为主,也有部分作品反映战争带来的离别、思乡等思想情感。形式上以五言、七言绝句与七言歌行为主。作品大多以悲壮的诗风、雄浑的格调来展现盛唐的气象。代表人物有王昌龄、岑参、崔颢等。

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得名于五代时期赵崇祚所编辑的《花间集》,诞生于晚唐时期,对词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开山鼻祖为晚唐词人温庭筠。花间词的题材主要以描绘女性的生活志趣为主,诗文注重对文字、音韵的锤炼,以构图华美、景物富丽而著称。代表作品有温庭筠的《菩萨蛮》与《梦江南》等。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拥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流派。它是北宋后期以黄庭坚为中心所形成的诗歌流派,重点强调诗人的主观思想修养与艺术修养。黄庭坚认为诗文的创作应在广泛吸取前人精髓的基础上,加以融会贯通进行发展创造。代表作品有黄庭坚的《山谷琴趣外篇》、陈师道的《南柯子》等。

四灵诗派

“四灵诗派”是南宋末年的诗歌流派,代表了南宋后期在诗歌创作上的尝试倾向。代表人物为赵师秀(号灵秀)、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徐玑(号灵渊)四人。由于他们的字号中都带有“灵”字,因此被称为“永嘉四灵”。四灵诗派主攻近体诗,尤以五律突出,其作品大多以抒发主观情感、描绘山水小景与闲情野趣为主,追求清瘦野逸的创作诗风。代表作品有徐照的《和翁灵舒冬日书事》、赵师秀的《约客》等。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散文流派。该流派反对前后七子以文采取代“道统”的观点,反对批评盲目的复古潮流,主张诗文应注重文道合一的传统,以作品表达自己的心声,贯穿文以载道的精神。学派代表人物有归有光、唐顺之、王慎中等。主要作品有《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

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公安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潮,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诗歌理论。强调清新活泼、直抒胸臆的创作意图。代表作品有袁宏道的《与江进之》、袁中道的《中郎先生全集序》。

竟陵派

“竟陵派”是明朝后期的文学流派,因学派领袖谭元春与钟惺都是竟陵人而得名。他们反对以前后七子为首的拟古风潮,提倡性灵学说。与其他学派不同的是:竟陵派主张追求幽深孤峭的诗文风格,要求诗文创作以求新求奇为先,追求字意间的深奥内涵。代表作品有谭元春的《诗归序》、钟惺的《夏梅说》等。

临川派

“临川派”也被称为“玉茗堂派”,是明朝时期的戏曲文学流派,汤显祖为该流派的主要领导人。临川派以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为学派宗旨,主张以自我为核心的神情合至论,并特别注重个人的情感作用,提倡以情感说反对性理说。代表剧目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

吴江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