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伯夷躲避殷纣,居住于北海之滨,听说文王兴起,感奋地说:‘何不去归依啊!我听说西伯是善于奉养老者的。’太公躲避殷纣,居住于东海之滨,听说文王兴起,感奋地说:‘何不去归依呢?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老者。’天下若有善于奉养老人的,仁人君子就会以之作为自己的归依之处。五亩宅田,在墙下种上桑树,妇女养蚕,那么老人可以穿上丝帛的衣服了。五只母鸡,两头母猪不失时节地畜养,那么老人可以不缺肉食了。百亩的田地,男子耕种着,八口之家就不会挨饥受饿了。听说的西伯善养老者,就是规定耕田住宅,教给民众种树畜养,教导妻室子女奉养老人。五十岁后没有丝帛穿就不暖和,七十岁后没有肉食,就吃不饱,不暖不饱就叫做挨饿受冻。周王的子民没有挨饿受冻的老人,就是说的这些。”
§§§第十三章
【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①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注释】
①东山:鲁城东之高山,在今山东蒙阴南的蒙山。②容光:透光的小缝隙。
【译文】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小了。所以,对于观看过大海的人,难以赞叹一般的水流,在圣人门下游学过的人,难以注意一般的言论。观看水有讲究,必须得观看它无比壮阔的波澜。太阳和月亮都有耀眼的光辉,对小小缝隙必能照射到。流水这种东西,不流满洼地它不再向前进;君子所志向的大道,不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
§§§第十四章
【原文】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译文】
公孙丑说:“伊尹说:‘我不亲近不正派的人。’把太甲流放到桐邑,民众很高兴。太甲变好了,又接他回来,民众也很喜欢。贤人作为臣子,他的君主不贤,就一定可以放逐吗?”
孟子说:“有伊尹的心志就能行,否则就是篡位。”
§§§第十五章
【原文】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①!’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注释】
①不素餐兮:是旨在刺贪的诗句,出自《诗·魏风·伐檀》篇第一章。
【译文】
公孙丑说:“《诗》经中说:‘不能白吃饭啊!’看现在的君子却不种田同样也吃饭,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住在这个国家,如果这国君主用他做官,就能使国家安定富有、尊贵荣耀;如果少年子弟跟着他学习,就能懂得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忠诚事君,讲究信用。‘不能白吃饭啊!’还有比这功劳更大的吗?”
§§§第十六章
【原文】
王子垫①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注释】
①王子垫:齐王的儿子,名垫。
【译文】
王子垫问道:“士人干的什么事?”
孟子说:“士人应当使自己保持高尚的志向。”
王子垫又问:“怎样才算是志向高尚呢?”
孟子答道:“不过是坚持仁义罢了。枉杀一个无罪的人,就是不仁;不属自己所有而夺取,就是不义。士人的居所在何处?仁就是的;士人的道路在哪里?义就是的。居“仁”之屋,行“义”之路,有远大志向的君子追求事业的条件就完备了。”
§§§第十七章
【原文】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①?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注释】
①广居:孟子常以此词指仁。
【译文】
孟子说:“王子的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他人相同,但王子像那样子是居住使他改变了。何况一个人居于天下最广大的居所——仁中呢?鲁国君王到宋国,在城门下呼喊,守门人说:‘这不是我的国君,为什么他的声音这么像我的国君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居所相似的缘故。”
§§§第十八章
【原文】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朞之丧犹愈于已乎?”
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译文】
齐宣王想缩短守丧时间。公孙丑说:“服丧一年比不服丧强吧?”
孟子说:“这好比一个人扭折兄长的手臂,你叫他慢慢扭,也是在教导他孝顺友爱呀。”
有一位王子生母死了,他的师傅替他请求服几个月的丧。公孙丑问:“像这样的事又怎么说呢?”
孟子说:“这是想服完丧却不可能。即使多服一天丧也比不服丧强,这是针对那些没有什么禁止却不肯守丧的人说的。”
§§§第十九章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①,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释】
①财:同“材”。
【译文】
孟子说:“君子教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那样教化的,有成就德行的,有通达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自身的善行影响及于他人的。这五种是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
§§§第二十章
【原文】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译文】
公孙丑说:“道是崇高的,完美的,却像登天一样,好像不可企及,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企及的而使人每天不倦地努力呢?”
孟子说:“大臣不为拙劣的工徒而更改或废弃规矩,后羿不为拙劣的射手改变标准。君子拉弓而不发射,让箭在弦上跃跃欲出,在道路中央站立,有能力的就跟随。”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①,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②,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注释】
①滕更:滕君之弟,就学于孟子。②故:赵歧释为“故旧之好。”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时,应在礼待之列,您却不回答他的询问,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倚仗贵显而发问,倚仗能干而发问,倚仗年长而发问,倚仗功勋而发问,倚仗交情发问,都是我不愿回答的。滕更就占了其中的两条。”
§§§第二十二章
【原文】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①,是之谓不知务。”
【注释】
①放饭、流歠、齿决:都是饮食中失礼的行为。放饭:把吃剩的饭放回饭器。流歠:狼吞虎咽。齿决:在宴席上啃干肉。
【译文】
孟子曰:“智者无所不知,但以当前之事为要务;仁者无所不爱,但以亲近贤人为要务。尧舜的智慧不是遍知一切,而是以当前之事为要务;尧舜的仁爱不是博爱世人,而是急于亲近贤者,不能守三年之丧却去讲究缌麻、小功的细节,宴席上放回剩饭,进食狼吞虎咽,却去讲究不能用牙啃干肉,这就叫做不识大体。”
§§§第七篇(下)尽心章句下
§§§第一章
【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译文】
孟子说:“梁惠王实在太不仁了啊!仁者把他所喜爱的推及于所不喜爱的,不仁者把他所不喜爱的推及于所喜爱的。”公孙丑听了,问道:“这是指什么讲的?”
孟子说:“梁惠王为了扩张土地的缘故,不惜百姓的血肉之躯去作战,吃了大败仗,准备再战,恐怕百姓不肯替他卖命,所以驱使他所喜爱的子弟去献身。这就叫做把他所不喜爱的推及于他所喜爱的。”
§§§第二章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③?”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