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④,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⑤,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注释】
①庆:赵歧注云:“赏也。”②掊克:朱熹《集注》云:“聚敛也。”③搂:带领。④无易树子:赵注云:“树,立也,已立世子不得擅易也。”⑤无摄:摄即兼代之意,朱熹《集注》云:“当广求贤才以充之,不可以阙人废事也。”
【译文】
孟子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当今诸侯是五霸的罪人,当今的大夫是当今诸侯的罪人。天子巡幸诸侯叫巡狩,诸侯朝见天子叫述职。春天巡视耕种,救助贫困,秋天视察收获,周济歉收。进入诸侯国境,见到土地开垦,田野整治,奉养老人、尊敬贤人,有才能的人受到任用,就给予赏赐,赏赐土地。进入诸侯国境,见到土地荒芜,老人被抛弃,贤人被疏远,聚敛成性的人担任官职,就给予责罚。诸侯一次不朝见就降低其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其封地,三次不朝见就调动六军更换国君。因此天子声讨而不征伐,诸侯征伐而不声讨。五霸就是率领诸侯讨伐诸侯的人,所以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
“五霸以齐桓公最卓著。在葵丘的盟会上,诸侯将盟书用函装起来放在牺牲上,没有歃血。第一条誓言是:‘诛杀不孝者,不改立太子,不立妾为妻。’第二条誓言是:‘尊敬贤者,培育英才,表彰德行。’第三条誓言是:‘尊敬老人爱护幼儿,不怠慢宾客、旅人。’第四条誓言是:‘士人不世袭官职,官职不兼任,选用贤士。不乱杀大夫。’第五条誓言是:‘不遍筑堤防,不禁止邻国采购粮食,不能有封赏而不通报。’又约定:‘所有参与盟会的人,在盟誓后都言归于好。’当今诸侯全都违犯了以上五条禁令,所以说当今诸侯是五霸的罪人。”
“助长国君的罪恶,臣子的罪过较小,逢迎国君的罪恶,臣子的罪过较大。当今大夫都逢迎国君的罪恶,所以说当今大夫是当今诸侯的罪人啊。”
§§§第八章
【原文】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①,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②。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注释】
①南阳:在泰山西南、汶水之北,是其时齐鲁争夺的要地。②典籍:指有关典制的档案文献。
【译文】
鲁将任慎子为将军,孟子说:“不教化民众而使用他们叫殃民。殃民者在尧舜之世是无法容身的。哪怕一仗就战胜了齐国,占据南阳,也是不可以的。”
慎子勃然怒道:“这是我不明白的道理。”
孟子说:“我明白地告诉你吧。天子的土地方圆千里,没有千里就不足以接待诸侯;诸侯的土地方圆百里,没有百里就不足以奉守宗庙的典册文书。周公分封于鲁,土地方圆百里,土地虽非不足但也仅有百里;太公分封在齐,土地也是方圆百里,土地虽非不足但也只百里而已。现在鲁国方圆是百里的五倍,你认为若有称王天下者兴起,鲁国之地是会削减呢,还是会增加?仅仅是取得他处来增益此处,这样做仁者尚且不干,何况是杀人来夺取呢?君子事奉君主,一定是致力于引导君主合乎大道,有志于仁的。”
§§§第九章
【原文】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①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②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③,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阿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④。”
【注释】
①貉:同貊,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号。②黍:今称黄米,即糜子。③饔飧:本义指早餐和晚餐以饮食为馈客之礼。④大貉小貉,大桀小桀:指尧税率十抽一,适中;多了就和桀纣那样的暴君差不多,少了就会像貉族那样落后。
【译文】
白圭说:“我想定税率为二十抽一,怎么样?”
孟子指出:“你的方针是貉国的方针,假如有一万户居民的国家,只一个人制作陶器,行不行?”
白圭说:“不行,陶器将不够用。”
孟子说:“貉国,各种谷类都不生长,只长糜子;既没有城墙和房屋,又没有祖庙和祭祀的礼节,也没有各国间的互相往来、致送礼物和宴会,也没有各种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就足够了。如今在中国,摒弃一切伦常,不要各种官吏,那怎么能行呢?做陶器的太少了尚且不能使一个国家搞好,何况没有官吏呢?想要使税率比尧舜十抽一还轻的,是大貉小貉;想要使税率比尧舜十抽一还重的,是大桀小桀。”
§§§第十章
【原文】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
“有知虑乎?”曰:“否。”
“多闻识乎?”曰:“否。”
“然则奚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之外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①,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②。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而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注释】
①訑訑:赵歧注云:“自足其智,不嗜善言之貌。”②距:同“拒”。
【译文】
鲁国将让乐正子执政,孟子说:“我听说这件事,高兴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说:“乐正子强有力吗?”孟子说:“不。”
公孙丑说:“他很有智谋远见吗?”孟子说:“不。”
公孙丑说:“他见闻广博吗?”孟子说:“不。”
“那为什么您高兴得睡不着觉呢?”盂子说:“他为人喜好善。”
“好善就足够了吗?”孟子说:“好善足以治理天下,何况鲁国呢?如果喜好善,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将不远千里把善事善行善言告诉他;如果不喜好善,那么他就会说:‘哦,哦!我已经都知道了。’哦哦的声音,脸色把人拒于千里之外。士人被拒于千里之外,那么阿谀谄媚的人就要来了。和阿谀谄媚之徒混在一起,国家想达到大治,能行吗?”
§§§第十一章
【原文】
陈子曰①:“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②,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注释】
①陈子:或谓指孟子弟子陈臻。②礼貌:礼仪、态度。
【译文】
陈子问:“古时的君子怎样才会出仕?”
孟子说:“出仕有三种情况,离职有三种情况。迎接时表达敬意遵循礼节,说将实行他的进言,这样便出仕;如果礼仪、态度恭敬不减,说过的话却不实行了,就去职。其次,虽然没有采纳进言,但迎接时表达敬意遵循礼节,这样便出仕;礼仪态度变差了,就离去。再次的是,早上没有吃,晚上没有吃,饿得出不了门,国君听说了说:‘我作为一国之君上不能实行他的主张,又不能采纳他的进言,让他在我的土地上受饿,我觉得羞耻。’如果周济的话也可以接受,只不过是免于死亡罢了。
§§§第十二章
【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②,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③,所以动心忍性④,曾益其所不能⑤。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①傅说:是商王武丁的大臣,他本是在傅岩从事版筑的工匠。②举于士:士指狱官。齐公子纠与小白争位失利被杀,辅佐纠的管仲被拘押,后被桓公任用。③行拂乱其所为:赵歧注云:“所行不从,拂戾而乱之。”④忍性:赵歧注云:“坚忍其性。”⑤曾益:同“增益。”⑥法家拂士:朱熹《集注》云:“法家,法度之世臣也;拂士,辅弼之贤士也。”
【译文】
孟子说:“舜从农田中起家,傅说从夯土筑墙者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者中被举用,管仲从狱中被举用,孙叔敖从海滨被举用,百里奚从集市被举用。所以说上天将要降下重任在这些人肩上之前,定会磨砺其心志,疲劳其筋骨,饥饿其肌体,使他们身体空乏,阻挠扰乱他们的行为,以此来触动其内心,坚韧其性格,增加他们没有具备的能力。人们常常有了过错然后才去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有所愤发,表现于面貌,流露于声音然后才能明白。国内没有严明之臣、辅弼之士,国外没有敌对、抗衡的势力,国家常常会灭亡。由此可知,由于忧患而生存,由于安乐而死亡。”
§§§第七篇(上)尽心章句上
§§§第一章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人能够竭尽心力去行善,就是真正懂得天赋给人的本性,懂得了天赋给人的本性,也就是懂得了天命。一个人能努力保存他的善心,培养天赋给人的本性,目的就在于正确对待天命。无论短命或长寿都态度如一,只是修身养性以等待天命的抉择,这就是用来安身立命的方法。”
§§§第二章
【原文】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
孟子说:“求索才能获得,舍弄就会失掉,这种求索有益于获得,能否获得它取决于我自身。求索虽有法则,获得却由命运,这种求索无益于获得,能否获得它由不得自身。”
§§§第三章
【原文】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来说至关重大;那些搞阴谋诡计的人,是没地方用得上羞耻的。一个人要是不耻于不如他人,那怎么能赶上他人呢?”
§§§第四章
【原文】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①?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②;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③;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①游:游说。②嚣嚣:赵歧释为:“自得无欲之貌。”③得已:犹言自得。
【译文】
孟子对宋句践说:“你喜好游说吗?我跟你谈谈游说吧。别人了解也安然自若,别人不了解也安然自若。”
宋句践说:“怎样才能做到安然自若呢?”
孟子说:“崇德乐义就能安然自若,所以士人困厄却不失去义,显达不离开道。困厄而不失义,所以士人自得;显达而不离道,所以民众不失望。古时的人,得志后就施惠于民,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闻见于世;困厄就独善其身,显达就兼济天下。”
§§§第五章
【原文】
孟子曰:“霸者之驩虞如也①,王者之民嗥嗥如也②,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③,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注释】
①驩虞:同“欢娱”②嗥嗥:同“浩浩”。③庸:动词,赵歧释为“功也。”
【译文】
孟子说:“霸主的民众欢娱喜乐,王者的民众怡然自得,杀死他们却不怨恨,施恩给他们也不酬谢。民心日益向善而不知谁使之然。君子经过之处都受到感化,他的用心神妙深邃,上与天、下与地协调一致,这难道能说是小有补益吗?”
§§§第六章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①,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注释】
①孩提之童:指二三岁的小孩会笑、闹着要人抱,所以称为“孩提之童”。
【译文】
孟子说:“人未经学习而能做到的,这是人的良能;不用思考而能知道的,这是人的良知。二三岁的幼儿没有不知道喜爱他的父母的,等到长大了,没有不懂得尊敬他的兄长的。亲爱父母,这是仁;尊敬兄长,这是义。圣人没有其他诀窍,只不过是把人的这种天生的爱亲敬长的仁义之心推广、施行于天下罢了。”
§§§第七章
【原文】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①,恒存乎疚疾②。独孤臣孽子③,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注释】
①德慧术知:赵歧释为“德行、智慧、道术、才智。”②疚疾:朱熹《集注》云:“犹灾患也。”③孽子:非嫡妻所生的子女。
【译文】
孤立无助的臣子,贱妾所生的庶子,他们总是操心不安,深切地忧虑祸患,因此而通达。
§§§第九章
【原文】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①,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注释】
①天民:赵歧释为“知道者也”。
【译文】
孟子说:“有事奉君主的臣子,事奉这个君主是为了使他高兴;有安邦定国的臣子,以安邦定国为乐事;有知道之人,显达后能施行大道于天下时才去施行;有大人君子,先端正自身而事物随之端正。
§§§第十章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
①无故:没有事故,没有灾难病患。②怍:惭愧。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样乐趣,而统一天下这事不包括在内。父母全都健在,兄弟没灾没病,这是第一样乐趣;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人,这是第二样乐趣;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培育他们,这是第三样乐趣。君子有以上这三样乐趣,而统一天下这事不包括在内。”
§§§第十一章
【原文】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①,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啐然②。见于面,盎于背③,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注释】
①大行:与“穷居”相对,谓行政于天下。②啐然:朱熹《集注》释为“清和润释之貌”。③盎:显现。
【译文】
孟子说:“广大的土地,众多的民众,君子想要这些,但他的乐趣并不在此;中居天下执政,安定四海之民,君子以此为乐,但这并非其本性所在。君子的本性不因行政于天下而增益,也不因困厄独处而减损,因为本分是确定的。君子的本性是内心根植仁义礼智,外表显得清和润泽,它显现在面貌,充溢于肩背,施行于四肢,四肢的动作不需语言就能使人明白。”
§§§第十二章
【原文】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