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历史文化
11333100000033

第33章 隋唐时期敦煌文化艺术(4)

敦煌莫高窟吐蕃(中唐)时期艺术和盛唐时期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但其窟型、龛型和壁画内容都有了显着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每窟内经变画的数量增多,有些洞窟内一壁上绘画有多铺经变。同时,吐蕃时代洞窟在制作上更加考究,覆斗形窟顶,方整的四壁,荡顶帐形龛及佛床、壸门,无不严整、精巧。一壁之上不仅绘有二至四铺经变,而且在壁画下面还绘画了十二至十四扇屏风。各屏风内所绘画各品比喻故事,其内容细节又与上方经变画中盛大的法会场面相结合,精致细腻的艺术效果跃然全壁,满目生辉。这一时期壁画塑像笔墨精湛,线描造型准确、生动,以其结构谨严、刻画精微取优,是唐代艺术向深度探索所显示的卓越成就。这是敦煌艺术发展道路近五百年漫长经验和不断探索的必然结果。

晚唐时期半个多世纪里,给敦煌莫高窟留下了约六十余个石窟:第8、9、10、12、13、14、16、17、18、19、20、24、54、82、85、94、102、104、105、106、107、111、114、127、128、132、139、141、144、145、147、150、156、160、161、163、167、168、173、177、181、183、184、190、192、193、195、196、198、221、227、232、241、336、337、343、459、470和473窟。

张议潮率领敦煌民众驱逐吐蕃,收复河西故地,从陇西经河西及敦煌地区到北庭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归义军政权在西北各族人民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其不同的战功.张氏、索氏、李氏等世家豪族都等级有差地获得勋位,共同执掌着敦煌及河西地区的政治统治权。他们本来是吐蕃统治管辖时期政治、经济上的既得利益者,此时则致力于保护和扩大世家豪族与各大寺院的利益他们脱掉了吐蕃部落使的长袖袍,佩上了唐朝的“银青光禄大夫”的鱼袋。这一时期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无重大的改变,主要是世家豪族纷纷以“报恩”、“庆寺”的名义营造的洞窟,是吐蕃时期的继续。但也出现了个别的新题材和新形式。特别是张氏、李氏、索氏三姓与三个僧统在莫高窟所开的规模宏大的大窟,反映了敦煌及河西地区与中原联系比吐蕃时期的加强和进一步发展。

二、唐代敦煌莫高窟建筑艺术

跨越魏、隋两代,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灿烂辉煌的唐代艺术。它以雄伟的气魄、卓绝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显示出这个时代不平凡的开端。莫高窟的艺术到了唐代,算是达到了顶峰,这是无数艺术家殚精竭虑辛勤创造的成果。

唐代洞窟遗存至今还有二百多窟,数量占全部现存洞窟数的近二分之一。随着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敦煌莫高窟唐代的洞窟开凿继续沿隋代向南北两端和下层发展,到了唐末,崖面的长度已经达到今天的规模。

唐代的洞窟形制,还是沿用覆斗式的窟形,这种窟形在莫高窟中是最多的一种。佛龛加深加大,成为一间颇为宽敞的房子。塑像都被安置在后室的佛龛中。窟顶覆斗形中有四方藻井。有些是平顶,也有作浅斗形。这都是一般的样式。

除了以上的这些建窟形式,还有一些特殊的洞窟,如大佛窟、涅乐窟,都是唐代根据造像规模和造像体态而开窟建造的。第96窟就是根据所容纳的巨大坐佛开凿的一个具有高耸的空间的洞窟,窟平面为方形,窟身为方锥形,窟顶为覆斗形。为了窟内的光线和供人们就近瞻仰大佛的面容和身体,在大佛的正面留有小门和几处明窗,还有可供攀登的通道。因窟内坐佛高34.3米,所以经过历代维修扩建成为现在的九层褛,也成为当今室内第一大佛。虽经后人多次拙劣的装修,但伟大的气魄仍旧存在。

第130窟的坐像高26米,是莫高窟第二大坐佛,它也用了第96窟的做法,外面凿通了三层崖壁,才算把它隐蔽起来。

第158窟的大卧佛,是莫高窟第一大卧佛。此窟平面为横长方形,窟顶为横长方盏形顶,整个洞窟像一具巨大的棺材。

各窟间的交通,在初期大概仍是由前室凿出通路,唐末由于前室崩坏,才加木构窟檐和廊道。窟檐和廊道大都为单层建筑,结构简单,因上面盛饰彩画,便显得十分华丽复杂。石窟和木构建筑结合,是我国先代劳动人民一项重要的创造,它丰富了中国建筑艺术。现保存完好的唐末窟檐,至今尚存一处,在第1%窟外。檐顶虽已坍坏,但梁枋棋柱尚存,彩画如新,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

敦煌莫高窟的建筑画艺术在初唐时,处在发展、创新、变革的阶段。到了盛唐建筑画达到了顶峰时期,已经不是单调、简单的建筑画了,出现了大型经变群体画,在经变画中,出现了群体建筑。把殿堂楼阁用透视的手法画出,表现出了建筑的体积和纵横空间,具有了真实感。壁画中的佛陀、菩萨、天人等都被安置在建筑物的前面和建筑物中间,画面中还表现了极乐世界的盛况,天上有飞天撒花,池内碧水中有鸳鸯、妙音等在水中游戏。有舞伎、乐伎,有天宫楼阁,有高耸的钟楼、鼓楼、佛塔。把人们融于景物之中,是一幅集人物、景物的精美艺术画。

第329窟,是初唐时期的代表作品。南壁与北壁都是通壁画。其主要内容宣传西方教主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美妙、快乐。《西方净土变》、《弥勒经变》的壁画中还有部分欠缺,但是,仍然是唐代壁画的杰作。因为初唐时期是变革、创新的时期。到了盛唐,莫高窟的建筑画走向鼎盛时期和成熟时期。从盛唐第217、148窟中可以看出,建筑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217窟北壁通壁画巨幅《观无量寿经变》是大乘佛教净土三经之一。在《西方净土变》的两侧新增加了条幅画,又把经变画分为三大部分,自上而下分别是殿堂、楼阁、竖楼式木台、方亭,形成了有组织的建筑群。但是,建筑物过于密集,给人在视觉中产生不真实感。第172窟是盛唐中期的代表洞窟之一,它与217窟的建筑画相比,已有很大的区别,建筑物已不过于密集,平面布局已按照真实的佛寺来设计。第148窟是盛唐之末修建的,也是规模大、艺术水平高的一个洞窟,它有着40平方米面积的大型经变画。虽然此时李唐王朝与吐蕃王朝正在激烈争夺河西,但就在这战火之中,古代匠师们留下了这艺术高超的洞窟建筑和宏伟建筑画。

到了中唐以后,莫高窟的建筑画已经没有什么新的进步,开始趋于程式化。大型经变画也不复存在,画面缩小,画幅增多。这一时期的建筑完整地显示了庭院布局。第361窟就是中唐时期的洞窟,它的北壁中的《药师经变》东方净土世界的建筑就是完整的一个寺院,它的南壁《阿弥陀经变》西方净土世界的建筑也是一座完整寺院。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建筑画不仅仅反映了极乐世界的亭台、楼阁、寺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民间建筑的风貌。晚唐第85窟的《华法经变》的佛经故事中,就画有二进式四合院,现在北京地区还遗存这种院子。在壁画中还有大量反映古代人民在建筑中施工的场面,有用简单力学原理吊运材料的,有为建筑筹备木料的,有伐木的。在第296、32、372、98等窟中,都绘画有这种建筑施工的场面。

三、唐代敦煌莫高窟彩塑艺术

敦煌莫高窟彩塑经过从早期塑制到隋代几百年的实践积累,到唐初已经从最初的早期、中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代的彩塑大放光彩。同时,唐代遗存的彩塑的数量也比较多,共有六百多身,其中有半数保存了原型。

莫高窟唐代初期的塑像,克服了隋代比例不对称的毛病,更接近于现实,已特别注意刻划人物性格心理,自然佛和菩萨都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是古代匠师们在塑造佛和菩萨的形象时,仿照真实的人物性格捏塑,给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使观者精神与之相通,激起其虔敬与亲切之感。

第25窟是初唐的洞窟,有一尊断臂菩萨像,上身裸露,项饰链珠,胸饰璎珞,胸部丰满,腹部微鼓,体态纤巧,通身富有弹性,姿态雅典,庄重大方,给人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的青春健美形象。无论从她的体态、面部表情,还是服饰上看,都表现出一种安祥、自信,和她得体的服饰的真实感。虽然她的面部和双肩都已残损,可是人们还是给她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莫高窟的“维纳斯”。

这个时代的佛像,面相温和、慈祥、庄严镇定。大多盘膝端坐,手势作说法、思维或召唤的姿态。襞衣的襞褶流利如绘画的线描。但同时又准确地透露出内部丰润的肉体,合乎人体的结构。显示了古代艺术家的才能。

盛唐第328窟中的释迦牟尼像,已经完全中国人化了。身穿通肩彩袈裟,左手抚膝,右手平举,掌心向外,结跏趺坐,作说法姿态。肉髻高耸,螺发油黑,鹅蛋脸形,眉毛弯弯,细长的眼睛,方正的鼻子,果决的嘴角,挺直的躯体,威严而端庄。他的形象,不像一位身穿袈裟的佛,而更像一位雄才大略的中国帝王。所以说,他是一个完全中国化、十分完美的释迦牟尼造像。

唐代时期敦煌彩塑菩萨的造型有了很大的变化。菩萨的姿态也多种多样,有立式菩萨、坐式菩萨、跪式菩萨。这些菩萨像,都如袒胸露臂的美丽女性,妥贴地表现了肌肤的细腻润泽。她们的身段纤巧,气质娴雅,眉眼修长,从眼神!看出智慧、温柔。小小的嘴,唇角带着微笑,好像在聆听着人们的祈求。因这一时期的社会比较稳定,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敦煌莫高窟彩塑艺术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当时艺术匠师们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大胆以贵妇、宫娃为模特,塑造了富有社会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形象。

第194窟有一组九身彩塑,其中南侧的立式菩萨更为楚楚动人。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头梳垂双鬓髻,长眉连鬓,两目低垂,嘴角深陷,面颊丰腴。身穿圆领无袖上衣,衣裙上彩绘花朵。脚踩在圆形莲台上,具有雍容华贵的风度。使人在欣赏她的时候,已不把她作为一尊菩萨,而把她看作是一位唐代皇亲贵族的美丽少妇。

第328窟有盛唐的跪式菩萨。身穿锦裙,袒露上身,项坠璎珞,臂饰环钏,肩披天衣,胡跪莲台上。胡跪,是菩萨的一种跪式。整体造型朴素含蓄,没有造作之感。还有一尊,只是神情相异,显得得沉静塞吉。

第32窟两身游戏坐菩萨是盛唐精美佳作之一。游戏坐是地位较呙的菩萨一种坐式。一腿盘坐莲台,一腿自然下垂。赤裸上身,斜披天衣,云髻高耸,粉面朱唇,仪容典雅,神情洒脱,肌肤丰润,璎珞饰胸。精美的衣裙自然下垂。一手放在腿上,一手平举胸前,仿佛在给信徒们宣讲佛国的“极乐净土”。

南侧的菩萨与北侧的菩萨大致相同,一手抚在盘腿上,一手举过肩,手指屈为环形,表情略有不同.双目微敛,细眉横展,表情沉静,安详自如,好像在思想什么问题。

从菩萨的形体、姿态、相貌上看,既具有男性的体魄又体现了女性的温柔美丽。嘴角和嘴唇下的三绺蝌蚪形的小胡子真正体现了佛国的菩萨“非男非女”。

在罗汉的制作上,古代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家又表现了刻画人类性格的卓绝技巧。天真无邪的迦叶,世故深沉的阿难还有更吸引我们的是天王、力士,他们集中表现了男性的刚毅,和菩萨女性的优美恰恰相反。它体现了古代武士威严、勇猛、正直、坚毅的性格,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肌肉的凸起,关节的强调,青筋的暴露,给人一种迸发力量的显示。这充分表现了古代艺术匠师创造出来的不朽生命,他们虽不过是涂了色的泥土,但却使人满目生辉。

在隋代我们已介绍了少年阿难和老年迦叶,在唐代第45窟中则塑造了青年时期的阿难和中年时期的迦叶。青年阿难在造型和神态上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他双手相握,自然抄在腹前,胯部向左扭摆,躯体稍向右倾,面部表情自然,举止大方,身穿花边绣纹裙襦,上身披红色袈裟,颇有一副踌躇满志和漫不经心的神态。如果不是剃度,真是一位豪族的风流才子。

左边的迦叶则显现出是一位老成持重、具有权威气派的沉着老练又特别有自信心的高僧形象。他身穿花边绣纹裙襦,上披绿色田相袈裟,一手平举,一手上举向外,像是对人宣讲佛法。这身怫像着重突出了他的头部,脸形略长,突额大耳,颧骨高出,嘴唇敦厚。微带讥讽的嘴角,显示出自信和其雄辩的口才。在头额下还有两道浓盾,从紧锁的盾头显出成熟的思索。

古代的匠师们以娴熟的技巧,把这两位佛的忠实弟子塑造成了有情有欲、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像。

第45、46窟都是莫高窟盛唐的洞窟。在佛像南北两侧各塑造一身天王像,也是塑造最完好的天王像之一他们身穿涂金铠甲,两眼怒视,张口大吼,一手挥拳,一手叉腰,稳健的半弓长步踩踏在挣扎的地鬼身上。其身躯魁伟,气势威武,表现出了唐代武将的豪放气概。

第427、194窟中的金刚力士像,在造型艺术术也是独具风格的杰作。

地鬼是破坏佛国安宁的捣乱分子,天王镇压的对象。古代艺术匠师们凭着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生动地把地鬼塑造成鼓目锁眉、龇牙咧嘴、披头散发、眼球突出的怪物形象。在天王的脚下,摆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堪忍受的动作、姿态和表情,还在作最后的垂死挣扎。烘托了天王降伏一切妖魔鬼怪的雄伟气势。

现保存最完好的彩塑群像盛唐第45窟。原有塑像九身,现还保存原貌七身,在敦煌莫高窟千余身塑像中,它就算精品了。无论从人物性格、表情、姿态上来说,还是从形式、内容上来说,都是唐代风格的典型代表。他们既彼此间相互呼应又与洞窟壁画相互呼应,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匠师们精湛的艺术才华。

肖像塑造艺术又是莫高窟雕塑中的一种形式,它以真人为模特进行雕塑。唐代的肖像原作,巳保存不多。在莫高窟16窟中有高僧洪誓的彩塑是原作。

莫高窟唐代塑像在塑刻艺术上已达到高超的技艺,在几千身彩塑中,能工巧匠们凭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塑绘技巧,把屈指可数的几个主要人物塑造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形象逼真的彩塑。

在同一时期,还依岩崖营造巨型大佛。第96窟(俗称大佛殿)有高34.5的大佛,是居室内泥塑第一大佛(四川乐山大佛为石刻),由于大佛的“石胎”与崖相连,所以,它基础牢固,经过多次的维修,基本上保持了原样,现在大佛已有1300余岁。窟檐九层,层层都有鲜艳的飞檐,飞檐下是土红的大柱和栏杆。下七层依山靠岩而建,上两层是上翘的星状的顶盖,保护着弥勒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