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在古印度,有一个国家名叫叶波国。叶波国的太子叫须达拿,他喜欢施舍济贫。有一天,他来到城外,看到一群又聋又哑的瞎眼穷汉跪在路旁,太子就充满了同情和怜悯,他回到宫里,把自己的所见告诉国王,请求国王把宫中的珍宝施舍给穷人。国王答应了他的请求,立即命令大臣把珍宝用车拉到大街广行布施。消息传开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拥向城内,拿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人们都兴高采烈,满意而去。一下子须达拿太子声名大扬。
敌国的国王知道太子喜欢布施,他就召集大臣商议叶波国有一只白象名须檀延,力大善斗。每次与别国打仗时,便用此象打头取胜。谁愿意前往,把他们的国宝弄来”但是,没有一个人前往。国王就选派了八位婆罗门徒前往叶波国向须达拿太子乞索叶波国的国宝——檀延大白象。
此日,他们到了叶波国的城门下,装成贫困的样子,呼喊着太子的名字。守门的人听见呼叫声,赶快报告太子说外面来了几位外道的人,拄着拐杖,翘起一只脚,说他们从很远的地方来,要求见太子。”太子听了以后,立即出门施礼迎接。为首的道士说:“太子喜欢给贫困的人布施,我们不远万里来请求太子布施。我们都是残废人,请您施舍一头白象为我们足力。”太子就把他们领到象厩任他们选象。道士们看了象以后,连连摇头,又说,太子我们要求您把那头叫须檀延的大白象施舍给我们。”他经过一番思索以后,决定把白象施舍给他们。八道士骑上白象就匆匆而去。
叶波国的大臣听说太子把白象施舍给了敌国,都感到很害怕,都来见国王。他们想,如果失去白象,用什么武器来战胜敌国?国王听了他们的话以后,忙与大臣商议,如何处置太子。想了好多办法,都不妥。最后,有位大臣说依臣之见,可把太子逐出城内,让他到深山居住十二年,使他自己觉悟。”国王觉得这是一个两全的办法,就召来太子,让他赶快准备一下,立即出城。太子不敢违背父王的命令,他对国王说在我走之前,我要求再布施七天。”国王听了很惊讶地说你已经把我的国库都布施空了,把御敌白象也布施了。今天,我要处罚你,你还要布施。你就放弃这个念头,赶快走吧。”在太子的一再恳求下,国王答应了王子的要求,于是太子发出通告。四方的民众都来到宫门外,吃到了王子准备的饭食,拿到了想得到的珍宝。
施舍完以后,太子就对妻子说父王已把我们驱逐出城,罚我们去深山荒野悔改。”他的妻子曼坻感到很惊奇,就问太子你有什么过失,父王要如此处置你?”太子就对她讲了因布施太多,国库空虚,连御敌的白象都施舍给了敌国。所以,父王及大臣们逐他出国。妻子听了他的缘由以后,就对太子说我跟你去。”可是太子说山里有凶猛的虎,你在宫里过惯了舒适的生活,能忍受下来吗?”曼坻说常言道,王者以幡作为象征,火者以烟为象征,妇人以夫为象征。有了你,我才觉得幸福。你因行布施受处罚,可是,布施是我们一起行的。”可太子说:“我喜欢布施,任人随意而取,如有一天有人向我要儿女,我也不能不给。”曼坻说任凭你布施,我不阻拦。”于是夫妻二人携带儿女一起进山了。
二人出城以后,还把随身所带的物品都施舍给穷人。太子让妻子和两个孩子坐在马车上,自己执鞭赶车。途中,又有几个婆罗门向太子乞马,太子把马卸下施舍给他们。然后,太子在前面拉车,妻子在后面推车,拉着两个孩子继续前行。走不多远,又遇见一婆罗门来乞车,太子又把车子施舍给他。正要前行,又来了一婆罗门请太子施舍,太子为难地说:“我已没有什么可施舍的东西给你。”婆罗门说那就把你的衣服施舍给我吧。”太子就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了他,只留下一身单薄的旧衣。送走一个又来一个,直到把妻子、孩子的衣服都施舍了。于是夫妻二人又背着孩子继续前行。
经过无数次的艰难险阻,他们终于到了檀特山。这里山淸水秀,鸟语花香。他们在山上遇见一位道人,年已五百岁。他问太子:“你为什么要带妻子到这里来?”太子一时难以回答。曼坻问像我这样的人,什么时候能得道?”道人说这我确实不知。”太子又对道人讲了他的名字。道人听说了须达拿太子,感到很惊喜,帮助太子选择了居住地方。太子也仿效道人束结头发,以泉水瓜果为食,在这山里安居下来。
自从太子一家来到这儿以后,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都有了生命,一切凶猛的野兽都有了人心。
鸠留国有一穷婆罗门,四十岁时娶了一个年轻美丽的妻子。这个婆罗门长的特别丑。他的妻子因为别人耻笑了她,就回家威胁她的丈夫,让她丈夫去找须达拿太子,乞讨他的孩子。如找不来,就以死要挟。
这一天,他终于来到了檀特山,遇见一猎人,猎人一见是个婆罗门,他又在打听太子,就怒火顿生,把婆罗门捆绑起来,一顿鞭打。结果,这个婆罗门用假话欺骗了猎人,猎人一听是国王思念太了,让他寻找,就给他指了路,道了歉。
婆罗门寻路到了太子的住所,太子就热情接待,吃饱喝足以后,就对太子说久闻太子好喜布施我十分贫穷,想得到施舍。”
可太子说广我现在什么都没有,能施舍给你什么?”婆罗门说你既然什么都没有,就把你两个孩子施舍给我吧。”太子犹豫不定,婆罗就再三索要。太子就把两个孩子找来,对他们说婆罗门远道来索要你们,你们就随他去吧。”两个孩子听了父王的话以后,非常害怕,他们号啕大哭,苦苦哀求,对父亲说,你怎么这样狠心如果我母亲回来见不着我们,一定十分伤心。”太子对两个孩子说广我已答应,你们就跟他去吧。”婆罗门见状催促说太子,虽然你发了慈悲把孩子施舍给我,可是,他们的母亲回来就会改变了主意。我还是赶快走吧。”太子说我们布施从来没有反悔过。”就把孩子亲手牵给了婆罗门。可二子还是跪在父亲面前哀求,但太子不为之动心。二子一看不能挽回,就放声大哭。婆罗门又吩咐太子用绳子把孩子捆绑起来。二子不愿离去,婆罗门就用鞭子抽打,血流满地,太子也泪下如雨,不忍看下去,就送二子下山。送走以后,太子就号啕大哭。因孩子想等母亲回来,就把绳子绕在树上,可婆罗门用鞭子抽打。二子忍痛不过,只好随婆罗门前行。两个孩子想到自己遭到这样的厄运,禁不住求告山神树神,让他们的母亲来见见他们。山神树神被感动了,使曼坻在山中左足发痒,右眼湿润,两乳流汁。她想是不是孩子出事了,于是,急忙回家去了。在路上又碰到天王化作的狮子,怕曼坻阻挠了太子的善心所以,当道阻拦。曼坻请狮子让让路,让她赶快回家看看孩子。狮子估计婆罗门走远了,才起身让路。曼坻回来以后,四处寻找,不见儿子感到发生了不幸,禁不住号啕大哭,让太子告诉她,孩子怎么不见了。太子一看无法隐瞒,就对妻子讲了他把孩子施舍的经过。曼坻听了以后,好似山崩地裂,顿觉肝肠寸断,哭倒在地。太子劝慰她,讲了他们认识经过,曾经发的誓,要广行布施,有求必应,除了父母不能施舍,其余一切都要随意施舍。听了这些以后,曼坻止住了哭声,不再追寻二子的下落。
天王想进一步试一试他如此布施的诚心,就有意变成一个奇丑的婆罗门,来到太子面前,要求把王妃施给他。太子说可以,就把妃子施给你吧!”曼坻说你把我施与人,谁来供养你呢?”太子说如不施你,如何修得正果?”天王见太子毫无悔意,就领着曼坻往前走了七步,又转回来,把曼坻交给了太子,并对太子说再不要将妃子施与别人。”而太子却拒绝了,他又对天王讲了曼坻的善良和勤劳。这时,天王复现了真身,就对他夫妇说出了真情。问他们有什么愿望,曼坻说:一愿把他们的孩子卖回自己的国家;二愿孩子不遭饥渴之苦,三愿她和太子早日回国。太子也发愿说广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能得到解脱,永无生老病死之苦,上升极乐净土。”天王说请你们放心,你们的愿望一定能实现。”说完就不见了。
婆罗门带着两个孩子,打的遍体伤痕,血染衣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也不敢把孩子留在家里,让其夫带到街市卖掉。天王得知以后把婆罗门引诱到叶波国。叶波国的臣民认出是皇孙。报告国王,买下了孙子孙女。孩子们给国王讲述了他们在山上的情况,国王立即遣使臣迎太子回国。经过十几年的相处,山林中的百鸟禽兽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出檀特山,才洒泪而别。太子的行为也深深感动了敌国,也派遣使臣送还白象。但是,王子没有收下他们的礼物、反而给他们解释了为什么不能收下白象的缘由,使敌国冤家变成了友好之邦。
3、经变画
经变在这个时侯逐渐得到发展,题材渐渐多了起来,构图也力求生动与变化。
《法华经变》最早出现在隋代,也是大乘怫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在莫高窟第419、420、303、313窟。但是第420窟中的《法华经变》
是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法华经变》有六品:《序品》、《方便品》、《譬喻品》、《见宝塔品》、《观音普门品》等第420窟中就有四品:北披是《序品》,南披是《譬喻品》,西披是《方便品》,东坡是《普门品》。整个画面十分密集,以小组画为主,画与画之间用楼阁房屋、青山绿水相隔。
《维摩诘经》也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它共分十四品。《维摩诘经》最早也出现在隋代,在420窟中绘制。它主要内容是:在毗耶城有一位大居士,名叫维摩诘,他精通大乘佛教的哲理,善于辩论。因装病在家,释迦牟尼知道以后,就先后派了十大弟子、弥勒等四大菩萨前去问疾。但谁都害伯维摩诘的弘理辩论,都不敢前往。最后,文殊菩萨承佛旨,前往问疾。画面上维摩诘盘坐在殿前中央,双眉紧锁,面庞消瘦,手执麈尾,扬头向前,慷慨激昂,似乎正和前来问疾的文殊菩萨展开激烈的辩论。
《药师经变》也是莫高窟壁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早出自隋代。它的主要内容反映东方药师佛国中各类佛神之间地位关系,没有描绘极乐净土美妙景象。
在隋第394、417、433、436窟中,都绘有《药师经变》。第433窟的药师佛盘坐在莲台上,作说法相,身后有背光,有华盖,两侧有站立在莲花上的两身菩萨,即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与药师佛合称为“东方三圣”,供养药师佛,祈福消灾,免遭诸难,超度亡灵。
4、供养人画像
隋代供养人画像,继承北周传统,保持着装饰效果和程式化手法,大多画于石窟下部。
隋第390窟隋画供养人八十三身及从者八十余人,男供养人幞头靴袍,或襦裙大裘,捧花盆;女供养人头饰盘髻,身材修长,穿窄袖小衫,系长裙,披帛很自如地从两肩或两肘弯垂下,其手捧花枝,动作优雅,色调柔和。在供养.人行列中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活泼的场面,有车辆、牛马和奴婢随从,还有供养女乐一组,分别演奏着琵琶、箜篌、方响、横笛、排箫等诸般乐器,缓缓行进。
5、困案画
隋代壁画中最丰富多彩的还是图案画。图案不仅大量用于菩萨塑像及画像的衣饰中,也用于它身后的背光、龛楣及窟顶等处。藻井尤为富丽,其结构大都为中央是莲花,四框是各种二方连续图索。
第407窟的顶部藻井比较宽大,有八瓣大莲花仰开。三只追逐的兔子在莲花中.心,藻井中央是象征蓝色的天空。在蓝底色的莲花四周,有八身飞天,姿态各异。£只追逐奔跑的兔子在莲花中心尤为奇特,造型优美。三只耳朵组成了等边的三角形,三只兔子不停地在一个圆中奔跑,使三只兔子的三只耳朵,巧妙地代替了应用的六只耳朵,不论从哪一边看,一只兔子都有二只耳朵。由于我们古代的画师有高度的想象力,所以给我们留下了今天这优美的图画。莲花中心的兔子和莲心外围的飞天,它们飘旋的方向与天花是一致的,所以形成运动的合力,静止中的莲花仿佛也在运动。
隋代的洞窟给人总的印象是装饰趣味很浓厚,这是和图案应用的普遍和它的多样化分不开的。
隋代的艺术家,正在进一步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走向创造自己民族艺术形式的道路。外来风格经过长期的吸收融化,主要是社会审美观念的要求支持着艺术家的革新尝试,才出现了隋代这种虽未完全成熟,但已充分体现了自己民族特色的艺术。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也才有宽广和光辉的前途。北魏的艺术充满原始气息,而唐代的艺术绚丽多彩,隋代艺术在两者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书法艺术
敦煌保存的《大唐都督杨公纪德颂》、《唐大历碑》、《唐乾宁碑》、《唐洪誓受牒碑》等碑刻书法,加上敦煌莫高窟大量唐人墨书题记和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数万卷写经,构成了一部较完整的敦煌书法艺术文库。
.从这些唐人隶、楷、行、草书体墨迹中,可以窥见唐代敦煌地区书法艺术承传演变的历史,也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的概况。唐时敦煌碑刻书法艺术均为楷书,字体工整严谨,细腻隽秀,足见唐人欧派风格对敦煌文化艺术事业影响颇深。写经多属生活实践中的实用性书体,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较少,而且出自各地人士之手,不完全是敦煌人所写。其中有一部分出自中原地区书法高手和宫廷御书之手,如宫廷经生王思谦、弘文馆楷书成公道等。他们所写的卷子,在书法艺术水平上都是第一流的上乘之作。
当时敦煌地区受多年来文化东西交融交流的影响,也不乏造诣较高深的书法艺术大家.有纪年题记的卷子书法艺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文人张大忠、张球、阴庭诫、翟奉达,写经生邬忠、索奇、苏文颇等,他们的书法作品虽以经卷、题记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其技艺精湛的墨迹,都可成为书法艺术研究和发展史上的范本。
二、民间文学和诗词
唐代敦煌地区文学,一般是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出现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大量唐代敦煌民间文学作品,种类之繁杂.内容之丰富,真可谓是一部民间文学大全。
根据敦煌遗书和敦煌文学研究学者提供的材料唐代敦煌文学和敦煌民间文学大体可以分为变文、话本、诗词、歌谣和讲经文等几大类。这些作品都是在当时敦煌地区佛教兴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条件下不断成长起来的。尽管这些作品大多不是来自真正劳动者的创作,更多的是来自中原地区文人和城镇市民阶层的文艺,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实际及思想感情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通。因而他们的作品,大多能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反映出劳动群众的痛苦与欢乐、精神和理想、生产与生活,从而真实生动地展现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性,自然为广大的民众所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