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1
11323900000002

第2章 原始社会(1)

人类的起源

各民族的古老文化中都有解释自身起源的故事,并且无一例外地将人类的起源归功于神的创造。在欧洲和中东,人们对《圣经》里关于上帝“创世”,并创造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的神话深信不疑。17世纪时厄谢尔大主教甚至耗费大量精力求证了上帝创世的精确时间——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中午。这一论点现在无疑成了笑柄。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的观点,为人类的起源问题做出了一个科学的解释。

人类的家园——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三。它是太阳系类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颗,也是目前现代科学确证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在世界各民族的古老神话中,地球经常被描绘为神或上帝的创造物。而实际上,地球自身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科学证明,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地壳年龄大约为46亿年。也就是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至少已经有46亿岁了。约35亿年前,地球上便已出现生命。人类的出现,则是几百万年前的事情。

“攀树的猿群”

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即古代类人猿。古代类人猿成群地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恩格斯把它们叫做“攀树的猿群”。生存年代最早的古猿可能是发现于埃及法雍的原上猿(3500万年前)和埃及猿(2800万~2600万年前),较晚的则有森林古猿(2300万~10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化石在欧、亚、非三大洲都有发现。一般认为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正在形成中的人”

森林古猿后来分化出巨猿、西瓦古猿和腊玛古猿。其中腊玛古猿的体质形态和人类比较接近,可能是最早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

在地质学上的第三纪中期,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一部分古猿为了寻找食物,经常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了两脚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第一步。根据目前的化石材料,“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早期代表是腊玛古猿,晚期代表是南方古猿。

人类的形成

人类是怎样形成的?对于这一问题,古人类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1876年,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理论,并且指出,劳动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劳动创造了人

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特征是劳动,人的一切特征都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以外的动物没有劳动,它们都只是消极地从自然界摄取现成的生活资料来维持生命。

人类不满足于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东西,他们通过劳动,把自然物制成工具,把外部自然力变成人类征服自然的新手段,并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物,使自然物变形或变质,服务于人类。

洞穴里的人类

1856年,考古人员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古人类化石,经考古学研究,这些古人类生活于距今约25万至4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至晚期。这就是早期智人的代表——著名的“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的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脑容量达1300至1750毫升,但仍保留了一些较原始的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颔部前突,颏部不明显等。一股认为,早期智人是由直立人进化来的。这个时期的人类与现代人更接近,他们不仅会保存天然火种,还学会了人工取火。

现代人类之祖

晚期智人被公认为现代人类的祖先,因此也称“现代智人”。从解剖结构上看,现代智人应包括现代人类。但从古人类学的角度说,晚期智人是指距今四五万年前至一万年前的化石人类。晚期智人的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颔部退缩,下颏明显,其体质特征与现代人类已没有多大差别。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向且在大洋洲也有发现。晚期智人除了具有某些原始特性之外,基本上和现代人相似。

狩猎和采集时代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主要生活在自然资源丰富的草原和森林的边缘地带。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单纯地依靠自然界的赐予,采集植物的根、茎、叶、果实,并猎取动物作为食物。他们之间有着简单的分工,男性狩猎,女性的任务则是采集。

旧石器的兴起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在地质上属更新世,距今约250万至1万年左右,一般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大致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的阶段,主要使用砾石打制的砍砸器,也有一些形状不规整的石片,制作方法十分简单;中期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使用的石器形状较以前规整,并开始使用骨器;晚期相当于晚期智人阶段,制作的石器更加精致,开始使用压削的方法来制造石器,许多石器呈柳叶形或桂叶形,出现了刮削器和雕刻器。

采集和狩猎

采集和狩猎是人类最早的一种经济生活方式,盛行于旧石器时代。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能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早期人类处在饥饿困苦的境地,不能够大量繁殖,许多人十几岁就夭折了。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方式在后来逐渐发展成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血缘家族

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社会组织是血缘家族。在家族中,婚姻按班辈划分,所有的兄弟姊妹都可互为夫妻,而不同班辈之间的婚姻关系则被排斥。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家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没有剥削现象。

氏族制度的形成

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自然形成的人类共同体,是继原始群之后的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氏族制度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氏族内部管理实行原始民主制,对婚姻有严格的规定。成员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定居和农业时代

距今约11万年前,人类由狩猎和采集时代过渡到了定居和农业时代,历史上称为“农业革命”。这个时期也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磨光石器为以后的农耕准备了劳动工具;陶器既可用来盛物,也可用来浇水,也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条件。一股认为农业文明的首发之地可能是在西亚。

新石器的革命

考古学家把陶器和农业出现作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人类开始定居,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并把一些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还改进渔猎手段,从事制陶、纺织、木作等手工生产。新石器时代前期,氏族集团日益扩大,并营建了规模很大的聚落。人们的宗教信仰日益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开始繁荣起来,农业聚落逐渐发展并走向分化,人口快速增长。同时,犁耕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和技术均有发展,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贫富分化加剧,宗教和政治结合在一起,掌握宗教权力和军事权力的首领开始发动掠夺战争。这个时期,有些氏族部落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

最早的农业

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劳动实践中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摸索到栽培的方法,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西南亚的人最早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中国人最早开始种植谷子和稻子,中美洲及秘鲁则是玉米、马铃薯和倭瓜的故乡。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能够过上比较安定的生活。

最早的畜牧业

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中发展起来的。早期人类在长期狩猎的劳动实践中,逐渐把一些动物驯化成家畜,并且让其在驯养条件下生殖繁衍,从而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原始畜牧业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类的肉食,而且提供了大量的乳类、油脂、皮毛、骨等产品。此外,畜牧业为农业创造了利用畜力的可能,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母系氏族公社

大约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进入了繁荣时期。其标志有:

(1)世系按母系血统划分,新出生的氏族成员不管其性别,都属于母亲所在的氏族,而不属于父亲所在的氏族;(2)在原始的生产分工中,男子从事渔猎活动,妇女从事采集活动,而采集活动比渔猎活动的收获稳定,能较可靠地供氏族成员糊口度日,故妇女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3)实行从母届住;(4)妇女是氏族的管理者。

各个母系氏族公社皆有自己的名称、墓地。在社会生活中,公社内成员信仰共同的神灵或图腾。

在婚姻关系上,严禁族内通婚,实行族外通婚。在氏族公社里,除了氏族公社成员个人日常使用的工具外,土地、房屋、牲畜等都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生活资料,没有贵贱贫富之分,过着平等的生活。

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分不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日渐增多,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业,而是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随着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妇女在经济上退届次要地位,她们的职能已转向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于是,母系氏族制瓦解,父系氏族制产生。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为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男子届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届,辈份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这时的婚姻形态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系氏族公社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裂成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裂成若干个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至此,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瓦解,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形成,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产生。随着贫富的不断分化,阶级也逐渐形成。

文明社会的诞生

文明的出现,一般以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为标志。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出现,因此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氏族公社在生产进步、社会分工发展的过程中走向瓦解,人类开始进入用文字记载历史、用国家机器统治和管理社会的文明时代。

金属工具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已经懂得使用金属。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金、铜等以纯粹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人类在冶炼铜的实践中逐渐学会了冶炼铜和锡的合金——青铜。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青铜成为制造各种工具、器皿和武器的重要材料。所以,真正的金属时代是从冶炼和使用青铜器开始的。在人类社会由蒙昧跨入文明的过程中,金属工具的出现起了决定性作用。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引发了社会分工,从而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龙山文化陶鬶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畜牧业开始由专门的游牧部落来从事。这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原始社会末期,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各种手工技艺越来越复杂,促使手工业也脱离了农业,这就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随着商品生产的不断扩大,原始货币开始出现。随之出现了专门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人阶层。恩格斯将商人的出现称为“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阶层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财产的私有化

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个人生产的劳动产品,除维持自身最低生活需要之外,开始有了一定的剩余,这是产生私有制的物质基础,也是占有他人劳动产品、进行经济剥削的前提。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和少数家长,为了占有更多的产品,开始利用担任公职的方便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对外进行交换的过程中,把一些集体的财产据为己有。

私有制的确立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同族共产制”逐渐遭到破坏,财产私有制逐渐产生。一开始是工具、牲畜、产品的私有,后来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也转为私有,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于原始公有制来讲,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不仅促进了生产发展,还促进了父权制的确立。氏族制度的瓦解,为文明的到来开拓了道路,但加速了阶级的形成,也为后来的剥削制度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军事民主制

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有了剩余,劫夺财富与掳掠人口使其成为自己的奴隶已成为部落间经常性的行为。

恩格斯说:“出于经常性的掠夺的需要,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氏族生活的正常职能。”该制度为经常性掠夺的军事战争服务,但还保留了氏族部落的原始民主性质,在氏族内部实行全体男性公民表决,称为“军事民主制”。军事民主制是从氏族部落的管理机构走向国家阶级压迫机构的过渡形式,在国家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奴隶主和奴隶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也产生了。

为了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同时减轻自己的劳动,人们要求吸收新的劳动力,因而不再杀掉战争中擒获的战俘,而是驱使他们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将其变为供自己役使的私有奴隶。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人的劳动力价值的提高,奴隶劳动在生产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主人对奴隶的剥削和奴役也日益加重,奴隶逐渐没有了人身自由和社会地位。奴隶主和奴隶构成了人类社会最早的阶级对立。

奴隶主握有对奴隶生杀予夺的权力,可以随意奴役、买卖和杀害奴隶。奴隶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

国家的诞生

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由于部落战争的频繁,氏族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剧。氏族贵族的剥削和奴役,使一些破产的氏族成员脱离氏族到别处谋生,同时,氏族也不断吸收其他部落的奴隶和依附民。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公社逐渐为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所取代。

随着奴隶与奴隶主之间、氏族内部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和斗争的升级以及部落战争的日趋激烈,作为阶级统治和扩大战争的工具——国家应运而生。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奴隶主统治奴隶的国家。氏族制度被奴隶制国家所取代,原始民主制被原始君主制所取代。

原始社会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