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1
11323900000015

第15章 原始社会(14)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570—632年)所创立的一神教。“伊斯兰”一词意为“服从”,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即“服从真主的人”。它的产生是公元六至七世纪初,阿拉伯氏族制度解体和阶级国家形成过程中,社会经济的矛盾和新兴贵族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出身于没落贵族的穆罕默德吸取和综合了犹太教、基督教和阿拉伯地区的有关宗教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神学学说,创立了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宣称“安拉”是创造万物的唯一宇宙之神,唯一的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徒的先知;生前信仰真主、忍耐服从,死后则可升入天堂。《古兰经》(“古兰”的意思是必读之言)一译《可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据称它是安拉通过天使吉卜勒降给先知穆罕默德的最后一部天启经典,其实大都是穆罕默德在二十三年全部传教活动中的言论,由后人归纳整理的。伊斯兰教还规定念功、拜功、课功、斋功、朝功等为教徒必须遵守的“功课”。这些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代表了阿拉伯新兴贵族阶级的利益,反映了他们统一国家建立本阶级专政的要求。

伊斯兰教主要分为什叶和逊尼两大教派,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特别是西亚、北非和东南亚各地,公元7世纪始传入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有“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之称。

摩门教

摩门教被基督教多数教派认为是基督教的变种或边缘的教派,正式名称为“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1830年,美国人史密斯所创。摩门教徒经多次迁徙,最后定居在犹他州。现总部设在犹他州的盐湖城。

摩门教主张多神论、调和普论与千禧年论,其特有的教义有:亚当堕落使人得以繁衍和享乐;信仰和勇气较逊者则生为黑人;人若信奉摩门教,来生可以进化为永生之神;基督的神性非其独有,他人也可达此神性。该教还认为基督教会都是叛教和腐化的教会,主张在美国建立“锡安圣城”,实行新的社会制度,包括多妻制(1890年在国家的干预下,摩门教被迫放弃这一主张。)和财产共有,强调秩序和道德完善。教制上,教徒8岁受礼,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步取得各级资格与职位,参加各神团活动,并须交纳收入的十分之一作教会经费,入会、捐赠、结婚等仪式十分严密。教职分散,权力分级行使,有一套复杂的领导机构,由全体大会以信任投票的方式授权。摩门教徒大多在美国。

神道教

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也是日本最早的宗教。6世纪以前,自然崇拜、生殖崇拜、萨满教等并存于世,后结合形成一个关于神灵、土地以及日本民族的完整历史的说法的宗教。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和道教的某些思想传入日本后,被其吸收,经结合后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宗教体系。大体可以分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民俗神道三大系统。信仰多神,特别崇拜作为太阳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称日本民族是“天孙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且是其在人间的代表,皇统就是神统。德川幕府时期,一部分神道又吸收了中国宋代朱熹理学的思想,强调尊皇忠君,神道教独立,又鼓吹以日本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为统治思想的世界秩序。

明治维新后,为巩固皇权,以神社神道作为国教。二战后,日本新的宗教法令规定其为民间宗教。

犹太教犹太教是世界各地犹太民族的宗教。信奉雅赫维为“唯一真神”。认为犹太人是雅赫维的首选子民,并认为教义、教规由雅赫维通过摩西在西奈传授而来,其经典《圣经》而后由基督教继承并被称为《旧约圣经》,它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另有2至6世纪编撰的口传律法集《塔木德》。该教规定,男孩出生后第8日需接受割礼,星期六为安息日,不得取食和接触该教规定的不洁之物,产妇和麻风病患者均被视为不洁,应予以回避。严禁崇拜偶像,禁止教徒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外族人皈依犹太教必须接受割礼。使用犹太教历,另有纪元。该教原以祭祀掌管的耶路撒冷圣殿为宗教中心。

公元70年,罗马军队彻底拆毁该城及圣殿,犹太人大量出走,宗教中心也逐渐分散到由拉比主持的各地会堂中,并出现根据前代拉比口传训言写成的著作,在中世纪广泛流传。现代世界各地犹太教也有多种派别,有正统犹太教、改革犹太教和保守犹太教等。由于历史和思想上的原因,天主教习惯上将犹太教称为“古教”。

教皇

教皇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papa“爸爸”。四世纪以前,基督教的所有主教都称作教皇,而土教称呼贵族、庄园主为弟兄,称奴隶为儿子。而从五世纪的罗马主教里奥一世(440—461)开始,形成教皇只能是罗马主教的专称。

那时,罗马主教借助圣彼得在罗马城创设教会的传说,强调罗马主教应是教会的领袖,应有无上的权力。他从《圣经》中找到了根据。《圣经》中说,基督把教义传给他的十二个门徒,其中之一圣彼得就是罗马教会的创始人。基督还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了他,因此,圣彼得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既然圣彼得是十二门徒的领袖,那么罗马主教就应是教会的领袖。

另一方面,客观形势也造成了罗马主教的首领地位。自从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以后,帝国西部的教会就以罗马主教为中心了。就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际,为了防御“蛮族”的入侵,保卫罗马城,罗马主教在混乱中挺身而出,代表皇帝发号施令,代施一切行政权力。

到了格利高里一世(590—604)任罗马主教的时代,他领导了抵御伦巴德人进攻的战争,并使伦巴德人皈依了天主教。格利高里还派遣了四十名修道僧组成布道团,渡海到不列颠岛向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裘特人传教。一时罗马主教成了抗御外敌和传播天主教的首领。

于是所有教区都承认罗马主教的绝对权力,承认他是唯一的教皇。这称号一直流传至今,罗马主教就是教皇,也称作罗马教皇。

菩萨

“菩萨”这一名称出自印度梵文Bodhisattva,音译是“菩堤萨埵”,略称“菩萨”。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还有译为开士、圣士、超士、无双、法臣、大圣、大士的。所以一般人常称菩萨为“大士”。“菩萨”

在佛教中是仅次于佛一等的。据说释迦牟尼未成佛时,就曾以菩萨为称号。

据佛经说,菩萨可穿出家僧衣,也可作为在家的装束。可是佛教传来中国后,穿僧衣的菩萨甚少。菩萨的形象与装束,唐代开始基本定型。大体是面作女相。圆脸盘(宋代以后变长),长而弯的翠眉,凤目微张,樱桃小口。

高髻或垂鬟髻,多出来的长发垂在肩上,戴宝冠。上身赤裸或斜披天衣(北宋后穿上带袖天衣,但仍常袒胸),有帔巾,肤色润泽、莹洁、白暂。戴项饰、璎珞、臂钏。腰束贴体羊肠锦裙或罗裙,两足半圆。

总之,繁丽的衣饰,是加上中国人想象的古代南亚次大陆贵族装饰,又夹杂唐代贵族妇女时装,是这两者奇异而又谐调的混合。健美的面庞和体态,则纯以唐代贵族妇女特别是家伎等女艺术家为模特儿。这就是中国化(汉化)了的菩萨。

十八罗汉

罗汉是佛教名词,是梵语Arhat(阿罗汉)的简称,指断绝了一切嗜欲,解脱了烦恼的僧人。佛教故事说,佛主释迦牟尼去世时,就对身边四个成就最高的弟子说:你们不必去“涅槃”(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了,就留在世间普度众生吧,这就是四大比丘、四大闻声,也就是通常说的四大罗汉。天地问如此辽阔,东西南北,一个罗汉掌握一方任务太重,应该充实力量,于是,东西南北各方由一个罗汉增加到四个罗汉,四四一十六,就出现了十六罗汉的说法。

由十六罗汉扩充十八罗汉,这是中国人的创造,增加的是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高僧庆友和我国的玄奘法师。在民间,十八罗汉的故事更是不断创造,成了神话中的角色。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与章嘉活佛认为庆友和玄奘不应身居十八罗汉之内,商定补上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十八罗汉就这样被钦定了。

五百罗汉

北京碧云寺、成都宝光寺、武汉归元寺、苏州西园寺等处,都有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在广大民众中被视做力量和吉祥的象征,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说起其由来,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五百罗汉图关于五百罗汉的由来,佛经中说法不一,但最具说服力的是唐代高僧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一则故事,这则故事说摩揭陀国有1000个佛僧,其中500个是凡夫僧,500个是罗汉僧。国王对他们一视同仁。在500个凡夫僧中,有一僧经常发表一些违背教规的言论,影响很坏,国王很生气,想把1000个佛僧全部淹死。这时500罗汉僧才各显本相,腾云驾雾而去,在邻国的一个山谷里隐居起来。

国王知道后,很惧怕,并亲自到五百罗汉僧隐居的地方向他们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请他们回去,但罗汉僧们不肯,于是国王便在国都内建起一座寺庙,照五百罗汉僧的模样塑造了五百尊像,不时供奉。从此,“五百罗汉像”就流传下来,也传到了我国。

三藏、行者与八戒

《西游记》中,唐僧为什么叫唐三藏?孙悟空为什么又称孙行者?猪八戒的“八戒”又是什么意思呢?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为梵文意译。指经、律、论。它包括素怛缆藏,意译为“经藏”,即根本教义;毗奈耶藏,意译为“律藏”,即述说戒规戒律;阿毗达摩藏,意译为“论藏”,即经义的解释、教义的阐发。在佛教史上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或简称三藏。

行者是佛教称谓。指在佛教寺院服杂役而没有剃发出家者。也指行脚乞食的僧人。

八戒,是佛教名词,全称“八关斋戒”。指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条戒条:(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7)不装饰、打扮及观听歌舞;(8)不食非时食(正午过后不吃饭)。前七为戒,后一为斋,故总称“八戒斋”,简称八戒。

南无阿弥陀佛

电视剧《济公》主题歌中唱“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什么意思呢?

“南无阿弥陀佛”是佛教对阿弥陀佛的敬语(“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膜,意为致敬),是佛教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

任何一种宗教,都要向教徒描绘世界的形态。佛教的世界是由“净土—世俗世界—地狱”,即“天堂—人间—地狱”三大部分组成的。信徒只有一步一步不断修行,才可到达“净土”,成为佛陀。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即天堂)的教主,能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因他与信徒关系密切,所以特别受到重视,在信徒口中念个不停,“南无阿弥陀佛”也成为广大佛教徒的口头禅了。

和尚

人们把职业佛教徒称为“和尚”,此名来源于佛门宗旨。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其所以痛苦,根源在于人们的七情六欲。为了摆脱和减少痛苦,必须进行修行,达到寡欲,能忍受人世间的一切痛苦。因而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反对斗争。而这“和”是佛教徒所崇尚和必遵的。“以“和”为“尚”,即是佛教把出家弟子称为“和尚”

的由来。

袈裟

袈裟就是和尚披在左肩的衣服,也是出家人的礼服,它还代表每个和尚的等级,例如,大红袈裟通常只有一寺的住持才能穿。至于袈裟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这里仅举一种为证:

相传,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国传播佛教时,在河南嵩山的少林寺诚心皈依,面壁九年悟出佛学更高境界,很多人渴望拜他为师,其中有一少年名叫慧可,很希望达摩收他为徒,但达摩起初对慧可不屑一顾,慧可拜师心切,他用实际行动来感化达摩,慧可跪在寺外数天,风吹日晒,忍饥挨饿,一天,天气突变,竟然下起大雪,慧可对达摩高呼:“圣僧,你如何才肯收我为徒?”达摩回道:

“难矣!除非天降红雨!”慧可明知这是不可能的事,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一刀将自己的左臂砍了下来,顿时血如泉涌,将身边的雪染红了,他大声喊道:

“看!天降红雨了,把我身边的雪都染红了,你收我为徒吧!”

说完便晕了过去。达摩终于被感动了,收他为徒,并缝制了一件衣物,披在慧可的左肩上,“袈裟”由来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

如来佛

“如来”一词是从梵语that agata译出,意为“一切事物的真实状况”。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如实而来”。

“如来”是“佛陀”的异名,是一个通用名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也可称释迦牟尼如来佛。

观音

据佛经记载:观音本是西方的一个小国的太子,名“不眴”,他成佛后,成为“西方三圣”之一。据说,众生在遇难时只要诵念他的佛名,他就会“即时观听其声音,前往拯救”,所以称“观世音”。这个名字是释迦牟尼给他取的。在唐朝的时候,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中有“世”字,为了避讳,才把“世”字去掉,称为“观音”。

现在寺庙里的观音塑像,多数是披着白大氅的女性,有塑着众多手臂的千手观音;但也有长着胡子的男性形象。这也是根据佛经来的,佛经说观音可随机应变,用各种化身来拯救众生,因此就有了种种不同的名称和形象。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千手观音”的有趣传说:千手观音是灶王爷的三女儿,灶王爷身患重病,请来名医诊断,说要二条女人的玉臂作药引,灶王爷去求大女儿和二女儿,都遭到了拒绝,只有三女儿答应了父亲的请求。灶王爷吃了药,果然病治好了,看着失去双臂的三女儿,灶王爷内心很难过,就把此事告诉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深受感动,说:“这样的好女儿岂能让她受委屈,她失去了两只手臂,我要还她千只手,就叫她千手观音吧!”

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是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后才有的词。“大千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

三千大千世界原是古印度传说中的一个广大范围的世界的名称。据《长阿含经》等书记载: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央是须弥山,有七山八海环绕着,海中有四大洲,海外有铁围山。把同一个日月照耀着的这块土地,同一个佛教化着的这个世界,称为一个“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又由于“大千世界”中有大、中、小三个“千世界”,所以又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传入我国后,大千世界这个词,便沿用至今。

主教

“主教”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监察者”。天主教和东正教的高级神职人员。位在神父之上。通常是一个地区性教会的管理人。主教制约形成于公元2世纪。在中世纪各天主教国家里,占有大片地产,享有政治、经济、司法等广泛的权力。从属于教皇,其从属程度依教皇与主教所在国王权之间的力量对比而定。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德国各新教诸侯国及瑞士等国废除了主教制。新教圣公会等仍保留主教制,但主教不再从属于救皇,而奉本国国王为教会首领。

修道院

也作“隐修院”。天主教和东正教修道士出家修道聚居之院,分男修道院和女修道院。公元4世纪最早出现于罗马帝国东部行省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