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11315200000073

第73章 智谋方略故事(12)

良久,桓玄涩声说道:“你怎么当面讥刺我是盲人呢?”于是酒宴不欢而散,第二天,参军就被免了职。

梦中受辱

“梦中受辱”

说明:寻找虚幻的敌人,报复梦中的羞辱,以至竟含恨自杀。比喻虚幻的好勇,毫无意义与价值。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遇合》。

齐庄公时候,有个名叫宾卑聚的人。

一天夜晚,他梦见有个壮士,头戴白缟制的帽子,外穿红色麻布盛服,内穿东布做的衣服,脚登崭新的白鞋,挂着黑色的剑囊,把他骂了一顿,唾了他一脸。

这个人,突然惊醒了,原来只是一场梦。结果气得一夜再也不能入睡,闷闷不乐地坐在那里。

第二天,他请来要好的朋友,把梦里的事讲给他听,并说:“我自幼勇敢好胜,到现在六十年来从未受过半点羞辱。现在有人竟敢在夜间羞辱我,我非要根据我梦见的相貌找到他,报仇雪恨。如果最终能找到了,还算罢了;找不到,一死了之。”

于是,他每天约朋友一起站在十字路口寻找梦中的那个人。

结果,三天过去了,还没有找到,他便回去自杀了。

目不见睫

“目不见睫”意思是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自知之明。

此典出自《韩非子·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又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

战国时,越王无疆执掌政权,他想与当时的其他国家争霸,就对外使用武力,准备北面向齐国用兵,西面对楚国侵略。齐威王知道越国要向齐国进攻,就打发人去对越王说:“越国不去攻打楚国,大既不能称王,小也不能称霸。我想越国之所以不去攻打楚国,是因为得不到晋国的支持。”

越王说:“我对晋国的希望是保持中立,不想和他们两军相对,难道晋国还会来攻夺我的城池吗?”然后他又分析了当时各国的情况后,对晋国的不趁时机去掠取楚国的土地,认为十分失算。

齐国使者听了越王的见解,说:“我觉得越国没有亡国是件幸运的事情,大王你看得多么虚浅!我一点不重视那种运用智慧像使用眼睛的做法,眼睛虽然能看清楚细微的毛,却看不见自己眼睑上的睫毛。

现在,你只看见晋国的失计,却看不见越国本身的错误,只盼望晋国去瓜分楚国,又不能和他联合,怎么能够全凭希望呢?

大王不如现在出兵去攻打楚国,先夺长沙一带的产米区(楚国在今湖南、湖北地方)和竟泽陵的产木材的地区,那么就可以建立霸王的基础了。”越王被齐国的说客打动了,就放弃了齐国而去攻打楚国了。

目不识丁

“目不识丁”也作“不识一丁”。它的意思是,“丁”字是最好认的字,如果连“丁”也不识,则便一个字也不识。比喻人不识一字。

此典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张弘靖,字元理,在唐宪宗(李纯)时期任吏部尚书、检校右仆射、宣武军节度使,后又取代刘总出任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

张弘靖的手下侍从有韦雍、张宗厚等人,都是些轻狂放肆、嗜酒如命之徒,常在夜里喝得酩酊大醉,回家的路上,点燃满街的灯笼火把,前后吆吆喝喝,当地人很厌恶他们。韦雍等人又经常侮辱责骂吏卒,人们都把他们称作“反贼”,对军士说:“现在天下太平无事,你们能拉开两石重的硬弓,还不如认识一个‘丁’字!”军中向来讲义气,听了这番侮辱的话,军士们都怨恨韦雍等人。前任幽州节度使刘总回到朝廷后,派人送来一百万贯钱犒赏军士,张弘靖即从中扣留二十万贯钱充作军府杂用。当地士兵非常气愤,于是互相串通,进行叛变,把张弘靖囚禁在蓟门馆,并抓住了韦雍、张宗厚等数人,结果把他们都杀死了。

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比喻装扮得人模人样,但虚有其表,只是装样子而已。

此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者,果然!”

项羽在鸿门把刘邦放走以后,心中非常懊悔,又想起刘邦或许要占领咸阳,心中更加恼怒。一怒之下,他便带领军队攻打咸阳。占据咸阳后,他杀掉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宫殿,抢了宫中的珍宝财物,带着军队准备东归。当时有个名叫韩生的人对项羽说:“关中这个地方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山河西塞,四面都有险要的地方可守,而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确实是一个建都的好地方啊!”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意思是:升了官,发了财不回故乡显耀一番,就像穿着非常漂亮的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有谁知道呢?)”韩生说:“我听说楚人‘沐猴而冠’,现在看来,果然是这样。”项羽听了恼羞成怒,就把韩生投入沸水锅内煮死了。

牛膝鸡爪

“牛膝鸡爪”意即望文生义。

此典出自《广笑府》。

有个第一次药铺的人,一天外出,让他的儿子看守铺面。

没过多久,有位顾客前来购买牛膝、鸡爪、黄连。儿子愚昧,不认识药,找遍了药柜也没有找到,便割下家里耕牛的一条腿,剁了两只鸡爪子,卖给了顾客。

弄巧成拙

“弄巧成拙”比喻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反而做了蠢事,亦称“弄巧反拙”。

此典出自《宣和画谱》:“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孙知微是北宋时期一个有名的画家。

有一次,成都寿宁寺请他为寺院画一幅《九曜图》。他画好草图以后,由于有事要到一个朋友家去,于是就把他的弟子们找来,对他们说:“这幅画的轮廓我已经画好了,我要出去办点事,剩下着色的工作,你们几个人接着做吧,一定要认真做好。”

这些弟子得到老师的信任,满心欢喜。老师走了以后,他们就准备上色,可是,他们忽然发现图中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拿着的水晶瓶是空的,他们觉得十分奇怪。

一个名叫童仁益的学生对大家说:“老师平时画瓶,总要在瓶上画一束鲜艳的插花,这一次可能因为要去办事,一着急忘了画上。我们给画上吧。”大家都赞同他的意见,于是他就在水晶瓶上认真地添上一枝粉红色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归来。当他看到水星菩萨的侍从捧的瓶子中居然冒出一朵莲花时,气得火冒三丈。他责问学生们:“莲花是你们添上去的吗?为什么要随便添上莲花?”学生们回答:“是我们添的,添上莲花不是更好看了吗?”孙知气愤地说道:

“这简直是胡闹。你们的本意虽然是好的,但却干了一件自以为聪明的蠢事。《道经》中说,这水星菩萨的水晶瓶不是插花用的,而是用来镇伏水的宝贝。瓶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花草,如果添上花,它就不是神物而仅仅是只普通的花瓶了。这幅画全让你们给毁了。”

蚍蜉撼树

“蚍蜉撼树”比喻力量最小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就像蚂蚁想去撼动大树一样,自不量力。

此典出自唐代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能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张籍是韩愈的学生,他们师生之间感情很深。当时有些狂妄自大的人妄自评论李白、杜甫的诗文,韩愈对此非常不高兴。那时张籍也有着急出名的念头,韩愈乃作《调张籍》这首五言诗。一则勉励张籍,一则抨击当时的狂人。这首诗的前六句是: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能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诗歌存于天地之间,放射万丈光辉。不知道一伙无知之徒,为什么要故意诽谤他们。这就像蚂蚁想撼动大树一样,未免太可笑,太不自量力了。

剖腹藏珠

“剖腹藏珠”比喻惜物伤身,轻重倒置。

此典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

“西城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给大臣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西域有一个商人,偶然得到一颗珍贵的珍珠。这颗珍珠非常罕见,价值连城,商人也十分珍爱。他害怕珍珠被人偷去,放在哪里都不放心。后来,他想出一个“高明”的办法,把自己的肚子剖开,把珍珠藏在肚子里面,结果他一命呜呼。

唐太宗讲完这个故事后说道:“这个故事我是听别人讲的,你们说真会有这种人吗?”大臣们说:“也可能有。”

齐王赐药

这个故事用以说明:方法不对就会好心办坏事,正如药不对症一样。

此典出自《艾子杂说》。

艾子侍奉齐宣王。一天,朝见宣王的时候,脸上露出了忧郁的神色。齐宣王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委。艾子回答道:

“我不幸,我的孩子正在害病。我想把情况报告您并请个假,但又想到您身旁没有商量国事的人,所以来朝见您;但我心里却又惦念着孩子。”宣王说道:“你为什么不早点儿说呢?我有一个很好的药方,你的孩子吃下后,病很快就会好的。”说完他就把药方赐给艾子。艾子拜受了宣王的药物,并带回家给他的孩子吃了。辰时吃下去,巳时就死了。第二天,艾子去见宣王时,流露出一副悲痛的神情。宣王问明了缘故,非常忧伤地说道:“你死去了儿子,确实值得哀悼,现在我赐给你一些黄金,帮助你埋葬儿子。”艾子说道:

“我那没有成年就死去了的孩子,不能承受您的赏赐;不过,我打算另外向您提出一个请求。”宣王急切地问道:“什么请求?”艾子说:“我只要求您赐给我前天让我孩子吃了并有了效果的药方。”

骑马乘舟

“骑马乘舟”这个典故用以讽刺那些形而上学的人。

此典出自《笑府》。

有个喜欢骑马的人,被人欺骗,用五十两金子买了一匹马。这匹马低劣不堪,无法驱驰。

这人便租了一条船把马载上,自己跨在马背上。走了一里多路,仍然嫌慢,他就对船夫说:“我请你喝酒,你快点摇船,我要放马驰骋,好好过过瘾。”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担忧。

此典出自《列子·天瑞》。

杞国有一个人,什么都不忧虑,只担忧着天空忽然会有一天跌坠下来,那时他便无所寄托了。他不知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焦虑得睡也不能睡,吃也不想吃。后来有人告诉他,天空只是由那些大气积聚而成的,怎么会坠下来呢?这人便问道:“即使天空不会坠下来,可是太阳、月和星辰难道不会坠落下来吗?”那人告诉他说:“日、月和星辰也是由气体积聚而成的一种发光体,即使坠下来,也不会伤到我们的。”这人听了之后,忧郁的心情才好起来。

起死回生

“起死回生”表示使死人或死东西复活,多用来形容医术高明;也用来形容挽救了看来已没有希望的事情。

此典出自《史记·扁鹊列传》:“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战国时代,有位名医叫扁鹊。有一次,他路过虢国,正好碰上虢国太子突然患病死了。他了解了死者的情况后,就自告奋勇地去进行抢救。扁鹊仔细观察了太子之后说:“太子并没有真死,还有救活的希望,这是一种昏迷症,名叫尸蹶”。于是扁鹊用针灸疗法使太子苏醒过来,然后又给他服汤药。服药不久,太子的病就痊愈。这个消息传出去后,人们都称赞扁鹊“能为生死人”。但扁鹊却谦逊地说:“我没有什么本领,那是因为太子没有真死,所以我才能把他救活。”

前途亦雨

这个故事用以说明:遇到困难,不积极想法克服,而采取消极拖延态度,就像这个在雨中徐行的人一样。

此典出自《笑笑录》。

有一个人在雨中慢条斯理地走路。别人说他走得太慢了。他却回答说:“前面的路上也在下雨嘛。”

黔之驴

“黔驴之技”形容貌似强大,实际上则只有一点拙劣的本领;又用“黔驴技穷”形容仅有的一点本领也使完了,再也无计可施。

此典出自唐代柳宗元《三戒》。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三篇著名的寓言,合称《三戒》。其中有一篇为《黔之驴》,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贵州不产驴子,有个好管闲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去。运到以后,又发现驴子没有什么用处,就将它放在山下,不管它了。

一天,来了一只老虎。贵州的老虎从未见过驴子,见它是个庞然大物,以为是什么神怪。老虎悄悄地藏在树林中观察了半天,才试探着走出来,害怕惊动了驴子。

一次,老虎又在观察驴子,驴子突然仰头大叫起来。老虎以为驴子要吃它,吓得要命,急忙逃得远远的。

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老虑终于发现驴子并没有什么大的能耐,便不再那么害怕。而且它也渐渐听惯了驴子的叫声,也敢走到它的身旁了,但仍然不敢侵犯它。时间长了,老虎更加挨近驴子,还故意去碰撞它。驴子发了脾气,举起蹄子就去踢老虎。

这一下子暴露了它的软弱无能,老虎看了非常高兴,心想:“看你又高又大,原来却只有这么一点点能耐!”于是,老虎毫无顾忌地冲向驴子,一口便咬断了它的喉咙,慢慢地吃光了它的肉,才心满意足地离去。

群蚁观鳌

“群蚁观鳌”这个典故告诫人们,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首先要从不自满开始,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是不会有收获的。

此典出自《苻子》。

浩瀚的东海里有一只大鳌,它头顶着蓬莱仙山,在大海中浮游。有时跃起飞腾,冲上云霄;有时直入海底。

陆地上有一只红蚂蚁听说了大鳌的壮举,不胜惊喜,就邀约了一群蚂蚁来到海岸,想开开眼界。它们等了一个多月,大鳌都没有出现。它们准备回去的时候,突然海风鼓荡,掀起了万丈波涛,整个大海沸腾起来,雷鸣般地震撼着大地。这群蚂蚁喊道:“啊,这回大鳌就要出来了。”

几天以后,风止浪息,海岸也平静下来,只见水面上隐隐约约,升起一座齐天的高山,时而还向西游动。这群蚂蚁伸头探脑看了一阵,纷纷议论道:“嘿嘿,它头顶高山与我们头顶米粒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还是逍遥自在地在地上爬行,回到洞中歇息去吧。

这是各得其所,又何必白费体力奔波数百里来看它呢?”

人妖颠倒

“人妖颠倒”这个典故说明:人间一切的妖魔鬼怪往往喜欢改头换面,欺骗蒙蔽一些人。

此典出自《搜神记》。

晋朝时候,吴兴有两个儿子。

这天,儿子们正在田里干活,忽然父亲赶来,对他们又打又骂。

一个小孩看到了这种情形,就跑回去告诉了他们的母亲。母亲去问父亲,父亲大吃一惊,料想是鬼魅作怪,就悄悄告诉儿子们,如果鬼魅再来捣乱,就杀掉它。鬼魅从此却销声匿迹没有再去。父亲在家坐立不安,非常担心,恐怕儿子们被鬼魅迷住,便亲自到田里去探望。两个儿子以为又是鬼魅,不由分说,一齐动手将父亲杀死埋掉了。

鬼魅这时又变成他们的父亲的模样,跑到他们家里,对家里人说:“这下好了,两个儿子将妖怪杀了。”

黄昏,儿子们耕作归来,家里人还共同庆贺了一番。

后来,又过了很多年,这事都没有被发觉。

肉食者鄙

这则寓言用以说明人的智慧是依靠主观努力,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通过理论学习的修养而培养出来的。决不取决于吃肉的多少。

此典出自《艾子杂说》。

艾子的邻居们都是齐国粗俗的人。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和齐国的公卿大夫都是人,也都禀受了天、地、人三才的灵智,为什么他们就有智慧,我就没有智慧呢?”

另一个人说:“他们天天吃肉,所以有智慧;而我们只能吃些糙糠,所以缺少智慧呀。”

那个问话的人说:“我恰好有几千元粜米的钱,就让我们天天吃些肉试试看。”

过了几天,又听见那两个人对话说:

“我自从吃肉以后,心志清楚、聪明通达,碰见什么事情都有智慧,不仅有智慧,而且还能弄懂其道理。”

一人说:“我观察到人的脚面,向前出十分便利,如果向后出,岂不要被后面的人踩到了吗?”

其中另一人说:“我也发现人的鼻孔向下长着非常便利,如果向上长,岂不要被天上落下的雨水灌进去吗?”

于是,两个人便互相称颂起他们的才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