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11315200000070

第70章 智谋方略故事(9)

此典出自北宋苏轼的诗《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宋朝时,苏轼自认为自己很有才干,但“怀才不遇”;他自认为自己生性聪明,但不得志。后来,搞政治投机又没有成功,在这种颓丧的情绪下,他作了上面说的那首发泄牢骚的诗,意思是:人们养育孩子都盼望他聪明,我却被“聪明”耽误了一生,只希望我的儿子愚笨又迟钝,这样也许就能够一帆风顺地当上大官。

错死了人

“错死了人”这个典故用以讽刺那些喜欢把书本上的东西当做万古不变的教条,只会生搬硬套的人。

此典出自《广谈助·谐谑篇》。

东家岳母死了,全家人准备前去祭奠,于是请了一位私塾先生撰写一篇祭文。

私塾先生就按照古本误抄了一篇祭岳父的文章,交给了东家。内行人看出了祭文的错误,主人责怪私塾先生,但私塾先生十分肯定地说:“古书上写的都是勘定过的,怎么会错呢?只怕是他家死错了人吧。”

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比喻一方面对甲方严罚,一方面又给乙方警诫。现在多用来比喻做事不密,使对方得以警戒预防。

此典出自《酉阳杂俎》:“王鲁为当涂令,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斥主簿贪贿,鲁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唐朝,有一个叫王鲁的人,他在当涂(今安徽当涂县)为官的时候,行为不正,爱财贪污。后来有人在他面前控告他的主簿(秘书)营私舞弊,接受贿赂。状子上列举的罪行,与他自己的违法行为都是大同小异。

他一边看状子,一边直打寒战。等到把状子看完,已经忘记应该作出审理意见,却不由自主地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是:你虽然打的是地上的草,但我像伏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已经受到了惊吓。

戴盆望天

“戴盆望天”比喻行动与目的相违背,愿望决不能实现。

此典出自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向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这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他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做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在父亲以及经学大师董仲舒和孔安国的熏陶之下,遍览群书,游历山川,搜集史料,大约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写作《史记》。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司马迁因为为李陵(率师进攻匈奴,被俘投降)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受了宫刑。出狱后,做中书令。为了完成他的不朽著作,“隐忍苟活”,对汉朝统治者已经绝望。司马迁有一个朋友,叫任安,字少卿。任安在任益州刺史时曾给司马迁写信,要司马迁利用在汉武帝身边任职的便利条件,向汉武帝“推贤进士”。司马迁没有及时回信,到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十一月,任安获罪当死,司马迁才给他写了回信,这就是有名的《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这封信里,述说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蒙受奇耻大辱的始末,倾诉了郁积在内心的痛苦和愤懑,并述说了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是为了完成能流传后世的不朽著作。他在信中写道:“过去,我也曾厕身于下大夫行列,侍奉于朝堂之上,发表一些微不足道的议论,不在当时伸张国家的法度,为国家竭尽智谋献计献策,现在身体已经残废,成了地位低下的人,处于卑贱者行列里,竟要昂首扬眉,品评是非,这样做,不是轻视朝廷、羞辱当今的士人吗?唉!唉!像我这样的,还能说什么呢!

还能说什么呢!况且,事情的缘由不容易说明白。年轻时,我原以为有高远的、不可限量的前途,长大成人后却得不到乡里的称誉,多亏主上鉴于我父亲的关系,使我有机会贡献微薄的才能,出入官禁之中。我认为,顶着盆子怎么还能望见天呢,所以我断绝了与宾朋的交往,把家庭私事抛在一边,日夜想着竭尽我微薄的才力,专心致力于本职事务,希望取得主上的信任和宠幸,可是竟然会出现与此背道而驰的情况!”接着,司马迁叙述了自己因为“李陵之祸”而遭受残害的情况与心情。

戴嵩画牛

这则寓言说明实践出真知。

此典出自《画论类编》。

在四川有个杜处士,平生喜好书画,名书画有数百幅。这当中有一轴是戴嵩画的牛,他对这幅画非常珍爱,用锦襄做画套、用玉石做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打开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的画牛图,拍着手大笑起来。说道:“这张画是画斗牛呀,斗牛的力气在角上,斗时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条后腿之间。现在这张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相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感到说得很对。

古人有句话说:“耕田的事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当去问婢女。”这个道理千古不变。

单豹好术

“单豹好术”这个典故比喻有些人生活在社会中,却想脱离现实,逃避生活的想法。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遇合》:“单豹好术,离俗弃尘,不食谷实,不衣芮温,身处山林谷崛,以全其生。不尽期年,而虎食之。”

这段话意思是说:

单豹这个人,崇信方术,想脱离人世。

他不吃人们种植的五谷杂粮,不穿人们纺织的衣服,躲进深山老林,住在山洞中,借以保全所谓自然赋予人的天性。

可是不到一年,就被老虎吃掉了。

当断不断

“当断不断”说明应该作出决断的时候,却犹豫不决,结果自食恶果。

此典出自《史记·春申君列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战国时,楚考烈王无子,相国的春申君为此非常担心。后来,有赵国人李园携带一女子来到楚国,想献给楚王。但后来听说楚王没有生育能力,就转而投靠春申君,春申君就将她占为己有。

过了一段时间,这女子怀了孕,她私下对春申君说:“楚王对你的宠爱,已远远超过了他的兄弟。你在楚国为相已有二十余年,可是楚王死后,他兄弟为王,肯定重用他的亲信,你如果把我献给楚王,生的是儿子,一定立为太子。今后太子为王,你就是太子的父亲。这样,楚国不就是你的了吗?”春申君觉得此话有理,就将女子献给了楚王。后来,这女子真的生下一个儿子,后来果然被立为太子。而李园也因此受到楚王宠幸。

几年后,有一个叫朱英的人对春申君说:“楚王病重,不久就要去世。关于太子的事,只有你与李园最清楚。听说他养有刺客想杀死你,他又在楚王身边,有一天楚王去世,李园一定杀你灭口。所以,你应该早作准备,杀死李园。”春申君说:“李园是个仆人,又软弱,哪里能做这种事呢?”

就拒绝了朱英的意见。

不久,楚王去世,李园真的叫人埋伏在宫门,等春申君进宫时,一刀将他砍死。

道士救虎

比喻好心办坏事,要分清善恶。

此典出自《郁离子》。

有一座长满了翠竹的山,溪水在山脚下汇聚起来,流进大江。

有个道士在山上筑起了房舍供奉神佛,十分虔诚。有一天晚上,山上的洪水汹涌奔来,把村里的茅房小屋都冲得漂浮起来,甚至堵塞了溪道,灾民们骑着木头跨在屋脊上,高声呼救,声音连成一片。道士备办了一只大船,亲自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水边,指挥那些善于游水的人手拿绳索等待救人。碰到漂流下来的灾民,便马上抛掷木板和绳索,把他们拉上岸来。由此活命的人非常多。

天大亮的时候,有一头野兽漂没在波涛之中,它的头浮在水面上,左右望着,好像也在向人求救的样子。

道士说:“这也是一条生命呀,赶快把它救上来!”

划船的人马上应声前往营救,用一块木板把它接上来,原来是一只老虎呀。开始时,老虎还有点朦朦胧胧的,坐着用舌头舔身上的毛。等到了岸上,它就瞪起眼睛盯着道士,跃起身子举着利爪猛扑过去,道士倒在地上。船夫们急忙奔前救护,道士才得以活命,但受了重伤。

郁离子说:“这是道士的过错呀!明知老虎不是人却要去救它,这不是道士的过错吗?”

道同功异

“道同功异”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审时度势,否则,逆潮流而动,必然碰得头破血流。

此典出自《列子·说符》:“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鲁国施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学文,一个学武。

学文的儿子凭借自己所学的道理,打动了齐侯。齐侯挽留他担任教导诸公子的太傅。

学武的儿子到了楚国,向楚王讲述了自己的韬略,楚王高兴地请他留下协理军政。

施家二子功成名就,最终是全家富贵,九族荣耀。

他们的邻居孟宛,也有两个儿子,也分别习文就武,可是却一直穷困潦倒。

孟家很羡慕施家的富有,就登门请教晋升的方法。施家两个儿子如实相告。于是,孟家学文的儿子跑到秦国,向秦王鼓吹仁义。不料,秦王听了十分生气,说:“现在诸侯称霸,武力相争,我们应该致力于耕战。

假如用你的那套仁义治理我们国家,必定会走上灭亡的道路。”说罢,下令将他处以宫刑,赶出秦国。

另一个学武的儿子投奔卫国,向卫侯大谈强兵之道。卫侯十分反感,他气恼地说:

“我们是弱小国家,又处在几个大国之间。

对大国,我们恭顺礼貌;对小国,我们爱护帮助。这才是保持和平,国家稳定的正确策略。如果照你所说的,去兴兵动武,马上就会灭亡。今天如果让你这样回去,跑到其他国家,蛊惑人心,穷兵黩武,一定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危害。”于是,下令剁掉他的双脚,撵回鲁国。

孟家二子回到家里,父子三人一起来到施家,拍着胸膛责骂。

施家问明情况,感慨地说:“凡识时务的人,就能一帆风顺;反之,不识时务,就要惨遭失败。您儿子学的和我们一样,而结果却和我们相反,就是因为他们不识时务,并不是做法有什么错误啊!”

颠倒黑白@ .

“颠倒黑白”比喻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此典出自《史记·屈原列传·怀沙赋》:“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在笯(笼)兮,鸡鹜(鸭)翔舞。”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楚国人,曾在楚怀王手下任过左徒(官名,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因为屈原很有才能,楚怀王一度非常信任他。但也因此引起了一些朝廷官员的妒忌,他们对他进行了诬陷。楚怀王终因听信谗言而疏远了屈原。屈原对奸佞横行、正人被排斥的情况非常气愤,作了《离骚》和《怀沙赋》这两篇留传后世的名传。在《怀沙赋》

中,他以盲目的人看不到明白的人所看到的东西为喻,感慨地写到:把白做为黑,把上看成下,凤凰被关在笼子里,而鸡鸭乱舞。

东涂西抹

“东涂西抹”原指用妇女妆饰打扮作比方,说明自己年轻时也曾取得功名。后来,表示写作、书法、绘画等功力不深,到处随意写画。也可以用它批评别人的创作态度不严肃,草草成篇。

此典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报道莫乞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

五代人薛逢,曾在朝中任秘书监,晚年失意,官运不好。他曾骑一匹瘦马上朝,正好赶上新考取的进士看完皇榜,排着队伍往前走,前呼后拥有数十人。前导的人见薛逢的随从很少,又骑着一匹瘦马,就有点鄙视他,于是吆喝薛逢“快给新进士让路!”

薛逢微微一笑,派出一个仆人上前说:“你鸣锣开道好了,却不要露出一副贫而暴富的面孔。看起来,你并没有脱掉寒碜的样子。

打个比方说给你听:如果我是个老婆婆,不招你疼爱;可是在年方二八年之少时,也曾涂脂抹粉,装扮得花枝招展呢。”

独坐穷山,引虎自卫

“独坐穷山,引虎自卫”比喻自招祸患。

此典出自晋·常璩《华阳国志》五:“刘主至巴郡,巴郡严颜拊心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三国时期,刘璋是汉朝的皇亲,被封为西川益州牧,管理着现在的四川和湖北西部一大片地方。汉末虽然天下大乱,他的地盘却因地势险固,物阜民富,所以比较安全。可是他的近邻汉中太守张鲁却和刘璋有杀母之仇,时刻想来进攻他,刘璋十分担心。这时有人向刘璋建议:“您的同族兄弟刘备是个英雄,近在荆州,兵强马壮,不如和他结盟,并请他带兵来帮助我们防备张鲁那样不是更好吗?”刘璋同意了,决定派人去请刘备。这时,大臣王累反对道:“不可,张鲁力量不大,不过是疥癣之疾;你把刘备请进来,那是心腹大患了。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远得人心,近得民望。有诸葛亮为谋士,关羽、张飞等勇将,若召得他来,以部属待他,刘备怎肯伏低做小?若以客礼待他,又一国不容二主。

所以,绝对不能召请他来。”可是刘璋为人懦弱,很怕张鲁打来,又认为刘备是亲戚,决不会贪图他的地盘,所以不听王累的忠告,竟去把刘备请来了。这件事被刘璋的大将来颜知道了,他长叹道:“这真如谚语所说的:‘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刘备被邀请进西川后,他便收买人心,广施德政,扩大自己的力量,果然不久,便把整个西川得去了,刘璋被送到一个小地方去养老,这时他后悔也来不及了。

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形容引证文章或谈话,只取合乎己意的一句两句,不问原意,不顾全文。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

断章,余取所求焉。”

春秋时,不少卿大夫为了在外交场合暗示自己对某事的态度,往往念上《诗经》

中的某首诗的片断,借用其中一两句诗的字义,这种情况叫“断章取义”。

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齐国的大夫庆封喜欢打猎又酒酗,于是把政权交给庆舍,自己带着妻妾财物搬迁到大臣卢蒲家里,交换妻妾而喝酒作乐。几天以后,官员们有事就到卢蒲家里来朝见庆封。后来,有一个逃亡在外名叫卢蒲癸的人回到了齐国,并做了庆舍的家臣,不但受到宠信,庆舍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庆舍的另一个家臣对卢蒲癸说:“男女结婚要区别是否同姓,您却不避同宗,为什么?”卢蒲癸说:“同宗不避我,我怎么能避开同宗呢?就像赋诗的断章取义一样,我只要取得所需要的就是了,还管什么同宗不同宗。”

对偶亲切

这则寓言说明片面追求艺术形式,放弃生活真实,甚至竟达到造谣说谎、自我诅咒的地步。借以讽刺舞文弄墨、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无聊文人。

此典出自《遁斋闲览》。

李廷彦把他写的百韵诗献给上司官员,其中有诗句道:“舍弟死在江南,家兄亡于塞北。”

上级官看了,哀伤悲痛地说:“没想到你家里屡遭凶祸到这般田地!”

李廷彦连忙站起身来,解释道:

“其实并没有这回事,我只是图诗句的对仗工整罢了。”

二技致富

比喻把两件偶然发生的事情,当做普遍的必然的生活现象。

此典出自《五杂俎》:“吾有二技,可立致富!”

有个以钉铰手艺当职业的人,路上碰见皇帝驾临郊外,碰巧帝王戴的平天冠坏了,于是便下令叫他修补。等修补完,皇帝给了他很优厚的赏赐。

回家的路上走到山中,恰巧又遇见一只老虎正趴在地上呻吟呼叫,它看见人来便举起爪子让别人看,原来是一根大竹刺扎在脚掌上。这人便给它拔去竹刺,于是老虎衔来一只野鹿报答他。

这人回到家中对他老婆说:“我有此两大绝技,可以凭借这两个本领发家致富了!”

于是他在自己家的大门上题了两行大字道:

“专门修补平天冠,兼拔虎刺。”

放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