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脓疱疮
脓疱疮是由化脓性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多见于夏秋季节,特别是夏末秋初汗多闷热的天气;起病急、发展迅速;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面、颈、四肢等暴露部位,开始患处发红,继起水疱,迅速变为脓疱,基底有红晕,瘙痒,疱壁薄易破,溃破后形成糜烂面,脓液溢出浸淫四周,可接触传染他人或自体播散;脓液干燥结黄色痂,愈后可有暂时的色素沉着,不留瘢痕,重者可伴发热、淋巴结炎等;素有湿热,或卫生条件差的儿童易患本病。中医分湿热交蒸型和脾虚湿阻型。
偏方一
[组成]大黄15克,枯矾5克,冰片1.5克,青黛3克。
[用法]先将大黄研极细末,再加后3味药共为细面,装瓶密封备用。流黄水者,用药面外敷患处;不流黄水者,用麻油调敷。1日2~3次,3~6天1疗程。
偏方二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苦参、黄柏各15克,白矾6克。
[用法]煎汤趁热熏洗,洗净脓液、脓痂后擦干,用大黄粉撒布疮面,或用香油调涂患处。
偏方三
[组成]蒲公英30克,苦参、黄柏、连翘、木鳖子各12克,金银花、白芷、赤芍、丹皮、生甘草各9克。
[用法]煎汤趁热熏洗,洗净脓液、脓痂后擦干,用生大黄粉撒布疮面,或用香油调涂患处。
偏方四
[组成]黄柏30克,黄连3克,苍术、滑石、芦荟各6克,松香12克,冰片0.6克。
[用法]共研细粉,撒患处。用于湿疹、脓疱疮之皮肤糜烂、渗液者。
偏方五
[组成]黄连、黄柏各6克,氧化锌24克,冰片1克,枯矾3克。
[用法]共为细末,加凡士林45克,调和成膏,外涂患处。
偏方六
[组成]煅石膏10克,黄柏、五倍子各15克,铅粉、漳丹、白芷、松香各8克,轻粉、苦参、小枣炭各5克。
[用法]共研细末,香油调搽患处。
偏方七
[组成]松香、枯矾、野菊花各等量。
[用法]将嫩野菊花洗净晒干,研为细末,再与上2味药末等量掺合过筛,瓶装备用。用时先用温水洗净患处,取此药与香油调成糊状贴涂患处,每日2~3次。
偏方八
[用法]先将凡士林烊化,然后徐徐将九一丹、东丹调入,和匀成膏。将此膏薄涂在纱布上约1毫米厚,盖贴患处。敷药先将脓疱挑破,每1脓疱分开包扎。1日2次。
偏方九
[组成]黄连、蛋清适量。
[用法]先将黄连研为细粉,用鸡蛋清调为糊状,贴于患处,每日3次。
偏方十
[组成]蚕豆皮、枯矾各适量。
[用法]取蚕豆皮烘焦,研细末与枯矾混合,用香油调敷患处。
偏方十一
[组成]明雄黄60克,乳香15克,轻粉、朱砂、枯矾、冰片各6克,麻油、凡士林各适量。
[用法]先将前五味共研为细末,再入冰片研匀后配制成20%的软膏备用。每次换药前将患处洗净擦干后将药膏涂于敷料上贴敷患处,每日1次。
偏方十二
[组成]生大黄30克,黄连30克,黄柏3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外敷疮面。
偏方十三
[组成]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黄芩15克,黄柏15克。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冲洗疮面。每日1次。适用于疮面红肿湿烂者。
偏方十四
[组成]龟板30克,黄连10克,红粉1.5克。
[用法]用花椒油调成糊状,外搽。每日1~2次。适用于本病各型。
偏方十五
[组成]熟石膏27克,红升丹3克。
[用法]共研极细末,每次以少许撒布于疮面上。适用于本病痂皮多者。
偏方十六
[组成]马蹄适量。
[用法]烧灰,研细面,涂患处。
2. 皲裂
皲裂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致皮肤干燥,出现线状裂隙。手足皲裂最为多见,本病发生除与皮肤结构有关,还与接触多种物质如有机溶剂、酸碱溶液、有机油,以及机体原有的皮肤病如湿疹、手足癣、鱼鳞病、先天性掌跖角化症等有关。秋冬季冷风吹袭,皮肤干燥,常使本病发病率增高。正常角质层内约含20%的水分,当角质层含水量小于10%时,皮肤干燥,韧性降低,容易出现皲裂。祖国医学认为皲裂为血虚、风燥、寒盛等所致。
偏方一
[组成]鸡蛋4枚。
[用法]煮熟后,取出蛋黄,置铁锅中小火熬出油,冷却后将油涂在皲裂的皮肤表面,每日1次。用于手足、乳头皲裂,湿疹,慢性溃疡等。
偏方二
[组成]沙拐枣全草适量。
[用法]研末,油调成膏,外涂或水煎外洗。
偏方三
[组成]大枫子适量。
[用法]捣烂如泥,外涂。
偏方四
[组成]乌桕子适量。
[用法]水煎,外洗。
偏方五
[组成]地骨皮、蛇床子、苦参、当归各20克,枯矾研细,大枫子、防风各15克,米醋500克。
[用法]将上药浸泡在米醋中24小时,滤药取液,温热后泡患处,每次30分钟,早、午、晚各1次。
偏方六
[组成]当归、桃仁、红花各30克,青木香60克,米醋1000克。
[用法]上药浸泡于米醋中1天,温热后泡患处,每次30分钟,早、午、晚各1次。用于皲裂、角化型手足癣。
偏方七
[组成]大泡通叶1张。
[用法]火上烤软后包于患处,每夜1次。用于受寒冷刺激而皮肤开裂者。
偏方八
[组成]五倍子末、牛骨髓各适量。
[用法]调和成膏,填纳裂缝中。
3. 白癜风
白癜风是皮肤上出现的无自觉症状的白斑,是一种后天性的局限性皮肤色素脱失病,中医称“白驳风”或“白癜”。病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局限性脱色斑,边缘清楚,周边与健康皮肤交界处皮色较深,新发生损害的周围常有暂时性炎性晕轮,数目不一,可互相融合成大片,患处毛发可变白,无任何自觉症状,日晒后损害部有灼痒感。各年龄均可发病,但青年多见,病程缓慢,可长期无变化,亦可呈间歇性发展,全身各部均可发生,可散在亦可仅局限于一处,可对称亦可单侧发生,有时可呈节段性或带状分布。有少数患者可逐渐恢复。
偏方一
[组成]硫黄6克,冰片3克,密陀僧6克,雄黄6克,蛇床子6克,凡士林适量。
[用法]将上述中药共为细末,用凡士林调敷患处,1日1次,10次为l疗程。
偏方二
[组成]雄黄、硫黄、白附子各5克,密陀僧2克,蛇床子15克,轻粉0.5克。
[用法]共研细末,醋调,鲜生姜片蘸药外搽患处,每日2次,连用3月。
偏方三
[组成]当归、白芷、防风、白矾、连翘、地丁、土茯苓各15克,地骨皮、荆芥、杏仁、薄荷各10克。
[用法]煎汤,趁热洗患处。
偏方四
[组成]补骨脂30克,浸泡于100毫升的白酒中。
[用法]蘸药酒涂患处。
偏方五
[组成]潼蒺藜2500克,茄子根1500克,苍耳根2500克。
[用法]上药晒干,共烧灰,用水1000克,煎汤取汁,熬成膏,装瓶。另用乳香(研)15克,铝霜0.3克,轻粉0.3克和匀,入膏中搅匀。用时取适量敷患处。日3次。
偏方六
[组成]硫黄适量,青嫩松珠1个。
[用法]先用葱、花椒、甘草煎汤洗患处,再用青嫩松球蘸鸡蛋清、硫黄共研如粉,涂搽。
偏方七
[组成]桑柴灰120克。
[用法]放锅中蒸,用锅中水洗患处。
偏方八
[组成]青核桃外皮1个,硫黄1块。
[用法]共研匀,每日撒患处。
偏方九
[组成]硫黄、附子末各少许。
[用法]用茄子蒂蘸药末涂患处。
偏方十
[组成]乌蛇肉90克,白芷、白蔹、枳壳、羌活、牛膝、天麻各50克,熟地、白蒺藜、五加皮、防风、桂心各30克。
[用法]以白酒3.5升浸泡7天。取药酒外搽患处,每日3次。适用于本病各型。
4. 疥疮
疥疮是一种由疥虫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多发于皮肤细嫩、皱褶处,奇痒难忍,传染性极强,蔓延迅速,常为集体流行。根据其发病特点,祖国医学中有“虫疥”、“脓疥”、“湿疥”、“脓窝疥” 等名。本病好发于指缝、腕屈面、腋窝前缘、肘部屈侧、股内侧、女子乳房下、小腹、男子生殖器等处,幼儿也可见于颜面及头部,病损为红色丘疹、水疱,并可看到条状黑线,病久全身抓痕遍布,黑斑点点,甚至引起脓疱,奇痒难忍,遇热及夜间更甚,妨碍睡眠。
偏方一
[组成]藜芦适量。
[用法]捣为末,以生油调敷患处。
偏方二
[组成]百部饮片100克,苍术饮片50克,硫黄20克,麻油适量。
[用法]将百部、苍术、硫黄共置于陶瓷器皿内,用文火炒至变黄,离火密封冷却12小时,取出研细粉,用麻油调成糊状即可,用时先将患处皮肤洗净,涂敷药液。一般每日1次,必要时1日2次,7天1疗程。
偏方三
[组成]雄黄、蛇床子各等份,水银减半。
[用法]雄黄、蛇床子俱研细,用猪油调和搅匀,入水银再研,以不见星为度,用时早晚用汤洗净,外敷药膏。
偏方四
[组成]青黛、黄柏各60克,石膏、浮石各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成极细末,以麻油调匀,敷贴患处,1日1次,5次为1疗程。
偏方五
[组成]楝根皮、皂角各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末,用猪油调匀,涂敷患处。
偏方六
[组成]绿矾、花椒1份,冰片、樟脑各7份,鸡子清连同蛋壳1个。
[用法]将上药放在鸡蛋壳中,同锻成灰。疮湿者干用,干者菜油调敷。
偏方七
[组成]大狼毒、花椒各适量。
[用法]为细末,香油或猪油调,涂搽患处。
偏方八
[组成]硫黄适量。
[用法]与麻油调成糊状,涂患处。
偏方九
[组成]枫杨皮、黎辣根、羊蹄根各适量。
[用法]放白酒中浸泡,药酒涂搽患处。
偏方十
[组成]灯笼草(或桉树叶,或藁本,或何首乌叶)适量。
[用法]煎水,洗患处。
偏方十一
[组成]鲜胡桃枝叶、化槁树枝叶各等量。
[用法]水煎,洗患处。
偏方十二
[组成]何首乌、艾叶等份。
[用法]为末,水煎洗患处。
偏方十三
[组成]花椒叶、松叶、金银花各适量。
[用法]水煎,洗患处。
偏方十四
[组成]松胶香、轻粉各适量。
[用法]调匀,先用油涂患处,在擦药。
偏方十五
[组成]绿豆叶适量。
[用法]捣烂,加入米醋少许,用旧布蘸药擦患处。
5. 寻常疣
寻常疣系由人类乳头病毒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表现为米粒至豌豆大的角质增生性突起,边界清楚,表面粗糙,质地略硬,灰褐色,顶部呈不规则的乳头状或刺状增生,一般无自觉症状,偶尔有压痛,久可自行脱落,不留瘢痕。可因自身接种而多发,好发于手足背、手指、足缘或甲廓等处,亦可见于头、面部,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似中医的“疣目”、“千日疮”等。
偏方一
[组成]紫硇砂30克。
[用法]研成极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选择一枚最大的疣体,洗净擦干,取硇砂1.5克,敷于疣体上,然后用胶布固定,1周为1疗程。
偏方二
[组成]鸦胆子仁捣如泥,或乌梅粉适量。
[用法]病区用酒精棉球擦过后,用白胶布一块中间剪洞粘上,使疣体从剪洞处露出,用消毒过的三楞针划破疣体,外敷患处,胶布固定。
偏方三
[组成]芝麻鲜花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
偏方四
[组成]苦参、板兰根、大青叶、鱼腥草各30克,桃仁、红花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煎汤取浓汁,用棉球蘸药反复敷患处,每日15~20分钟,然后取冰片、元明粉各10克研极细末,以适量水调成糊状搽涂患处 15~20分钟,5日为1疗程。
偏方五
[组成]六神丸适量。
[用法]局部消毒,用手术刀将表面角质层刮破,取药丸数粒(视疣体大小而定)研碎,敷于患处,胶布固定。一般5~7日可结痂脱落而愈。
偏方六
[组成]大蒜适量。
[用法]将大蒜捣成糊状,用胶布将寻常疣根部皮肤遮盖,75% 酒精消毒疣体,剪破疣体的头部,以见血为好,随即用适量蒜泥敷贴患处,然后胶布包盖。4~5天疣体即脱落。一般1~2次即可。
偏方七
[组成]天南星适量,醋少许。
[用法]将天南星研末,用醋调为糊状,贴涂患处。
偏方八
[组成]甲珠、木鳖子、天葵子、硇砂、明矾各等份。
[用法]先炒甲珠和天葵子,剥去木鳖子外壳,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同时,将本品与少许麻油调匀呈糊状,敷于最大的疣体上,用纱布和胶布固定。1周1疗程。敷药后不可与水接触,忌食辛辣燥热之品。
偏方九
[组成]鲜斑地锦适量。
[用法]捣汁外敷。
偏方十
[组成]海金沙全草1握。
[用法]水煎洗疣,洗时用藤擦疣,每日洗2~3次。
偏方十一
[组成]斑蝥(去头足)1.5克,雄黄2克,蜂蜜适量。
[用法]将前2味共为细末,加蜂蜜适量,调制成膏。另外将疣的角化层削去,以碘酒消毒,然后取相当于疣大小之药膏,搓成扁圆状置于疣面上,以胶布固定。经10~15小时,患部即起水泡,疣便浮离皮肤。通常敷1~2次药膏可愈。
6. 扁平疣
扁平疣,又称青年扁平疣,为常见病毒性赘生物,好发于青年人的颜面、手背和前臂,呈针头至黄豆大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境界清楚,质坚实,褐色或正常皮色,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有轻度瘙痒感。病程缓慢,可自行消退,愈后仍可复发。中医称之谓“扁瘊”。
偏方一
[组成]生半夏、斑蝥各等份。
[用法]共研细末,用10%稀盐酸调成糊状,治疗前将扁平疣消毒,然后用消毒的小梅花针叩打疣的顶部,待微微出血,将药涂敷于顶端,涂后稍有烧灼感,继而干燥结痂,1周后脱落痊愈。
偏方二
[组成]鸦胆子适量。
[用法]病区用酒精棉球擦过后,用白胶布一块中间剪洞粘上,使疣体从剪洞处露出,用消毒过的三楞针划破疣体,鸦胆子去壳后洗净晾干,捣碎成泥,外敷,用胶布盖上,每日1次,一般3次即可让疣体烂后自行愈合。
偏方三
[组成]硫黄适量。
[用法]用浓茶水将硫黄调成糊状,每晚用温开水擦洗患部片刻后,再用上药敷于患处,次晨洗掉,一般5~7天愈。
偏方四
[组成]解热止痛片或去痛片适量,油脂雪花膏适量。
[用法]将药片研细面,同雪花膏按1:1比例拌成糊状,涂敷患处,覆盖2~3毫米纱布,包扎好,24小时药干后,再另行换药涂于患处,患处皮肤渐变白、腐烂,一般3~5天内愈。
偏方五
[组成]巴豆仁、朱砂各等份。
[用法]将上2味药各研极细末,混合调匀,每用药物粉末0.5~1克,置胶布上,贴于疣表面,经12~24小时后,局部发泡,疣即浮离皮肤,待结痂脱落而愈。另外,敷药前宜先将疣之角化层削去,并用腆酒消毒后,再敷本方药末。
偏方六
[组成]板兰根30克,紫草、香附各15克,桃仁9克。
[用法]煎汤,趁热浸洗患处。
偏方七
[组成]斑蝥(去头足)1.5克,雄黄2克,蜂蜜适量。
[用法]将前2味共为细末,加蜂蜜适量,调制成膏。另外将疣的角化层削去,以碘酒消毒,然后取相当于疣大小之药膏,搓成扁圆状置于疣面上,以胶布固定。经10~15小时,患部即起水泡,疣便浮离皮肤。通常敷1~2次药膏可愈。
偏方八
[组成]麦糠。
[用法]水煎,浸洗患处。
偏方九
[组成]板兰根
[用法]煎汤,浸洗患处。
偏方十
[组成]木贼500克,香附500克。
[用法]水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在疣表面上涂药液,日2次,至疣全部皱缩干燥。
7. 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以儿童及青年人多见。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所致,直接接触传染,也可自体接种。以内含软疣小体的半球形小丘疹为皮损特征。初起为米粒大的半球形丘疹,渐增豌豆大小,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心凹陷如脐窝,呈正常皮色或灰白色,早期质硬,后渐变软,挑破后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可发于任何部位,集中或散发,不相融合,轻度瘙痒,病程缓慢,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愈后不留疤痕。以儿童及青年人多见。属中医学“鼠乳”范畴。属中医学“鼠乳”范畴。
偏方一
[组成]五倍子5份,雄黄2份,大黄1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取适量香醋调成软膏备用。取少许药膏,涂敷于疣表面上2~3毫米厚,以胶布覆盖。3日换药1次,平均疗程7.5天。
偏方二
[组成]斑蝥(去头足)1.5克,雄黄2克,蜂蜜适量。
[用法]将前2味共为细末,加蜂蜜适量,调制成膏。另外将疣的角化层削去,以碘酒消毒,然后取相当于疣大小之药膏,搓成扁圆状置于疣面上,以胶布固定。经10~15小时,患部即起水泡,疣便浮离皮肤。通常敷1~2次药膏可愈。
偏方三
[组成]板兰根30克,紫草、香附各15克,桃仁9克。
[用法]煎汤,趁热浸洗患处。
偏方四
[组成]白藓皮60克,明矾30克。
[用法]煎汤,趁热浸洗患处,日2次。
8.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疱疹样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数个集簇水疱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常为单侧性,伴有神经痛。发病前常有轻度发热,疲倦,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局部皮肤有灼热感、瘙痒、感觉过敏和神经痛,继而出现皮肤潮红、出现小米粒至绿豆大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不相融合,或密集成群,常见于胸腹、腰、背及颜面部,多在春季发病。相当于中医“蛇串疮”、“蜘蛛疮”、“缠腰火丹”、“火带疮”。
偏方一
[组成]黄连30克,七叶一枝花50克,明雄黄60克,琥珀90克,明矾90克,蜈蚣20克。
[用法]先将蜈蚣放烘箱内烤黄,然后取上药研为细粉,混匀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用麻油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贴患处,1日1次,连用3~6天。
偏方二
[组成]云南白药、白酒或麻油各适量。
[用法]根据皮损大小,取适量云南白药粉,用白酒或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3~5次。
偏方三
[组成]雄黄15克,冰片3克,大黄15克,柏树枝50克,麻油适量。
[用法]柏树枝烧灰,与雄黄、大黄共研极细末,麻油放在勺中加热,沸后倒入药末,凉后入冰片搅成糊状。用药膏均匀地涂敷患处,外用敷料包扎,每日早晚各1次。
偏方四
[组成]生大黄、黄柏各2份,五倍子、芒硝各1份。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加凡士林配制成30%软膏,按皮损大小将膏药摊在麻纸上厚约0.2厘米并敷贴患处,隔日换药1次。
偏方五
[组成]生大黄、黄柏、黄连、明矾、雄黄、红枣各等份。
[用法]上药研细,食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偏方六
[组成]千里光、白芷各30克,薄荷15克,冰片l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75%酒精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偏方七
[组成]鲜马齿苋100克。
[用法]捣烂,敷患处,l日2次。
偏方八
[组成]大黄粉。
[用法]用醋或茶水调涂患部。
偏方九
[组成]蜈蚣焙干研末,加冰片少许。
[用法]用茶水调涂患处。
偏方十
[组成]雄黄、五倍子、枯矾、胡黄连各等份。
[用法]研细末,茶水调涂患处。
偏方十一
[组成]青黛、生大黄各等份。
[用法]研为细末,水调敷患处。
偏方十二
[组成]雄黄3克,蚤休、生侧柏叶各15克。
[用法]研为细末,用蜂蜜调敷患处。
偏方十三
[组成]大蓟、小蓟、鲜牛奶各适量。
[用法]将大小蓟放在鲜奶中泡软,捣成膏,外敷。
偏方十四
[组成]活蚯蚓50条,白糖100克。
[用法]制成糊状,搽敷患处。
偏方十五
[组成]鲜地锦草,或海金砂叶,或木芙蓉鲜叶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
偏方十六
[组成]冰片、生石灰各15克,醋100毫升。
[用法]先将冰片、石灰研末,用醋调成糊状,将药糊平摊于大纱布上,扎于患部。日1次。
偏方十七
[组成]青木香、柿油各适量。
[用法]青木香研末与柿油调和,涂患处。
9. 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多形性皮损,初起皮肤出现局限性潮红,继而出现散在或密集的丘疹群,渐成水疱,经搔抓或摩擦后水疱破裂形成糜烂面,可有大量浆液性渗出,干燥后形成痂皮,患处有剧烈的瘙痒及灼热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好发于面部、肘窝、腘窝、四肢屈侧及躯干等处,红斑、丘疹、水疱(不形成大泡)、糜烂、渗出、结痂等病变处轻度肿胀、边界不清,常呈对称分布。急性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慢性病程常有急性发作。属中医“浸淫疮”范畴。
偏方一
[组成]黄丹30克,黄柏30克。
[用法]将药物混匀研细,渗出物多者,将撒敷于疮面;出液少者,用香油调敷于疮面,一般1次即效。
偏方二
[组成]吴茱萸30克,乌贼骨20克,硫黄6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备用。湿性者直接用干粉撒患处,干性者用猪油化开调成糊状敷贴患处,间日1次。
偏方三
[组成]诃子100克,米醋500毫升。
[用法]将诃子打烂,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至500毫升,再加入米醋500毫升煮沸即可,取药液用纱布湿敷,略加压,使之与皮损面紧贴,干后再加药液。
偏方四
[组成]蜈蚣3条。
[用法]将蜈蚣焙干压末,用猪胆汁调敷患处,每日1次,连用7~10日。
偏方五
[组成]蛇床子、陈小粉、苦参、滑石粉、丝瓜叶、熟石膏、大青叶各2份,枯矾、硫黄各1份。
[用法]共研细末。湿性者以干粉直接敷贴,慢性及干性者用凡士林或植物油调敷患处,每日2次。用于急慢性湿疹。
偏方六
[组成]升丹3克,冰片1.5克。
[用法]共研细粉。每日先用野菊花、车前草煎水洗净患处后敷散剂。待疮面干燥时,以麻油调外敷。慢性湿疹则直接油调外敷,一般连用10次。适用于急慢性或亚急性湿疹。
偏方七
[组成]苦参、炉甘石各15克,枯矾6克,龙胆草30克,黄柏12克,龙葵6克,地丁6克。
[用法]将上药煮熬后捣烂,外敷贴患处。
偏方八
[组成]枫子、苦参各50克,苍耳子30克,蛇床子、浮萍、莶草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2000~3000 毫升,煮沸15~20分钟倒盆中,熏蒸患部,待水温用纱布浸药湿敷3~5分钟,1日2~3次,每次20~30分钟,至愈为止。适用于肛门湿疹。
偏方九
[组成]金银花、白藓皮各30克,黄连、黄柏、苦参、苍术、枯矾各12克。
[用法]煎汤熏洗或湿敷,再用香油调搽患处。
偏方十
[组成]甘草、煅石膏各60克,滑石30克,枯矾、漳丹各5克。
[用法]共研细末,香油调搽患处,每日2~3次。用于急性湿疹。
偏方十一
[组成]硫黄、枯矾各90克,煅石膏500克,冰片2克,青黛30克。
[用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菜油调涂患处。
偏方十二
[组成]枯矾、熟石膏各12克,雄黄3克,冰片1克。
[用法]共研细末,加凡士林60克,调成软膏外搽患处。
偏方十三
[组成]生黄柏、生苍术各等份。
[用法]共研细末,香油调搽患处。
偏方十四
[组成]龙胆草60克。
[用法]煮水去渣,湿敷患部。适用于急性湿疹。
偏方十五
[组成]黑豆镏油(黑豆经火熏烤流出的油)10克,地榆膏20 克。
[用法]混匀,外涂患处。每日2~3次。
偏方十六
[组成]地榆面、煅石膏面各600克,枯矾30克。
[用法]研匀,加凡士林90~120克,调膏外敷。
偏方十七
[组成]石菖蒲、蛇床子等份。
[用法]为末,日涂搽2~3次。
偏方十八
[组成]硫黄30克,银珠3克,陈醋250克。
[用法]将硫黄放在铁勺内熔化后,放入银珠拌匀,在地上挖个2~3寸的深坑,将醋和溶化的硫黄液先后倒在坑内,等凝固后取出再熔化,如此处理3次,捣细粉,用植物油调匀,布包药,涂搽患处,日2次。适用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
偏方十九
[组成]鲜大叶香薷、鲜旱莲草、鲜山矾叶各适量。
[用法]共捣烂,绞汁涂搽患处。
偏方二十
[组成]苍耳子100克,蛇床子100克,甘草100克。
[用法]水煎成1000毫升,外洗,每日数次。用于阴囊湿疹。
偏方二十一
[组成]透骨草、蛇床子、白藓皮、艾叶各适量。
[用法]水煎外洗。用于阴囊湿疹、疮疡肿毒。
偏方二十二
[组成]熟蛋黄适量。
[用法]煎炼成油,外涂。
10. 痱子
痱子是由于暑湿蕴蒸皮肤,汗泄不畅引起的时令疾病。与西医红色粟粒疹相似。多见于夏季炎热之时,发病突然,在皮肤汗孔上发生针尖大小密集的红色小丘疹,很快变为小水疱或小脓疱,周围有红晕,大小如粟米,好发于前额、颈部、肘窝、躯干及妇女双乳下等处,自觉瘙痒刺痛。
偏方一
[组成]马齿苋适量。
[用法]煎水,冷后湿敷患处。
偏方二
[组成]车前草、鲜马齿苋、蒲公英、败酱草各适量。
[用法]任选一种,取60克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4次,至愈为止。
偏方三
[组成]花椒1把,食盐少许。
[用法]水煎,趁热熏洗,再用布蘸液,湿敷。
偏方四
[组成]藿香正气水30毫升。
[用法]倒入温水中,泡洗患处。
偏方五
[组成]葛粉30克,石灰(微炒)30克,生甘草末60克。
[用法]上药混合研末,用棉布蘸药粉扑身体。
偏方六
[组成]通草适量。
[用法]研极细末扑身体。
偏方七
[组成]绿豆粉60克,滑石30克,或加蛤粉。
[用法]和匀,扑患处。
11. 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病因复杂不易查明。临床以红色或白色风团为主要皮损特征。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形状大小不一的风团,多为鲜红色,少数病人风团呈仓白色或为正常肤色。风团常融合成片状,边缘清楚,周围充血红晕,此起彼落,反复发作,也可随搔抓出现,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自行消退。病人自觉奇痒、灼热,抓后疹块增大,数目增多。或有发热,或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出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慢性者可反复发作,多年不愈。属中医学的“风疹块”、“瘾疹”、“风疹”、“鬼风疙瘩”等范畴。分为风热型、风寒型、胃肠实热型、气血两虚型等。
偏方一
[组成]苦参30克,防风15克,扑尔敏30片。
[用法]将上药分别研成细末,分装瓶贮备用。临用时苦参10克、防风10克、扑尔敏10片混合均匀,填入脐窝,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连续至愈为止。
偏方二
[组成]艾叶、马鞭草各120克,鲜蒲公英30克,鲜马齿苋30克。
[用法]除艾叶、马鞭草外,其它草药一起捣烂。先用艾叶、马鞭草煎水冲洗,再用捣烂的其它药外敷患处,每日1次。
偏方三
[组成]豨莶草30克,蛇床子、防风、苍耳子、浮萍各15克。
[用法]煎汤,熏洗患处。
偏方四
[组成]丹参、苦参、蛇床子各60克。
[用法]煎汤,趁热洗浴。
偏方五
[组成]地肤子60克,芒硝30克。
[用法]煎汤,趁热熏洗患处。
偏方六
[组成]苦参60克,狼毒10克。
[用法]煎汤,趁热洗患处。
偏方七
[组成]蛇床子、地肤子、苦参、黄柏、鹤虱各15克,蜂房、生大黄、生杏仁、枯矾、白藓皮、大枫子、芒硝、蝉衣、丹皮各10克,生川乌、生草乌、皂角、牛蒡子、荆芥、防风、苦参、泽兰叶、赤芍各15克。
[用法]水煎,浸泡洗患处。
偏方八
[组成]鲜土香薷250克。
[用法]熬水洗浴。
偏方九
[组成]枣子根、樟树皮各适量。
[用法]水煎洗浴,日2次。
偏方十
[组成]苦楝皮适量。
[用法]水煎洗浴。
偏方十一
[组成]松树皮适量。
[用法]水煎,熏洗。
偏方十二
[组成]枳实适量。
[用法]以醋浸湿,加热,熨患处。
12. 银屑病
银屑病为常见慢性炎性皮肤病,病因尚无确切定论,主要有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内分泌影响、神经精神因素及免疫学紊乱等学说,临床以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或皮损为特征。多急性发病,初起皮疹大多为红色炎性丘疹,逐渐扩大至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可呈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等。皮损覆盖银白色鳞屑,剥去鳞屑可见到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薄膜及点状出血,皮损可发全身各处,轻者局限或散发,重者波及全身,以头皮、四肢伸侧多见,自觉瘙痒或剧痒。病程一般分进行期、静止期和消退期。经过缓慢,迁延数年,易反复发作。属中医学“白疕”、“松皮癣”等范畴。
偏方一
[组成]马钱子35克,朱砂6克,核桃仁12个,水银35克。
[用法]先用香油或豆油将马钱子炸鼓起,轧成末,核桃仁放入铁锅中炒焦轧细,将上3味药拌匀,然后加入水银做成约15个鸡蛋黄大小的药丸备用,清洗肚脐,将药丸放入脐中固定,24小时后更换新药丸,用过的药丸还可外擦皮损处。
偏方二
[组成]枯矾、川椒各120克,野菊花240克,芒硝500克。
[用法]水煎,趁热全身浸泡洗浴。
偏方三
[组成]荷尔蒙雪花膏1盒,轻粉、红粉各0.5克。
[用法]将上方一起调拌匀即成净肤膏。除血燥型先用梅花针点刺患部微见出血点敷本品外,均可直接敷用,隔日1次,时间不超过1个月。可同时配中药煎汤服。
偏方四
[组成]硫黄 50克,花椒50克,鸡蛋5个,香油适量。
[用法]将鸡蛋去清留黄,硫黄、花椒混放鸡蛋内,焙干后同蛋一同研末,去渣,加香油调成糊状,外贴患部。
偏方五
[组成]蛇床子、地肤子、苦参、黄柏、鹤虱各15克,蜂房、生大黄、生杏仁、枯矾、白藓皮、大枫子、芒硝、蝉衣、丹皮各10克,生川乌、生草乌、皂角、牛蒡子、荆芥、防风、苦参、泽兰叶、赤芍各15克。
[用法]水煎,浸泡洗患处,然后外涂黄升皮肤软膏。
偏方六
[组成]白及30克,五倍子60克,老陈醋适量。
[用法]白及、五倍子分别捣细末,先将五倍子粉与陈醋混,呈稀汤状,置锅内文火煎熬,待稍稠后入白及粉,成糊状备用,用时将药糊涂敷患处。注意:有皮损者不用。
偏方七
[组成]当归30克,紫草6克,大黄细末4.5克,香油300毫升,黄蜡180毫升。
[用法]用香油煎熬当归、紫草成焦黄色,滤去渣,加黄蜡熔化,待冷加大黄末,搅匀成膏,涂皮损处。适用于本病各型。
偏方八
[组成]黄连适量。
[用法]放入香油内煎熬黄去渣,待冷却后,药油涂患处,每日数次。用于本病初起或复发不久,皮疹发展迅速,潮红瘙痒明显,鳞屑较多者。
偏方九
[组成]雷公藤或侧柏叶适量。
[用法]煎水外洗局部。
偏方十
[组成]苦参20克,花椒、桂枝、当归、首乌各10克。
[用法]共研粉,用纱布包缝好,在沙锅内加水浸泡30分钟,煮沸后洗患部,洗前先用温水洗净患处,药液温度以能够耐受为宜,但不要低于体温。然后用毛巾蘸药液热敷、摩擦、泡洗患部。每次30~60分钟,日2次(睡前1次)。
13. 斑秃
斑秃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状脱发。临床表现为头部突然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斑状脱发区,多无自觉症状。斑状脱发可单个发生,也可数个同时或先后发生,边界清楚,脱发处头皮光亮,毛囊口清楚可见,或有纤细短发存在。严重者头发可全部脱光,少数病人头发、眉毛、胡须、腋毛、阴毛等均可脱落。一般病程为数月或更久,可反复发作,但大多数均能自愈。发病前多有精神创伤或过度紧张等情况,属中医“油风”、“鬼剃头”范畴。
偏方一
[组成]补骨脂30克。
[用法]浸泡入白酒100毫升中7天。每日3次外涂患处。
偏方二
[组成]补骨脂粉、生川乌粉等量。
[用法]用酒或醋调涂患处。
偏方三
[组成]防风、荆芥、蔓荆子、艾叶、菊花各10克,薄荷、藿香、甘松各6克。
[用法]煎汤趁热洗患处。
偏方四
[组成]鲜生姜适量。
[用法]捣烂如泥,加温后敷于脱发处,每日1次。
偏方五
[组成]藤黄3克,枯矾3克,轻粉1.5克,明雄1.5,麻油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麻油120克,黄、白矾各9克,熬枯成膏。先剃净头皮,后用明矾、川椒各4克,煎水洗净患处,敷上药膏,每日1次,至愈为止。
偏方六
[组成]雄黄、硫黄、凤凰衣各15克,炮甲珠9克,滑石粉30克,猪板油30 克。
[用法]先将诸药研极细末,以猪板油和匀,再兑适量猪苦胆汁,共调成软膏,贴敷于患处,每日2~3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气血两亏和肝肾阴虚斑秃。
偏方七
[组成]当归、紫草根各100克,黄蜡380克,猪油25克,香油1000毫升。
[用法]先煎香油,再加黄蜡与猪油使之溶化,次加当归,最后加紫草根,煎至膏色呈鲜明之紫红色为度,用3层纱布过滤,外敷秃发区,再用电吹风机烘烤5~10分钟,温度以头皮能耐受为度,1日1次,12次为1疗程。
偏方八
[组成]猫儿毛30克。
[用法]烧成灰,和膏外敷。
偏方九
[组成]水杨酸9.4克,石碳酸1毫升,斑蝥酊(斑蝥1.6克,用纸包压碎,和75%酒精25毫升,密闭浸泡1周,取上清液)10毫升,辣椒酊(干辣椒15.6克,研成细末,和75%酒精250毫升,密闭浸泡1周,取上清液)200毫升,甘油10毫升,75%酒精80毫升。
[用法]将上药混合摇匀即成,置密塞容器中备用。用棉签蘸药液涂患处,每天1~2次,亦可局部喷雾。
偏方十
[组成]鲜侧柏叶、丹参、桂枝、生姜、葱、生半夏、蛇床子、明矾等量。
[用法]泡入60%酒精中。用药酒外涂患处。
14. 头癣
头癣是发生于头皮的一种浅部真菌病,儿童多见,传染性大,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分黄癣、白癣及黑点癣三型,中医称之为“白秃疮”、“肥秃”、“秃疮”、“柱发癣”等。黄癣:菌痂呈黄色,除去菌痂,其下显见轻微鲜红凹陷的萎缩性痕,其上残存少数毛发,且外表干燥混浊,失去光泽,易于拨除。白癣:头皮可见散在分布的圆形灰白色鳞屑斑,炎症不显,毛发在距表皮2厘米处折断,易于拨除,瘙痒。黑点癣:初起头皮可见呈散在分布的点状红斑,发展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整形灰白色鳞屑斑,病变处头发高出头皮后即折断,远望如黑点,发内充满整齐排列的链状大孢子。
本病治疗以外治为主,因不易杀死毛囊及发内的真菌,可连根拔除病区的毛发;应每日洗头,连续1个月以后,每周2次;每周剪发1次,一般连续2个月。本病可接触传染,应注意隔离,减少传染,对患者用过的梳子、枕巾等生活用品要煮沸消毒15分钟后才能使用。
偏方一
[组成]槿树皮适量。
[用法]为末,醋调,敷之。
偏方二
[组成]土大黄、黄精、蛇床子、苦参各500克。
[用法]加醋3000毫升,密闭浸泡7天。用时,每日将患处浸入药液泡30~60分钟,连续7天为1疗程。
偏方三
[组成]川椒(去子)25克,紫皮大蒜100克。
[用法]先将川椒研粉,再与大蒜泥混合,捣成药泥,装瓶备用。用温水浸泡、洗净、擦干患处,再以棉签敷上薄薄一层药泥,用棉球反复揉搓,使药物渗皮肤,每日1~2次,10 天为 1疗程。适用于头癣、手足癣、体癣、甲癣等。
偏方四
[组成]蜂房1个,蜈蚣2条,明矾适量。
[用法]将明矾研末,放入蜂房孔中,连同蜈蚣置瓦片上文火烤焦,共研细末,麻油调匀外贴。
偏方五
[组成]紫草、黄蜡各60克,百部125克,朴硝50克,硫黄15克,樟脑6克,麻油370克。
[用法]先将香油倒锅内,然后加百部、紫草熬至半枯,去渣,离火,渐加入朴硝,后加入硫黄、樟脑搅匀,最后入黄蜡成膏,先剃光患处头发,后将药敷在患处,每日1次。
偏方六
[组成]雄黄9克,猪胆1个。
[用法]雄黄为末,猪胆汁调成糊状,外涂敷患处,每日1次。
偏方七
[组成]雄黄软膏。
[用法]涂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2个月。涂药前应将患处及周围1厘米范围的头发拔除干净。适用于各种头癣。
偏方八
[组成]鸡娃草60克,95%酒精适量。
[用法]将药浸泡入酒精内5天,外涂患处。治疗头癣、体癣、手癣、足癣。
15. 体癣、股癣
体癣是指发生于平滑皮肤上的浅部真菌病。中医称“铜钱癣”、“圆癣”。股癖是发生于股内侧、肛门附近的浅部真菌病,属体癣范畴。中医称“阴癣”。体癣为光滑皮肤上以丘疹、丘疱疹、水疱、 鳞屑组成的圆形或同心园病损,中央自愈,向外周扩展,直接镜检及霉菌培养阳性。股癖则腹股沟、臀部及阴股部皮肤可见半环形红斑,边缘为丘疱疹构成堤状,轻度增厚脱屑,病损中央部分可有轻度湿疹样改变,直接镜检及霉菌培养阳性。
偏方一
[组成]紫背草适量。
[用法]生矾少许。共研,敷患处。
偏方二
[组成]硫黄15克,苦矾6克,花椒、大黄、密陀僧各1.5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米醋调敷患处,1日1次,7日为1疗程。
偏方三
[组成]土槿树皮适量。
[用法]上药研细末,醋调,文火炖如胶,敷贴患处。
偏方四
[组成]蚌壳(煅)、五倍子各60克,冰片少许。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菜油调敷患处。
偏方五
[组成]鲜生半夏适量。
[用法]将鲜生半夏剥去外皮,用醋3~4滴,置碗底内,磨汁敷患处。1日3次。适用于股癣。
偏方六
[组成]苦参50克,玄参30克,明矾、芒硝各10克,花椒、大黄各15克。
[用法]上药煎水500毫升,以纱布蘸药湿敷患处,1日3次,每次30分钟。治疗体癣、股癣。
偏方七
[组成]硫黄5克,樟脑2克,大枫子、生杏仁各6克,轻粉2克,猪油适量。
[用法]将硫黄、樟脑、轻粉共研细末后和入大枫子、生杏仁、猪油,共捣糊状,外涂敷患处,1日2次,连用5天。用于股癣瘙痒脱屑者。
偏方八
[组成]硫黄、雄黄、蛇床子各6克,石黄、密陀僧各3克,轻粉1.5克。
[用法]为末,直接外敷或醋调外搽,每日1~2次,直至痊愈。
偏方九
[组成]密陀僧、硫黄各30克,白附子15克。
[用法]为末,直接外敷或醋调外搽,每日1~2次,直至痊愈。
偏方十
[组成]鲜白雪花180克,干苦楝皮30克,鲜土大黄15克,鲜辣蓼15克,鲜土荆芥30克,干千里光30克。
[用法]冰醋酸100毫升,95%酒精500毫升,蒸馏水加至1000毫升。浸泡7天后过滤去渣。先用鲜马鞭草、龙葵各适量,煎成溶液擦洗患处,再用此药液涂患处,每日2~3次。
16. 手癣
手癣是由于真菌侵犯手部表皮所引起的浅部真菌病,中医称“鹅掌风”。因传染所致,多单侧发生,亦可双侧,发于手心及手指掌面,初起为小水疱,破溃或吸收后出现脱屑,或伴有潮红,以后扩大融合成不规则或环形病灶,边缘清楚;发于指缝间者,常为潮红湿润,脱皮,自觉瘙痒,症状夏重冬轻,有的不经治疗终年不愈,入冬后可发皲裂;严重者可见疼痛,屈伸不利。手癣的预防可参考足癣相关内容。
偏方一
[组成]臭香椿叶250克。
[用法]捣烂,敷患处。适用于癣湿痒难忍。
偏方二
[组成]小青杨叶12克,桃叶12克。
[用法]阴干共研细末,加入猪肝120克。捣烂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偏方三
[组成]土大黄、黄精、蛇床子、苦参各500克。
[用法]加醋3000毫升,密闭浸泡7天。用时,每日将患处浸入药液泡30~60分钟,连续7天为1疗程。
偏方四
[组成]熊油30克,瓦松9克,轻粉3克,樟脑3克。
[用法]各为末,先以甘草9克、桂枝9克煎汤洗患处,烘干,以熊油调各药末,搽并烘患处,每日3次。
偏方五
[组成]天南星、白槿皮、槟榔各30克,木鳖子、樟脑各15克,斑蝥30个,蟾酥9克。
[用法]以上共为粗末,加入白酒500毫升中浸泡。取药液外涂患处,每日1~2次。适用于手足癣。
偏方六
[组成]土槿皮、大枫子肉、地肤子、蛇床子、白藓皮、苦参各30克,硫黄、樟脑各15克,枯矾125克,50%酒精2升。
[用法]土槿皮为粗末,大枫子肉捣碎,硫黄研洗,枯矾打松,加酒精800毫升温浸2天,取液;药渣再加酒精600毫升浸2天取液,再加酒精600毫升取液。将3次取得药液混合,再将樟脑以95%的酒精溶解后加入上液中,澄清后取药液外用,每日3次。适用于手足癣干燥者,糜烂者禁用。
偏方七
[组成]千里光、苍耳草等量。
[用法]将上2味药洗净,浓煎成膏状,外敷患部,1日1次,每日更换。
偏方八
[组成]鲜蓖麻叶30克。
[用法]将上药揉软贴患处,干后再换药。
偏方九
[组成]樟脑、硼砂、雄黄各5克,冰片、枯矾各1克。
[用法]研末,外扑患处。每天3次。适用于本病湿烂浸淫者。
偏方十
[组成]皂荚30克,苦参15克,蛇床子15克,土槿皮30克,大枫子15克,凌霄花藤30克。
[用法]煎汤,熏洗患处。用于手、足癣。
偏方十一
[组成]大枫子、皂荚、土槿皮、藿香各15克,花椒9克,地骨皮6克,白矾12克,野蔷薇根30克。
[用法]煎煮20分钟后,加醋250毫升,先熏后浸洗30分钟。
偏方十二
[组成]当归、桃仁、红花各30克,青木香60克。
[用法]将上药浸泡入1000克米醋中7天,用药液浸泡患处20分钟,每日1次,每付中药可适用10天,20天为1疗程。适用于角化型手足癣。
偏方十三
[组成]地骨皮20克,枯矾15克,大枫子15克,蛇床子2克,防风15克,苦参20克,当归20克。
[用法]浸泡在500克米醋中1天,滤药取液,用时将药液温热后浸泡患处,每次30分钟,早、中、晚各1次,连续使用,每服药可用2天。
偏方十四
[组成]曼陀罗鲜根9克,雄黄9克,明矾9克。
[用法]水煎数沸,去药渣,待温时将患处浸于药水中,越久越好,每日1~2次。适用于手掌心破溃瘙痒流黄水者。
偏方十五
[组成]百部、苦参、黄柏、大黄、当归各21克,土槿皮30克,全蝎10只。
[用法]上药为粗末,浸1000克醋中3天,第4天将药醋和药渣一起加温使用。患处浸泡药醋中30分钟,每日1~2次,每付药可用7天左右。
偏方十六
[组成]鲜侧柏叶适量。
[用法]水煮2、3沸,先熏后洗患处,每日2~3次。
偏方十七
[组成]藿香30克,黄精、生大黄、皂矾各12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1升醋中浸泡7天。用药醋浸泡患处。治疗手足癣。
偏方十八
[组成]苦瓜叶适量,米糖油少许。
[用法]先用苦瓜叶煎汤洗患处,再用米糖油涂敷。
偏方十九
[组成]大风子30克,明矾18克,地骨皮30克,皂角18克。
[用法]上药为末,醋调为膏,纱布包裹,手握住,每日2次,每次1小时。
17. 足癣
足癣是由于真菌侵犯足部表皮所引起的浅部真菌病,中医称“脚气”、“脚湿气”。皮损常初发于单侧趾缝间,初期患处出现粟粒大小水疱,伴有瘙痒,数日后出现白色脱屑,可撕脱,或皴裂脱皮,逐渐浸淫浸延至足跟、足跖。皮损以糜烂、水疱、脱屑、角化为特征。病易反复,入夏加剧,冬日症状减轻,部分患者可出现皲裂。霉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
本病多因传染而得,所以要注意预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洗脸、洗澡、洗脚用布要分开,并各人自备,鞋袜不要互相换用,夏天尽可能不穿透气不佳的球鞋、胶鞋,应穿透气的布鞋或凉鞋,经常保持足部的干燥清洁。患病后,避免搔抓患处,以防其他部位的感染。本病非疑难病症,但往往因患者不能坚持长期不间断用药而复发,所以要坚持用药至痊愈,治疗期间患者的鞋袜应煮沸消毒或用开水烫洗晒干后再用。
偏方一
[组成]枯矾、广丹各等份。
[用法]研末外撒患处。足癣局部湿烂者。
偏方二
[组成]五倍子15克,苦矾10克,冰片9克。
[用法]为末,香油调糊状,涂于患处。用于各种足癣。
偏方三
[组成]黄丹、五倍子(煅)各等份。
[用法]将黄丹研为细末,再将五倍子微火烤干研为细末,然后装瓶备用。用时将脚洗净擦干,外贴此药。
偏方四
[组成]密陀僧30克,轻粉3克,熟石膏6克,枯矾6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脚湿烂则干敷,干则桐油调敷。
偏方五
[组成]荆芥叶适量。
[用法]将荆芥叶捣烂,敷脚趾间及痒处。
偏方六
[组成]土大黄、黄精、蛇床子、苦参各500克。
[用法]加醋3000毫升,密闭浸泡7天。用时,每日将患处浸入药液泡30~60分钟,连续7天为1疗程。
偏方七
[组成]黄柏、滑石、枯矾、樟脑各6克。
[用法]为末,外扑患处。每日2~3次。适用于足癣局部湿烂者。
偏方八
[组成]枯矾、樟脑各24克,冰片7克,滑石10克,硫黄、轻粉各12克,熟硼砂10克。
[用法]为末,外扑患处。适用于足癣局部湿烂者。
偏方九
[组成]马齿苋60克,百部30克,黄柏15克,川椒10克,明矾10克。
[用法]水煎,先熏后浸泡30分钟。
偏方十
[组成]皂荚30克,苦参15克,蛇床子15克,土槿皮30克,大枫子15克,凌霄花藤30克。
[用法]煎汤,熏洗患处。用于手、足癣。
偏方十一
[组成]天南星、白槿皮、槟榔各30克,木鳖子、樟脑各15克,斑蝥30个,蟾酥9克。
[用法]以上共为粗末,加入白酒500毫升中浸泡。取药液外涂患处,每日1~2次。适用于手足癣。
偏方十二
[组成]土槿皮、大枫子肉、地肤子、蛇床子、白藓皮、苦参各30克,硫黄、樟脑各15克,枯矾125克,50%酒精2升。
[用法]土槿皮为粗末,大枫子肉捣碎,硫黄研洗,枯矾打松,加酒精800毫升温浸2天,取液;药渣再加酒精600毫升浸2天取液,再加酒精600毫升取液。将3次取得药液混合,再将樟脑以95%的酒精溶解后加入上液中,澄清后取药液外用,每日3次。适用于手足癣干燥者,糜烂者禁用。
偏方十三
[组成]当归、桃仁、红花各30克,青木香60克。
[用法]将上药浸泡入1000克米醋中7天,用药液浸泡患处20分钟,每日1次,每付中药可适用10天,20天为1疗程。适用于角化型手足癣。
偏方十四
[组成]黄柏、苍术各20克,苦参、明矾、紫草、徐长卿各30克。
[用法]加水煎至1000毫升,倒入盆中,先熏患足,待水温适宜时将足放入药液中泡20~30分钟,每日1剂,早晚各1次。
偏方十五
[组成]鲜蒲公英、鲜败酱草各500克。
[用法]洗净切碎,放盆中加水1500毫升,煮开后再煎10分钟,待药液温,泡足,晾后再加热浸泡,每剂如此反复3次即可。
偏方十六
[组成]藿香30克,黄精、生大黄、皂矾各12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1升醋中浸泡7天。用药醋浸泡患处。治疗手足癣。
18. 甲癣
甲癣是真菌侵犯指〈趾〉甲板所引起的疾病,多继发于手足癣,中医称为“灰指甲”。主要表现为病甲增厚、不平,呈灰白色,游离缘可见甲下碎屑,病甲与甲床分离,直接镜检及细菌培养阳性。中医称“灰指甲”。
偏方一
[组成]川楝子10枚。
[用法]川楝子去皮浸泡至软,捣成糊状后加凡士林适量,包敷患指(趾),2天后取下。一般连用 2次见效。
偏方二
[组成]鸦胆子适量。
[用法]将鸦胆子去壳,先将病区趾或指甲用温热盐水浸泡20~30分钟,使其发软,再用小刀将萎缩松软部分去掉。并用另一拇指、食指隔塑料薄膜捏住鸦胆子挤压,用压出油涂病区,每甲1~2粒,每日 1次。
偏方三
[组成]白凤仙花适量。
[用法]和蜜捣烂,先将病区趾或指甲用温热盐水浸泡20~30分钟,使其发软,再用小刀将萎缩松软部分去掉,将药泥外敷。
19. 硬皮病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慢性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结缔组织病。一般经过红肿、硬化及萎缩三个阶段,受累皮肤常与深部组织固着,不易移动,因而可造成面貌变形和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中医的“皮痹”属本病范畴。本病原因不明,可表现为多系统受损害,先见皮肤,继而累及内脏,特别是胃、肠。多发生于25~55岁间,女性多于男性。
局限性硬皮病:皮损为硬化性斑疹,表面光滑如蜡,消退后可萎缩,色素沉着或脱失等,其形态、大小、数目不等,躯干部多为斑片状,在头面、颈胸、四肢部者多呈带状或点滴状。系统性硬皮病:初起皮损呈实质性水肿,以后渐变硬化而干燥,有蜡样光泽,伴以色素增加或脱失,最终皮肤、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均呈萎缩,以至皮肤紧贴骨骼如木板样硬化,毛发脱落,出汗障碍,早期多见于肢端,并有动脉痉挛现象,后期可侵犯身体各部而出现各种相应症状。
偏方一
[组成]豆腐适量。
[用法]按病变部位大小将豆腐切成薄片,放置砂锅内加热,待温度降至能忍受时敷患处,每次2片,轮换热敷,豆腐可反复加热,使用至无浆析出后弃去。每日1次,每次15分钟。
偏方二
[组成]群药类:鲜羊蹄根、梗、叶、大枫子、百部、皂刺各 60 克,鲜凤仙花、羊踯躅花、透骨草、马钱子、苦杏仁、银杏、蜂房、苦参子各30克,山甲、川乌、全蝎、斑蝥各15克,金头蜈蚣15条;药面类:白及面30克,藤黄面、轻粉各15克,硇砂面10克。
[用法]将香油4公斤、生桐油1公斤倾入铁锅内,浸泡群药后,文火炼成深黄色,离火后过滤,再将药油置武火上,熬炼至滴水成珠,每公斤油加官粉420克、漳丹60克,药面60克,松香60克,制成脱色拔膏棍,外贴患处,每隔3~4日更换1次。
偏方三
[组成]桃、柳、槐、榆树枝各1尺,乳香、没药、羌活、千年健、三七、鸡内金各15克,香油500毫升。
[用法]先将香油煎开,入上药,炸至焦黄去药渣,趁热加入黄丹250克制成药膏。用时将药膏加热后敷贴患处,冷后更换,每日1次。
偏方四
[组成]葫芦茶、(荨麻科)糯米藤各等份。
[用法]和盐共捣烂,敷患处。
偏方五
[组成]雾水葛叶、葫芦茶叶各适量。
[用法]和盐共捣烂,外敷患处,并用雾水葛茎和葫芦茶煎水洗擦患处。
20. 剥脱性皮炎
剥脱性皮炎又称红皮病,是一种累及全身或广大皮肤表面,以弥漫性潮红,持续性大量脱屑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性皮肤病。目前其病因尚不明确,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中医称为“红皮”。急性者发病常有发热、寒颤、倦怠等前驱症状,初发常在四肢屈侧或关节屈面发生局限性红斑,迅速扩延全身,呈广泛潮红,并有轻度水肿或浸润,大多干燥。少数患者可出现湿润结痂,继而大量脱屑,鳞屑大小不一,糠麸至叶状,可有显著性皮肤浸润,头面部因皮脂较多或继发感染致鳞屑厚积可与头发粘连在一起。手足掌面常呈大片脱皮,如破手套、破袜套状。毛发稀少或脱落,指趾甲肥厚,颜色灰黄,最后可脱落。常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急性者约1~2月可以缓解,但可反复发作。可见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多见,男多于女。
偏方一
[组成]滑石600克,月石90克,龙骨120克,川贝18克,冰片、朱砂各18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凡士林调匀,使之成20%的软膏,冬季可适量加入香油贴敷患处。适用于皮肤干燥,脱屑者。
偏方二
[组成]生甘草60克。
[用法]加水煎液,以毛巾或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偏方三
[用法]蓖麻油,外敷患处。
偏方四
[用法]3%硼酸水湿敷患处。适用于本病渗出部位。
21. 毛囊炎
毛囊炎是毛囊部发生的急性、亚急性、慢性化脓性或非化脓性炎症。化脓性者主要是由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所致,非化脓性的多与职业或某些治疗因素有关。好发于头部、胸背、四肢和臀部。初起患处骤然发生红色粟疹,中有毛发穿过,形若粟粒,散在或攒集,周边红晕,时有痒痛,数日后疮顶可见白色脓头,疼痛加剧,疮周皮肤焮红或脂水渗流,一般5~7天可吸收、干燥、结痂。愈后不留瘢痕。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达数周或数月,一般无全身症状。
依其发病部位的不同,祖国医学中有多种名称,发于颈部的称“发际疮”、发于胡须部者称“须疮”、发于臀部者称“坐板疮”。认为其发作多因湿热毒邪,也与体质虚弱,局部皮肤不洁有关。分热毒型、湿热型。热毒型局部鲜红坚硬结节,灼热疼痛或刺痒,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舌红。湿热型局部红肿小结节,中央有小脓疱,或溃破溢脓血,疼痛,瘙痒。
偏方一
[组成]黄柏30克,黄连3克,芦荟6克,苍术、滑石各9克,松香12克,冰片0.6克。
[用法]共研细粉,撒于患处。
偏方二
[组成]大黄粉适量。
[用法]醋调,涂患处。每日2次。
偏方三
[组成]生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克,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蜂蜜或茶水,或加50~70%的凡士林,调膏,外敷于患处,每日1次。
偏方四
[组成]大青叶60克,乳香、没药、黄柏、生大黄、明矾、漳丹、川黄连、铜绿、胆矾、芙蓉叶、五倍子各30克。
[用法]共研细末,加50~70%的凡士林,调膏,外敷于患处。
偏方五
[组成]白及、白蔹、枯矾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为细面,先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清洗患部,用植物油药粉呈糊状,敷于疮面上,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偏方六
[组成]大黄9克,黄柏12克,雄黄9克,硫黄9克。
[用法]共研细末,麻油调外敷。
偏方七
[组成]甘蔗皮适量。
[用法]烧存性,香油调涂患处。治疗坐板疮。
偏方八
[组成]乌贼骨15克,雷公藤9克。
[用法]共为细末,擦患处。治疗坐板疮。
22.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常见慢性皮肤病,病因不明,但与神经精神因素有明显关系。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临床特征。属中医学的“牛皮癣” 、“摄领疮”、“顽癣”范畴。初起自觉皮肤瘙痒,经反复搔抓后出现扁平圆形或多角形丘疹,密集成群;历时稍久,则相互融合,皮肤增厚、干燥、粗糙,呈苔藓样变。皮损边界清晰,呈正常皮色或淡褐色,可伴色素沉着。好发颈后、颈侧、肘窝、腘窝、股内侧、尾骶部、腕、踝等摩擦部位。局部有阵发性剧烈瘙痒,夜间尤甚,搔抓后可造成表皮剥失,引起湿疹样变及继发感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易复发。
偏方一
[组成]蒜头适量。
[用法]捣烂,用纱布包裹,外敷患处,另用艾条隔蒜灸患处到感觉疼痛为止。隔日1次。
偏方二
[组成]芫花根适量。
[用法]晒干,研末,用醋或酒调敷。
偏方三
[组成]鲜白头翁叶适量。
[用法]将鲜白头翁叶浸泡于凉水中以防干瘪备用。同时将叶轻轻揉搓,使其渗出汗液,将叶展开贴皮损处,上盖2层纱布,嘱患者以手轻轻加压,5分钟即有灼痛,20分钟痒感消失,此时可将药、布一并除去。患者苔藓化明显时,最好用热水清洗,使苔藓部分变软。按皮肤大小敷药,一次敷贴不超过80平方厘米。如果皮损波及发际,最好将其局部头发剃去;如有多处损害,在距第一次敷药4天后,再行第二次贴敷,如用48小时,损害处不起泡,痒感不消失,需再次贴敷。贴敷时间20~25分钟。
偏方四
[组成]连翘、独活、五倍子、黄柏各20克,大枫子肉、白藓皮各50 克,防风、苍术、苦参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分成2包,用双层纱布包好,隔水蒸15分钟,先取一包蒸敷患处,约2~3分钟,将此包 放入锅中再蒸(保持热度50~70℃),再取另一包蒸敷,交替使用。每次需30分钟,每日1次,每帖药可用5~7 次,20天为1疗程。
偏方五
[组成]斑蝥粉2份,砒霜1份。
[用法]将2味药混匀,加白醋调成糊状,涂敷患处约半小时,刺破所起水泡,吸干液体,涂消炎药膏。
偏方六
[组成]生半夏、斑蝥、白狼毒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适量米醋调成糊状敷患处,敷药后局部有刺激感,遂起水泡,24小时水泡消失,继而结痂、痊愈。
偏方七
[组成]大戟30克。
[用法]洗净,剥去老皮,切碎,加水煎煮,直至用手一捻即成粉末为止。后用纱布过滤,药液继续煎煮浓缩至一定粘度,冷后涂纱布上贴患处,每日或隔日1次。
偏方八
[组成]百部30克。
[用法]泡入100毫升白酒中,用药酒外涂患处。适用于本病皮肤干燥粗糙增厚者。
偏方九
[组成]石榴皮适量。
[用法]炒炭,和香油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每日2次。
偏方十
[组成]雄黄5克,骨碎补15克,大蒜头1只。
[用法]共捣烂,加酒、醋各30毫升泡3天,取液外搽患处。
偏方十一
[组成]轻粉、红粉、樟脑各3克,冰片1克。
[用法]共研细末,装瓶密闭备用。用时外撒患处,揉擦3~5分钟,每日2~3次。
偏方十二
[组成]枯矾10克,胆矾6克,硫黄、松香、制水银、密陀僧各10克,冰片3克。
[用法]共为细末,加凡士林调匀涂患处。
偏方十三
[组成]官桂、良姜、细辛各1.5克,斑蝥10个(研碎)。
[用法]放入白酒90克,浸泡7天,每日震摇1次,滤除药渣,加入甘油30毫升。先将患处用温水洗软,再用药水涂搽患处,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期间戒酒及刺激性食物。
偏方十四
[组成]鲜鸡娃草适量。
[用法]捣烂,敷局部。每日2次。3~5天为1疗程。
偏方十五
[组成]烟胶9克,寒水石9克,白矾9克,花椒4.5克。
[用法]共为末,猪油调,涂搽患处。
偏方十六
[组成]旱柳叶30克,葱白24克,明矾1.5克,猪油、食盐适量。
[用法]共捣烂,布包涂患处。每日3次,6天为1疗程。
偏方十七
[组成]松香、猪油各适量。
[用法]煮成糊状,涂患处,每日数次。
偏方十八
[组成]槟榔250克,紫荆皮1000克,百部1200克,斑蝥125克,樟脑210克,60%酒精适量。
[用法]取前4味药为粗粉,浸泡入酒精7天,过滤去渣,在加入樟脑使之溶化,再加酒精至8000毫升,摇匀。涂患处。
偏方十九
[组成]斑蝥6克,花椒12克,冰片6克,徐长卿15克,大蒜头2个。
[用法]上药加入45%酒精500毫升中浸泡天,滤去药渣。涂滤药,如出现小水泡暂停使用,涂炉甘石洗剂或龙胆紫,待水泡消失后,继续使用。
23. 夏季皮炎
夏季皮炎是指由于外感暑热,复受风邪郁于肌肤所致的一种皮肤疾病。多见于成年人,容易反复发作,以四肢多见,局部潮红、丘疹,秋凉后自行消失。成年人多见,以往夏季大多有同样病史,好发于四肢伸侧面,常呈对称性,严重者可蔓延至其它部位。先是皮肤潮红,继而发出成片细小丘疹,自觉巨痒,抓破不渗水,可形成血痂,至秋凉后皮疹自行消失,严重者伴有烦躁、胸闷、纳呆、睡眠不安、小便短赤等症状。
偏方一
[组成]艾叶、摇竹消、路路通各30克,蚕砂60克。
[用法]上药共煎汁,以纱布蘸药液湿敷痒处,1日2次,可连续应用,次数不受限。
24. 疱疹样皮炎
疱疹样皮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常呈慢性反复性的小水泡表现。皮疹可有红斑、小水泡、丘疹、丘疱疹,水疱常沿红斑呈环状排列,好发于四肢及腰部等处,剧烈瘙痒。皮疹成批出现,愈后残留色素沉着。多数于 24 小时内局部红肿或发生水疱。
偏方一
[组成]大黄面30克,黄芩面30克,寒水石面30克,青黛2克,甘草油适量。
[用法]上药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甘草油调拌匀成膏,敷贴患处。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偏方二
[用法]外涂炉甘石液。
偏方三
[组成]野菊花或茎叶各适量。
[用法]煎浓汤外洗患处,并用纱布蘸药液敷患部,每日数次。
25. 稻田皮炎
稻田皮炎是指从事水田作业过程中所发生的皮肤病,是水稻种植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病因不全清楚,长时间浸于温度较高的水田和机械摩擦可能是发病的主因。一般分三型:浸渍糜烂型皮炎,中医称“水渍疮”;禽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其他因素所致的接触型皮炎。浸渍糜烂型皮炎主要表现为:一般在下水3~5天左右发病,指(趾)缝间表皮浸渍、发白、起皱、糜烂,自觉疼痛和瘙痒;禽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表现有:病变发生在接触水的部位,局部先觉微痒,而后发生菜籽大红点,后发展成绿豆大的水肿型丘疹、水疱,色淡或鲜红,呈散在性分布;其他因素所致的接触型皮炎:呈湿疹样皮炎改变,有红斑、丘疹、水疱,也可因搔抓而发糜烂、结痂样损害,自觉瘙痒。
偏方一
[组成]鲜墨旱莲4000克,明矾75克,冰片少许,凡士林1500克。
[用法]先将各药共研细末,与凡士林调成膏,敷贴患处。适用于皮炎有糜烂面者。
偏方二
[组成]密陀僧15克,凡士林70克。
[用法]将密陀僧研粉,与凡士林调和成膏,敷贴患处。
偏方三
[组成]鲜枫杨叶。
[用法]浸泡入50%酒精中24小时。用消毒棉签蘸药液涂患处,每日数次,一般2~3天愈。
偏方四
[组成]鲜蓬子菜1000克,黄柏15克。
[用法]蓬子菜加水4500克熬,过滤去渣,加黄柏粉再熬,制成500克膏,外涂患处。
偏方五
[组成]稻草、明矾各等量。
[用法]先将稻草切碎加水煮沸30分钟,应用前10分钟再加入明矾,外洗。
26. 面部色斑
面部色斑是指颜面部的色素加深性皮肤病。多见于颜面的色素斑呈黄褐色至暗褐色,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或模糊不清,邻近者有融合倾向,尤以两颊、额、鼻、唇及下颏处多见,一般无自觉症状。
偏方一
[组成]白附子、白及、白蔹、白芷、白僵蚕、白茯苓、白术各等份。
[用法]为末,用鸡蛋清调做饼,阴干,用时水调敷面并按摩片刻。治疗面色暗有雀斑。
偏方二
[组成]白附子、密陀僧、牡蛎、白茯苓、川芎各60克。
[用法]共为末,和羊乳液涂面并按摩,次晨用水洗去。
偏方三
[组成]当归、川芎、沙参、柴胡、防风、天花粉各20克,冬瓜仁、白芷、白及、绿豆各10克。
[用法]将上药混合研末,取药粉10克,蜜糖、3%双氧水3毫升,10%枸橼酸钠5毫升,精面粉及40℃水少许混合成糊状,将中药糊剂敷于面部,温热棉垫覆盖,30分钟后清除,并按摩面部,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黄褐斑。
偏方四
[组成]乳香、没药、穿山甲、葛根、山楂、厚扑、鸡矢藤各100克,桂枝、甘草各30克,细辛、冰片各15克。
[用法]将山楂、葛根、甘草、白芍共煎2次,浓缩成膏;乳香、没药共溶于95%酒精中,其余诸药(冰片除外)共研细粉;将药膏和乳没液混合烘干,研细粉,合诸药末加冰片混匀放瓶中密贮备用,用时取药粉100毫克敷于脐中,上盖软纸,再用药棉压紧,外用胶布固定。3~7天换药1次。用于面部色斑。
偏方五
[组成]白茄子适量。
[用法]切成薄片,贴敷雀斑处,隔夜贴1处,次日早去掉。治疗面部雀斑。
偏方六
[组成]丁香、乳香、松香、檀香、降香各3克,全蝎、蜈蚣、壁虎、马蜂各1.5克,黑蜘蛛1克,蟾酥0.5克。
[用法]上药晒干,研极细末,混合高压灭菌,装瓶备用。用时去药粉少许,白米醋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涂敷患处,范围略大于患处,不可太厚,第二天早起用温水洗去,连用10~20天。适用于雀斑、黄褐斑、黑斑、粉刺等。
偏方七
[组成]李子仁末适量。
[用法]和鸡子白敷局部。
偏方八
[组成]白附子末,白蜜各适量。
[用法]睡前用水洗净面部,白蜜和药末调涂纸上,贴患处。治疗面色黑暗而干粗。
偏方九
[组成]续随子适量。
[用法]捣烂涂患处。治疗黑痦子,疣。
偏方十
[组成]山慈姑根适量。
[用法]捣烂涂敷面部。治疗面干粗而黑暗。
偏方十一
[组成]羊胆、猪胆、细辛各等份。
[用法]煎3沸,夜晚涂患处,第二天早晨用水洗去。治疗产后面干粗而黑暗。
偏方十二
[组成]乌蛇60克。
[用法]烧灰,细研粉末,用腊月猪油调涂患处。治疗面部疮及黑褐斑。
27. 酒渣鼻
酒渣鼻是以鼻部发红,起粟粒样丘疹脓疱,状如酒渣,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皮肤病。多发生于中年人,病情进展缓慢,无自愈倾向,可分为红斑期、丘疹期、鼻赘期三期。红斑期:初发于鼻部及其两侧,呈暂时性潮红,刺激性饮食或精神兴奋后更加明显。日久呈持续性红斑,皮肤可见有毛细血管扩张,轻度刺痒。丘疹期:红斑上逐渐出现丘疹、结节、毛细血管扩张明显,或有小脓疱。鼻赘期(多属瘀血型):患者鼻部结缔组织增殖,丘疹、结节增大,使鼻部肥大,凹凸不平。同时,皮脂腺分泌旺盛,出现粉刺,毛囊口扩张,毛细血管明显扩张,鼻部呈青紫色。
本病因肺胃蕴热及瘀血凝结所致,嗜酒、喜食辛辣油腻者易发。治疗的同时应避免精神紧张激动,忌酒、辛辣、浓茶、咖啡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饮食不要过饱,保持大便通畅,每天用温水和性质柔和的中性肥皂洗脸,不宜用刺激性强的碱性肥皂,保持皮肤清洁,并避免过热过冷的刺激。
偏方一
[组成]硫黄、大黄各等份。
[用法]研为细末,凉水调搽患部。适用于红斑期。
偏方二
[组成]核桃仁、蓖麻仁、硫黄、大枫子仁、轻粉各9克,水银、樟脑各6克,冰片3克。
[用法]共研如泥,纱布包裹,外搽患处,每日3次。每次3分钟。用时应先在手臂皮肤上涂抹,无过敏现象者方可使用。
偏方三
[组成]百部、苦参、蛇床子、土槿皮、黄柏、乌梅、野菊花、土茯苓各15克。
[用法]加水1000克,水煎作冷湿敷,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每日1剂。
偏方四
[组成]马蔺子花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
偏方五
[组成]乌梅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
偏方六
[组成]仙人掌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用于红斑期。
偏方七
[组成]生白果6克。
[用法]嚼烂,敷患处,久敷见效。
偏方八
[组成]硫黄、槟榔等份,樟脑少许。
[用法]为末,布包,时时擦之,加蓖麻油更佳。治疗酒渣鼻红肿。
偏方九
[组成]荸荠粉适量。
[用法]常擦患处。治疗酒渣鼻。
偏方十
[组成]凌霄花14克(为末),硫黄30克(研末),腻粉3克,胡桃4枚(去壳)。
[用法]将前3味药和匀,后入胡桃肉,共研如膏,用生绢蘸药,频频擦患处。治疗鼻生渣疱。
偏方十一
[组成]大枫子仁、木鳖子仁、轻粉、硫黄各适量。
[用法]为末,每晚水调涂患处。
偏方十二
[组成]桃仁9克,珍珠1~1.5克,麻仁6克,轻粉0.15克,红粉0.15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加入冷却凝固的猪油适量,搅匀,装瓶备用。用时先用温水将鼻洗净擦干,后用药外敷患处,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
偏方十三
[组成]生石膏、生石灰各等份。
[用法]研细末装瓶备用。先用温水将鼻部洗净擦干,视患处大小取药粉适量,加烧酒调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皮肤有破损者禁用。
偏方十四
[组成]黄柏5克,大黄5克,青黛4克,硫黄4克,珍珠1克,轻粉1克。
[用法]先取大黄、黄柏烤干后研细末,把珍珠、轻粉、青黛、硫黄研细,然后将诸药粉混合,加入煎好并冷却的猪油,搅匀备用。用时先将患处温水洗净擦干,涂敷药膏。每日3~4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瘀血型酒渣鼻。
偏方十五
[组成]凌霄花10克,密陀僧3克。
[用法]共研末,水调成糊,外敷患处。
28. 美发
偏方一
[组成]垂柳叶、生姜汁各适量。
[用法]将垂柳叶阴干,为末,用生姜汁在铁器中调和,夜间涂眉并按摩至发热。治疗眉毛脱落。
偏方二
[组成]麻子仁100克,白桐叶30克。
[用法]洗米水煮沸5、6次,去渣,洗浸头发。治疗须发脱落不生。
偏方三
[组成]鲜柏枝30克。
[用法]水煎,浓缩至20毫升,先用鲜生姜涂擦患处,后用柏枝水反复涂擦。每日数次,2月左右可生新发。治疗脱发。
偏方四
[组成]莲子草适量。
[用法]捣烂取汁,磨铁器涂眉上并按摩。每日3次。治疗眉毛脱落。
偏方五
[组成]紫荆皮、补骨脂、白芷、菟丝子、羌活、斑蝥、樟脑。
[用法]浸泡于高粱酒中,外搽患处,每日3~4次。治疗脱发。
偏方六
[组成]黑芝麻、何首乌、桑椹子。
[用法]用95%的酒精浸泡20天,外搽患处。治疗脱发。
偏方七
[组成]侧柏叶0.5升,附子30克。
[用法]共捣烂,和猪油调和,做成30个药丸,将1个药丸放水中洗发,其余药丸密闭备用。治疗落发。
29. 狐臭
狐臭是一种腋下汗出带有狐骚臭味为特征的皮肤病。多见于青年男女,以妇女更多见。初起腋下易于出汗,逐渐汗液色黄如橙汁,沾染衣物,带有臭气,夏季或多汗时臭气加剧。患者腋下有棕色纹缕,汗出粘腻,如膏脂,味若狐臭,严重者乳晕、脐、腹股沟部等处均可有臭秽之气。病因湿热内蕴所致。
偏方一
[组成]密陀僧1份,去皮大蒜3份。
[用法]将密陀僧研末,与大蒜共捣烂如泥,每次取5克左右,摊纱布上,贴腋下,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天为1疗程,一般用药2~4天。
偏方二
[组成]胡椒粉、牛脂各等份。
[用法]将胡椒粉调入牛脂中,拌匀,外敷患处,每日1次,连用1周。
偏方三
[组成]香樟根适量。
[用法]为细末,加入生米饭混合成团,搓揉腋下。
偏方四
[组成]滇香薷鲜品适量。
[用法]捣烂敷于腋下,每日1次,连用1周。
偏方五
[组成]粉霜、水银等份。
[用法]以面脂调和。外涂患处。
偏方六
[组成]石绿9克,轻粉3克。
[用法]浓醋调,涂患处。
偏方七
[组成]雄黄、石膏各250克,白矾500克。
[用法]石膏研末,放锅中煅成白色,再将雄黄、白矾研细,混合均匀,密闭保存。用时将手指沾湿后,蘸适量药粉成浆糊状,涂于腋窝部,每日1次,连续涂至治愈。
30. 鸡眼
鸡眼是由于皮部长期受压和摩擦引起的角质增生性损害。为边界清晰的淡黄色或深黄色、圆形或椭圆形角化过度,绿豆至黄豆大小,平于皮面或略高于皮面。若削去外层则可见到致密的核心向下植入真皮,似置入的圆锥。当局部受外力压迫时可引起明显的疼痛,甚至呈切割样疼痛。损害多发生于趾背跖侧,发生于两趾间的损害由于汗浸渍,表面变软呈白色,故又称软鸡眼;发生于趾背、趾侧的损害,表面角化明显的称硬鸡眼。在有骨刺的部位常出现顽固性鸡眼。
偏方一
[组成]大蒜头1个,葱白10厘米,花椒3~5粒。
[用法]将上药共捣烂如泥,视鸡眼大小取不同量药泥敷于鸡眼上,用卫生纸搓一细条围绕药泥,纱布包扎,密封。24小时后除去胶布及药泥,3日后鸡眼开始变黑,逐渐脱落。
偏方二
[组成]蜂胶适量。
[用法]先用热水浸泡患处,并用刀削去表层增生的组织,然后将稍大于患处的小饼状蜂胶紧贴患处,胶布固定,隔6~7天后鸡眼自行脱落,鸡眼脱落后需再贴药6~7天,直到患处皮肤长好为止。
偏方三
[组成]红花3克,地骨皮6克。
[用法]共研细末,加适量面粉和麻油调成糊状,密封备用。外敷时先将患部老皮削去,外敷药物,纱布固定,2天换药1次。
偏方四
[组成]干蜈蚣30条,乌梅9克。
[用法]研末,加菜油适量,浸泡7~10天。先用淡盐水泡患部15~25分钟,待粗皮软化后除去,外敷药膏,纱布固定,12小时换药1次。
偏方五
[组成]乌梅3克,食盐3克,陈醋适量。
[用法]将乌梅泡入盐开水中1天,去核捣烂,加醋如泥,贴患处,1日换药1次,2~3次即可。
偏方六
[组成]纯石碱、生石灰等量,2%普鲁卡因适量。
[用法]将前两物研末,加2%普鲁卡因溶液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周围用胶布保护皮肤,当局部有灼热感时停用。
偏方七
[组成]鸦胆子11~13粒,水杨酸粉1.5克。
[用法]鸦胆子去壳捣碎,与水杨酸粉拌匀,放胶布上。再取1胶布中间剪洞,贴患处,使患处正好露出,然后将有药的胶布贴上,10天后换药1次。敷贴期间避免下水出汗,否则容易感染糜烂。
偏方八
[组成]鲜石胡荽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敷前将患处老皮去掉。
31. 粉刺
粉刺是一种常见于青春期的毛囊皮脂腺疾病。临床以毛囊丘疹、黑头粉刺为主要特征,一般在青春期后可以自愈。现代医学称“寻常痤疮”。多因肺经血热或脾胃湿热所致。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颜面部及胸背部,散在出现红色或正常皮色毛囊性丘疹,有的顶端有黑色小点,称黑头粉刺,用手挤压可排出乳白色脂粒;有的呈灰白色的小丘疹,称白头粉刺。患者应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用温水洗脸,将皮肤存留的皮脂和皮屑洗净。洗后不宜擦油膏。黑头粉刺一般可将脂粒挤出,但应注意防止感染。平日应劳逸结合,少吃辛辣刺激及油腻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偏方一
[组成]硫黄、大黄各等份。
[用法]研为细末,凉水调搽患部。
偏方二
[组成]刺猬脂肪15克。
[用法]入锅中文火熬油,待凉后微凝成浅黄色,敷患处,每晚1次。对有结节、脓肿或破溃者疗效不佳。
偏方三
[组成]丹参、白芷、野菊花、腊梅花、金银花、月季花、大黄各9克。
[用法]水煎取药液,用毛巾或纱布蘸药汁热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
偏方四
[组成]紫草适量。
[用法]煎油,用药油涂患处。
偏方五
[组成]斑蝥(去足、翅),蜂蜜少许。
[用法]将斑蝥研细末,蜂蜜少许调成泥状,取药膏贴在患处,外用纱布固定,10~15小时后,患处起水泡,痤疮便浮离皮肤脱落,局部涂以消炎膏,经5~7天后可结痂脱落。斑蝥有毒,勿入口眼中。
偏方六
[组成]紫皮大蒜5~10瓣,葱白5~10根。
[用法]共捣烂为泥,敷在痤疮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4小时后揭去,局部发泡,痤疮便浮离皮肤,5~7天后可自然脱落。
偏方七
[组成]白石脂30克,白蔹30克,苦杏仁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鸡蛋清调敷患处。
偏方八
[组成]芦荟(榨汁)5克。
[用法]加入普通化妆品50克左右中,拌匀,外涂患处。
偏方九
[组成]苦参60克,菖蒲30克。
[用法]煎汤,熏洗患处。
32. 皮肤瘙痒症
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肤损害的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为“痒风”、“风骚痒”、“肛门作痒”、“阴痒”。患者全身或局部瘙痒,呈阵发性,夜间较重,经常瘙痒剧烈,难以忍受,不能安眠,但无任何皮肤病变。由于患者经常搔抓,可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湿疹、苔藓样变等损害,也可继发感染。老年人发作以躯干、下肢较重,称为老年性瘙痒病。局限性瘙痒病有肛门瘙痒、阴囊瘙痒和女阴部瘙痒。本病与风邪侵袭、血虚生风、湿热蕴结所致。冬季发病较多。
偏方一
[组成]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仁各等量,冰片适量。
[用法]将前4味药研末,加入冰片,用凡士林或蜂蜜调成糊状,摊成3×3×1厘米大小的药饼,直接贴患处,外用布固定。每日1次。
偏方二
[组成]川椒、杏仁各适量。
[用法]研成膏,涂掌心,合覆阴囊而卧。适用于阴囊瘙痒。
偏方三
[组成]何首乌30克,艾叶38克,地肤子、浮萍、白芷、石楠叶、黄芩、松节、独活、羌活、防风、荆芥、甘草、芒硝各10克,薄荷各5克。
[用法]加水煮沸30分钟,放温,毛巾蘸药汁擦洗痒处,1剂可用3~4次。一般1次轻,2次愈。
偏方四
[组成]大蒜、花椒、赤芍、当归、白芷、蜂房、羌活各10克,白矾30克。
[用法]煎汤,熏洗患处。
偏方五
[组成]艾叶适量。
[用法]煎汤,熏洗患处。
偏方六
[组成]苦参、雄黄各10克,蛇床子、地肤子各30克。
[用法]煎汤,熏洗患处。
偏方七
[组成]苦参、蛇床子、威灵仙各30克,川椒、白矾、香附子、白芷、狗脊、细辛、桂心各10克。
[用法]煎汤,趁热熏洗患处。适用于肛门及阴囊瘙痒病。
偏方八
[组成]徐长卿,牛含水,或软蒺藜、地肤子,或鲜竹叶、桉树鲜叶,或三角风全草适量。
[用法]煎水,外洗。
偏方九
[组成]苦树皮、黄柏各适量。
[用法]共研细粉,撒布患处。
偏方十
[组成]蛇床子、鹤虱各30克,威灵仙、苦参各15克,狼毒、当归各10克。
[用法]煎汤,趁热熏洗坐浴。适用于女阴瘙痒病。
33. 肌肉注射后硬结
注射后硬结是由于长期肌肉注射或注射不易吸收的药物,而造成注射部位出现硬快、疼痛等症状。
偏方一
[组成]硫酸镁50克。
[用法]加入开水100毫升中,使溶化,浸入纱布,热敷在患处,上面再放热水袋或热砂袋,每7分钟换1次纱布,每次换3次,每日3~4次。
偏方二
[组成]大黄、食醋各适量。
[用法]大黄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涂敷患处,上用塑料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12小时换药1次,连续贴敷,一般6~7天痊愈。
偏方三
[组成]鲜柳叶、食盐适量。
[用法]共捣烂,外敷患处,每日1~2次。
偏方四
[组成]乳香、没药各等量,松香适量。
[用法]将3药按1:1:3的比例共研为细末,用酒精调成饼状,贴敷患处,上盖塑料布,隔日换药1次。
偏方五
[组成]丁香(或肉桂、皂角)5克,鲜鸡蛋1个。
[用法]将药研成细末,加入适量酒或醋调成糊状,涂在塑料薄膜上,在敷于硬结处,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或用鸡蛋清倒入消毒的脱脂棉球上,敷于硬结处,外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
偏方六
[组成]白萝卜。
[用法]洗净,切成0.3厘米薄片,贴在硬结上,外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每日2次。
偏方七
[组成]大鲫鱼1尾,皂角1个,胡椒7粒,黄栀子9个,老姜1斤,葱头3个,野苎麻根1段,面1撮,酒糟1团。
[用法]前药加酒共捣烂如泥,炒热外敷患处,外用布包紧。
34.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是指皮肤出现的瘢痕高出正常皮肤,形成瘢痕增生而言。多发生于皮肤外伤或手术后,由于结缔组织大量增生所致。其特点为瘢痕高于皮肤,表面不平,形状各异,触之较正常皮肤硬,颜色浅红或与皮肤相似,一般无自觉症状。与祖国医学“肉龟疮”类似。
偏方一
[组成]衣白鱼14枚,鹰屎白30克。
[用法]上药为末,蜜调,敷患处,每日3~5次。
偏方二
[组成]鸡蛋1枚,白僵蚕21枚。
[用法]鸡蛋泡酒中7天,取蛋黄;白僵蚕捣成末。两药调和均匀,先用布将瘢痕处搽痛发红,再用药涂。
偏方三
[组成]蒺藜子、山栀子仁各10克。
[用法]两药为散,醋调成泥状,睡前涂患处,天明洗去。
偏方四
[组成]禹余粮、半夏等份。
[用法]为末,以鸡蛋黄调,先用将瘢痕处擦红,再涂药。
偏方五
[组成]大黄、芒硝、乳香、没药各等份。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水调为膏,贴于患处,隔日换药1次,3周为1疗程。用于瘢痕疙瘩,手术后痛结节。
偏方六
[组成]山楂适量,黄酒适量。
[用法]将山楂烘干后研细末,加黄酒调敷患处。用于手术瘢痕,疮疥瘢痕。
偏方七
[组成]五倍子100克,蜈蚣1条,蜂房18克,黑醋250克。
[用法]将前3药研末,与黑醋混合搅匀,摊于黑布上外敷瘢痕处,3~5天换药1次,直至瘢痕软化,症状消失。用于烧伤瘢痕。
偏方八
[组成]苦参子仁90克,凡士林210克。
[用法]苦参子仁研末,加凡士林调匀,外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