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
11307000000007

第7章 让孩子听话的三种方法

通过运用下面介绍的三种方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能够达到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目的。当然,如果要想获得最佳效果,就应该将这三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的运用需要父母具备不同级别的能力与技巧。

第一种方法对他们的能力要求不高,只要父母能够做到坚定、沉稳与坚持就可以了;第二种方法需要父母下一番苦功才能做到;最后一种方法需要父母具备足够的技巧和创新能力,但并非只有天才才能够做到。第一种方法是最基本的,如果父母能够坚定认真地去执行这种方法,就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标。如果父母能够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能力,那么使用第二种方法可以更加顺利地实现这一目标。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掌握第三种方法,就能培养出一个顺从父母的乖孩子,同时也会使孩子养成乐意服从的习惯。这对双方都是一种最高级的乐趣。所有这些方法都需要父母在心里有充分而清醒的认识,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都不具备这种能力。

1.对孩子要有错必惩

母亲在教育孩子时采取的第一种方法是:不要让孩子通过叛逆的行为来获得好处,反之,当孩子对母亲的命令反抗或是不以为然时,母亲应让其感到麻烦、不便。使用这种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地执行下去,决不可有一丝动摇。母亲必须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种看法:孩子所有的叛逆行为最终只会导致他们受到伤害,这也是这个方法的核心所在。孩子一旦犯了错,母亲都应该给他一些适当的惩罚,即便这种惩罚的力度很小,也能够取得巨大的成效,而且这种成效会让母亲感到大吃一惊。母亲可以把家里的某个地方当做“监狱”,这个“监狱”可以是客厅里沙发的一角、一张椅子、一个搁脚凳或是其他的什么地方。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倍增,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在处罚孩子的时候,尽量不要让气氛变得那么压抑,同时又要摆出时刻准备惩罚他的姿态,这样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果某位母亲还不知道自己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技巧或是方式来对孩子的心灵施加影响,那么她可以在第一次惩罚孩子的时候说:“孩子啊,你现在越来越不听话了。每次我都要叫上许多次,你才会动身去做。现在,把你放进‘监狱’——一个黑暗的衣柜里。从今以后,你每次再不听话的话,我就会把你关进‘监狱’半个小时。记住了!”

2.决不要出于爱心原谅孩子的错误

如果母亲只是在口头上对孩子进行吓唬,却不采取实际行动,这种教育方法很可能就会失去成效。如果母亲讲完与上面类似的话以后,孩子又犯了错——尤其是所犯的错误没有给母亲造成太大的麻烦,母亲出于爱心便原谅了孩子;那么,当孩子再一次犯下稍微严重的错误时,母亲可能就会想,如果我真的把孩子关在衣柜里,这样做是不是太严厉了?接着,当孩子所犯的错误变得更为严重,但此时母亲的心情不错,便会对孩子网开一面,不想把她的“可怜的小家伙”关进黑黑的衣柜里;也许当时周围有很多人,母亲想给孩子留点面子。但是所有这些最后只能导致一个结果——她一再强调的话变成了一纸空文!

3.让惩罚变得既柔和又具实效

不过,如果母亲能够掌握一定的技巧,运用灵活的手段来处理这种情况,就会得到与前面不同的结果。

假设在某一天,母亲正在忙着做一些针线活儿或其他的家务活儿,孩子在一旁玩耍。母亲一边干活儿,一边告诉孩子:在一些欧洲学校,当孩子不服从教育或是违反纪律时,就会受到与被关进监狱类似的惩罚。同时,母亲还编造了一些善意的谎言,如那些不愿意接受惩罚的孩子会被强行关进去;如果有人顽固不化、拒不认错,那么就会被关得更久。而那些道德高尚的男孩,他们长得既高大又英俊,有的还是运动好手,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就会自愿接受处罚,像男子汉那样敢作敢当。即使他们受到惩罚,也会因为态度良好而提前获得自由。

说完之后,母亲顺势提议在家里也采取这种惩罚方法,她会要求孩子自己找个适合的地方作为“监狱”——可以是沙发的一端、长椅的一角或是当做小猫咪房子的纸箱。曾经有人将楼梯的一个阶梯作为惩罚的“监狱”。即使在那里坐上一两分钟,这种惩罚也足以让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遵守纪律、服从父母的命令。可见,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父母要求孩子遵守某些规矩,或是对孩子做事的方法提出要求,而孩子对此却置若罔闻。例如,在寒冷的冬日,孩子从门口进出时,总是不习惯随手关门;在母亲专心致志地读书时,孩子会突然打断她,而不是在旁边静静地等着母亲的注意力从书本转移到他的身上;有的时候,孩子为了争夺某件玩具而相互推搡、拉扯,母亲发出命令以后,他们没有立即来到母亲身旁,或是没有立即执行母亲的命令……

以上这些情况一旦出现,母亲应该简单地说上一句“玛丽(或詹姆斯),监狱”,而且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一定要柔和,不要带有一丝不悦,脸上要洋溢着微笑,就好像是在玩一种“监狱”的游戏。孩子受罚几分钟以后,母亲再说:“你自由了。”这样,他们又重获“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