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
11307000000057

第57章 从小吃苦有好处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发生在美籍华人家庭的故事:

工程师李新斯带着5岁的儿子到距城10公里外的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了。进城的公共汽车不知何故停开了。按理说,李新斯完全可以住下来,等到第二天再回去。但李新斯却坚持带着儿子步行回城。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摸黑回了家。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李新斯回答说:“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美国父母很注重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为了不忘过去最困难的日子,美国一家学校给孩子们做了“忆苦饭”,结果,孩子们面对当年大人吃过的糠菜号啕大哭,拒食3天。校方毫不动摇,第4天,孩子们终于咽下了这顿忆苦饭。

在美国的许多孤岛或森林里,人们常常可以看见小学生的身影。他们在无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着既无水源又无淡水的可怕的自然界,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一位孩子从荒岛归来后,感慨地对老师说:“我以前以为供我们享受的一切现代化设施都是本来就有的,荒岛的历险才使我明白,人生来两手空空,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过去老师讲劳动光荣,我们感到很空洞,如今才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

教育专家指出,生存意志的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虽然实现了“富裕社会梦想”,但社会节奏加快和升学竞争的压力,使孩子们与大自然的接触少了。同时,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削弱了孩子们应具备的人生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所以,美国非常重视教育孩子对苦难的认识。

在法国,全家人出外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无一例外地要背一个小背包。父母对孩子说:“这是你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可以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

在德国,父母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一位外国哲人说过:“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先吃得起苦。”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将来的生活幸福美满。所以,建议父母适当让孩子吃点苦,这样才有助于磨炼他们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