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
11307000000011

第11章 惩罚的目的

惩罚的目的是告诉孩子:有错必惩。这种惩罚很可能表现出态度温和、效果微弱的特点,但一定要让孩子觉得他每次犯错之后都会受到惩罚。正是这种犯了错就会受到惩罚的“必定性”,而不是惩罚所具有的“严重性”,才使这一方法奏效。

很少有孩子会被蜡烛的火焰严重灼伤,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只要试图触碰火焰就会产生一种轻微的烫热感,所以他们决不会继续这样坚持下去。究其原因,正是其中存在着一种不变的“必定性”。但是,许多母亲对此却不甚了解。她们仍然采用叱责或威吓等传统的手段,口口声声说在“下次”会如何如何;有时在孩子犯下严重错误时会对其进行严厉的惩罚。但是,如果能够在孩子犯小错时,采取一种温和而又冷静的方式来处理,效果显然会更好。

如果一个孩子出门时扬长而去、从不关门,并形成习惯的话,你可能因此对其偶尔进行责骂,尤其是在隆冬时节,你会生气地把他关在柜子里。但是这些惩罚措施是不足以让孩子改掉这种坏习惯的。假如门口有一台机器人,在孩子每次进出门时,都会自动提醒他要关门,并且让他站在门口数10个数字才能通过。如果这一柔和的惩罚方法能够坚定地执行下去,那么孩子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功地改掉这个坏习惯。

但实际情况是,母亲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种尚未发明出来的自动机器人身上,而自己又不能每次都在那里站着。但她确实希望能够使用这种方法,并且尽量地将其付诸实践。所以只要她本人在场的时候,便总是坚定地执行这一措施。尽管她不能像一台自动机器人那样,使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地改掉这个毛病。但是,她仍然应该尽早地去实践这一方法。在惩罚的时候,应该使自己尽量去避免“怒发冲冠”,因为这样会直接刺激到孩子的心灵,让他形成一种暴躁的脾气。

当然,我们不可能在所有情况下都做到这一点。但是对想要教育好自己孩子的母亲,那就到了发挥她们聪明才智的时候了。如果能够娴熟地运用这些方法,就能很有效地避免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在惩罚过程中,父母首先应该给自己打一针“预防针”——绝不要让自己表现出愤怒的情绪,也不要说出激烈的言辞。如果孩子犯的错确实让你怒火攻心,那么应该马上停止对事情本身的主观判断。在怒气消退之前,暂且“偃旗息鼓”。

这样,你就可以冷静、全面地考虑整件事情,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处理。切忌带着一种发泄自己心中怒气的心理去惩罚孩子,而应该从一个对孩子有益的角度去处理。当你知道应该怎样处理时,就应该采取一种友善的姿态,坚定、持久地执行你的决定,切忌表现出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