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
11307000000010

第10章 惩罚的性质与做法

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应该把握一定的原则。我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在实行惩罚之前,要清楚地了解惩罚的性质及执行方法。对此,人们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惩罚被一些人看做是对以往所犯过错的报复。在这些人看来,惩罚是为了对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进行一个了结,有因必有果,犯了错就要受罚,这是天经地义的。基于这种看法,惩罚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可。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们并不看重惩罚是否会对犯错者以后的行为形成积极的警示作用。另外一些人则将惩罚看成一种补救性的措施,其目的在于通过惩罚这种手段对别人形成威慑,使其不再犯错。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将惩罚视为向以往犯过错的人追讨正义的一种手段;而持有第二种观点的人则认为惩罚应该对一个犯错者的未来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服务未来的善意手段。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应采取哪种观点,人们对这个问题几乎完全不存在分歧。那就是排除报复性惩治手段的成分,只选择其补救性作用所产生的良好影响这种成分。正如《圣经》中所说的:“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所有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几乎都是一样的,所以,一旦人们承认了上述观点,那么与惩罚相关的争论将会大幅度减少。

只要人们能够静静地沉思片刻,便能够获得一个重要甚至是震撼人心的启示。这个启示完全可以让父母有效地消除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恼怒及兴奋之情,改变以往那种使孩子感到恐惧的严厉语调、苦恼的神情、带有威胁意味的姿态。事实上,父母如果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表现出愤怒,完全背离了他们想让孩子在以后表现得更好的初衷,反而与那种认为惩罚是对以往所犯过错的惩戒和报复的观点相吻合。但是,因为惩戒和报复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母亲由于孩子犯错而变得愤怒,这就很容易导致她凭着一时的意气去惩罚孩子。

这属于一种教育方法,比起放纵娇惯孩子的做法要强多了。但是,作为母亲,在教育子女时,有理由把目标定得更高一些。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父母就会坚定自己对于惩罚功用的看法。他们在对孩子施加惩罚时,会极为注重惩罚所带来的补救功效——也就是说,惩罚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对孩子日后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父母的这种观念无疑会指引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并最终取得成功。所以当看到自己的孩子犯错以后,父母应该抛弃以往那种动辄就大声叱责或是滥用惩罚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冷静的思考,这对于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一些父母会产生这样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在惩罚孩子时表现出来的诸如愤怒、不满等情绪,会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这些不好的情绪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孩子对自己所犯错误的认识,并不会因为父母的恼怒、不满而加强,这只是这些父母的一厢情愿而已。父母可以通过自身具备的理智与常识,自觉地运用一种柔和的方法,牢牢地控制孩子心灵发展及性格形成的走向。

每种能够取得成效的教育方法都是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长时间的关爱才能使用的,而不是只凭着他们在气头上给孩子一巴掌就能一蹴而就的——就像一只母猫对付自己不听话的孩子时那样。这种教育方法做起来最简单,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其实,父母要想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他们就不能使用带有暴力性质的方法,比如叱责、责骂等等。父母或老师在运用这里所介绍的方法时,必须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施行。如果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就会发现这种方法比他们所想象的更加有效、更加直接。他们能够更早地在孩子心中树立起父母或老师应有的权威。

但是,还应该特别指出一点,就是在我们上面所阐述的例子中,惩罚的真正本质及其精神实质并不在于报复,而是那种单纯的补救性与悔改性。父母在对孩子施加惩罚时,决不能抱着对孩子以前所犯错误进行报复的心理,去寻求所谓的正义;而是应该考虑如何才能让孩子在日后过上更加快乐、幸福、安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