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1306500000016

第16章 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新时代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的土壤上产生的,中国的大环境,中国激荡的百年时代,加上他是一个爱国者,毛泽东思想的长期薰陶和他长期参加伟大革命的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吸取,人生的挫折和奋斗,这是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的封锁、国内的封闭、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怎么生存发展,中国的命运如何,这都提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面前,加之在西方的压力下,邓小平洞察悟理,他顶住了西方的压力,顶住了苏联、东欧失败冲击的严峻局面,在中国坚决实行了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了危机,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充满春天的希望之路。邓小平从解放思想,解放人们的传统观念,用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来解决被人们禁锢的思想,引导中国走上铺满阳光的大道。

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旗帜灵魂,列宁是十月革命的旗帜灵魂,毛泽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成新中国的旗帜灵魂,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灵魂。毛泽东也曾讲过,旗帜、灵魂的重要。旗帜。灵魂都是决定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专题讲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新阶段、新环境、新发展、新时代的产物,是旗帜,是灵魂。

邓小平理论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他对中国的四化建设,志不移,奋斗毕生。早在中共党的“八大”后邓小平1957年4月8日在西安干部会上就反复宣传说:“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我们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而奋斗。这就是我们今后很长时期的任务。”“我们要善于接受苏联的经验教训,这样就可以少受损失。当然我们也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经验,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内,有先进的东西我们也要学。”那时,邓小平就提出了建设是今后长期的任务。

掌了权要谨慎

1962年2月6日,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我们党执了政,掌了权,要谨慎。“如果搞得不好,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接着他说:搞四化建设也要艰苦奋斗。“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这个问题是毛泽东同志过去多次讲过的。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官,一种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事实上,我们许多同志确实已经沾染了不少官气。所以我们每天每时都要注意执政党的特点。认识了这个特点,我们就能更加注意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党的优良传统,除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及时纠正错误等等以外,必须注意健全党的生活”。今天读来觉得仍令人深省,仍很有现实意义。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

一席之地

邓小平敢于讲话,讲真话,讲实话,敢于揭露矛盾,敢于解决问题,不回辟矛盾。对伟大祖国的光辉前景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应有地位,应有一席之地。因此,他对科学技术一直是关怀的,除政策上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外,他还不辞辛劳广交朋友,会见了许多中外科学家。

李政道是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教授。他1946年赴美国留学,1957年和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一起发现“宇宙不守恒定律”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受到中美两国和国际科学界的重视。

李政道教授从1972年后多次回国探亲讲学,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李政道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科学事业中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就是在他的建议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且培养了不少青年人才。

1985年10月16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李政道教授,邓小平心系中国科技事业,特别同李政道谈了科技振兴中华民族的问题。

邓小平说:一个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搞社会主义建设;一个要使祖国兴旺发达,使中华民族兴旺发展,这应该是每个人的理想。具体讲就是把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搞好。爱国主义,振兴我们中华民族,把我们的民族发展起来。

李政道热情表示赞成邓小平的观点。李政道向邓小平说:日本科技实力今天为什么发展快,为什么会成为科技强国,就是日本在20年代至30年代初对基础科学、应用基础科学有扎实的根底,到了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美国的扶助,引进美国的科学技术加上日本人有很强的民族精神,使日本的科技才有了优良的产品。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今后重视科技,世界的科技领袖有相当部分是华人。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国家是美国,在美国几乎第一流的研究院里最优秀的研究生是华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中国派出去的留学生。这是祖国的财产。祖国的优势。尖锐的问题是吸引他们回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民族,这是非常迫切的问题。要吸引海外科技领袖为祖国出力,为民族争光,必须形成发展国内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的风气。他建议建立国家基金委员会,营造浓厚的学术风气,并且要有独立性。科学基金应该完全用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上。国家对于比较大的项目,要有长期计划和用拨款的方法来组织,而不是用科学基金。

邓小平支持李政道教授的建议,并请国家有关部委具体去落实。政府要抓这件根本大事。

邓小平心系科技事业,以后又多次会见李政道和李远哲及其他科学家,交流研讨科技“振兴中华的问题”。我看到这个报道文章之后,我想建议中国应在宁夏建立科技基地,宁夏银川自然风光秀丽,气候条件好,夏不炎热,冬不冷冻,生活饮食供应都好,而且环境很安静,适应于科学家们生活和搞科研。宁夏应向国家争立这个项目,既为祖国服务;也带动宁夏的科技事业的发展。

同谁都交朋友

邓小平对振兴中华是一生奋斗的宿愿。他说:“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谁侵略别人我们就反对谁。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这样,我们国家的政治分量就更加重了。这个政策很见效,我们要坚持到底。”邓小平提出的这个方针,赢得了国际社会政治家们的认同,也反映中国人民的大度气魄和为世界和平奋斗的精神。

经济特区

新生事物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邓小平对国内国际大政方针都从当今形势出发制定了路线、方针、政策,这都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起来就是治国安邦的理论。邓小平有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做国际和平的工作,首先要把本国的事情办好,把国内建设搞好。在邓小平设计下,兴办沿海改革开放试验区,也是由点到面,从南到北,由试办到扩大开放,像办深圳特区、海南特区,在80年代初就动手创办了。其实应该说还要早些。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当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些经济特区相继兴建。1984年邓小平考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予以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管理权限。1985年以前,四个经济特区主要以创建投资环境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从1986年起,致力于发展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农牧渔和旅游业并举的外向型经济。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我国现有的五个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作用。香港同胞知道这个决择后,很欢迎,马上组织工商界人士访问祖国。国际社会的企业界经济界都纷纷组团前来考察访问。经济特区真正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门户、先声了。

南方视察

邓小平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总结了这些地方改革开放的经验,他说:“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他又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廨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经验很多,从各省的报刊资料看,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好嘛,就是要有创造性。”

毛泽东、周恩来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外交家,邓小平是他们开创事业的最好的继承发展人,南方视察的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辉煌时期,对解放人们的思想贡献最大。因为邓小平理论又是创新发展的,不光有继承,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大道的带路人、总设计师。他是青出于蓝又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典范者,因此,在国际政坛上都赢得了美好的赞誉。

马克思、恩格斯最初曾经热烈欢迎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的新观点。说:“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像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了费尔巴哈派了。”恩格斯后来在评论费尔巴哈时指出,他不能随时代随科学技术的发明而前进。这样一来,费尔巴哈本人被挤到后台去了。他落伍了。为什么费尔巴哈落伍了呢?因为“这位在乡间过着孤寂生活的哲学家怎么能够充分研究科学,给这些发现以足够的评价呢?”因为费尔巴哈远离了都市,脱离了大世界的接触,连决定性的三大发现——细胞、能量的转化和以达尔文命名的进化论无从知晓,他住在穷乡僻壤过着农民式的孤陋寡闻的生活,所以他的哲学观就不能“前进”了,没有超过自己在1840年或1844年的观点,这仍旧主要是由于他的孤寂生活。“这种生活迫使这位比其他任何哲学家都更爱好社交的哲学家从他的孤寂头脑中,而不是从和他才智相当的人们的友好或敌对的接触中得出自己的思想。”从费尔巴哈的生活看,他的哲学后来没有再发展再提高,出现新成就,主要因为费尔巴哈脱离了实际,脱离了发展的社会生活和进步信息,孤陋寡闻,视野闭塞,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没有新见解滋润,自然他的思想就停顿了,干枯了。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出现,并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伟大理论,主要是他接触实际生活,接触国内外重大事件,在风云变化的世界生活中,不但从人民群众中思考吸收智慧,也在同世界的政要接触交往,包括同敌对思想的接触中丰富发展了他的认识,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内外环境。他的许多新观点,在马列的著作中也是没有的,是邓小平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概括。我在前面不厌其烦的追寻他生活的足迹,道理也就在这里。

他是搏击在大海风浪中的海鹰。这正是他成为当今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原因。

整理完我的这个学习《邓小平文选》的读书笔记,我心里总在想以南方谈话和十五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人了一个新阶段、新时期。联系学习十五大精神和邓小平文选:觉得常学常新,觉得每学一次都给人以新的启发。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经过中国人民的不断奋斗,中国将发展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宁夏的改革开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同兄弟省区相比,又有很大的差距,问题在什么地方呢?除了地理环境,不靠海,不靠边,属于内陆地区,信息交通通信需要现代化外,千条万条,只有一条,就是我们宁夏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不如兄弟省市区学得深,理论联系实际不如他们结合得好,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差距。表现在我们对邓小平理论学得不细、不深、不广泛、不扎实。我们的观念转变得不很快,思想解放不够,开拓创新工作不够,改革开放力度不够。我们要认认真真从头学起,奋力直追,否则差距将会更大。

在邓小平同志逝世已是一周年之际,借此读书笔记作为我对这位世纪伟人的哀思和纪念吧!

宁夏干部群众和宁夏环境所蕴蓄的潜力还是巨大的,宁夏是大有希望的地方,光辉灿烂的明天正在向我们招手,让我们回汉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奋勇前进吧!

1998年1月18日夜于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