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
中期考试后,各教研组纷纷摆出架势,发动组内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训练课活动。
校长刚来这儿时,学校也有多媒体教学设施。但由于学校领导更替频繁,对教师的培训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因此在多媒体应用这一块上,对教师辅导少、训练少。加之,学校教师队伍来源复杂:本校传统老字号的、兄弟学校整编合并过来及调进来的、新分配的大中专生各占三分之一。而能熟练应用这项技术的教师,大概都是新调入的和新分配的青年教师了。实质上能驾驭这项技术的人,并不多。
校长原来所在的W校对教师的培训抓得紧,校长曾负责过此项训练工作,深知此项技术给课堂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动感强,信息量大,学生兴趣浓厚。这些特点,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而这里,来到这个新学校,虽然有多媒体设施,有硬件,但教师的软实力不行。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上任之后,面对教师办公室无电脑无法训练的实际情况,校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给办公室配备了电脑,联通了互联网,启动了此项训练工作。教师课前课后,掀起了大练信息技术的热潮。校长还安排此项基本功较好的明、爱民等老师,在例会时间,给教师讲课。学校也开展了“每分钟打十个字、二十个字,制作幻灯片”的专项测试。一次次的训练测试活动,愣是将教师推上了掌握信息技术的火山口。教师从不懂到初懂,从请别人制课件,到自己摸索,渐渐地,几个回合下来。大多数教师已能从容地走上多媒体讲台,驾驭这项技术。少数落后,反应迟缓者,虽然制课件有难度,但基本功还是有了一定的提高。
今天参加训练演出的教师,是小文组的军政老师了。
军政,亦是从兄弟学校整编过来的教师之一,年纪小校长四五岁,精明能干,勤奋好学。课余课外,军政还经手一家电脑门面。自然而然,多媒体这一块,他是轻车熟路,走在前面了。
这节课,军政示教的课题是四年级语文教材《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教师从引导学生欣赏经典音乐,品味音乐中的韵律和美的诗词入手,让学生发挥联想,回顾学过的古诗文。教师出上联,或下联,学生和下联或上联。师徒配合默契,听起来琅琅上口,入心入目,颇有语文课的味儿。在感知课文阶段,教师借助大量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感知互联网这张大网的奇妙无穷。学生啧啧称叹,处处叫奇,思维上是开放的,活跃的。综观整节课,课件精美实用,行走轨迹清晰,学生小手直举,两眼发光,满脸通红,惊叹声一片。应该讲这是一节利用多媒体技术较为成功的课。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没有让学生感知国际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和便捷之处。互联网就在多媒体上,而教师在四十分钟内始终没有点击这个InternetExplorer窗口,让学生清楚地看看那个如梦如幻具有神秘色彩的世界。倘若教师能够现场发一份电子邮件,购一份物品,聊一次天,在论坛上回一次帖,对于学生来讲,那将是多么刻骨铭心的事埃这样的感官参与,亲身体验,比反复读文本,理解作者的字面含义,效果要好得多,说服力要强得多埃
也许,身在其中,真是不明个中就理了。有时,局外人看得清的东西,局内人反而迷住了。记得新课程改革新课标制定时,有些专家请行外学科的专家提意见,确实是有道理埃有些教师,教学时间长了,形成定势,觉得研读文本,那才是正业。环境在变,条件在变,自己的思维也该变变了。思维一变,天地宽,就是这个道理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