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
下午两节课后,是新调整的例会时间。
大会的第一项议程,是由老教师仲梅向大家说说自己对教育的感悟。
仲梅说:各位老师,下面这篇文章是我从网上搬来的,今天带来,再次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四方面问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推进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教育部与中宣部、人事部、社科院、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进行的素质教育系统调研认为,目前各种社会复杂因素造成的教育问题集中反映在学生身上,出现了四方面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一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仍未能有效扭转。据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对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中小学校和农村县中的调查,35%的校长、37%的教师、58%的中学生认为负担“比较重”或“过重”,其中高三学生6点前起床的有34%,11点半后睡觉的超过40%。假期补课仍较普遍,一些城市调查,80%的小学生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奥数班、兴趣班、考级班,并多在两个以上。许多中小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社会实践少,因此失去快乐的童年、自由成长的空间和多样性发展的可能。
二是青少年思想品德状况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教育部的调查表明,在学生最需要加强教育的方面,校长和教师给出的排序第一、第二位的是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其次才是学习能力。一些青少年意志力薄弱,不讲文明礼貌,生活方式不健康,缺乏爱心和尊重生命的意识,缺乏团结友爱互助精神,甚至有极少数青少年缺乏基本的是非观。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日渐突出。
三是青少年的身心素质发展不容乐观。教育部最新的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在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提高、营养状况改善的同时,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肺活量数据持续下降,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上升,初高中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到58%、76%。国家统计局、教育部调查有64%的中学生不做任何家务,63%的中学生回家没有任何体育活动。心理素质方面,国家统计局、教育部调查,许多中学生步入校门时的心情感到“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或“恐惧”。一些特殊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更迫切要求情感和心理关怀。
四是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在片面升学率导向下,学生为提高几分成绩进行重复练习,透支了学习热情与兴趣,批判性精神缺失,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劳动精神、动手能力仍然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仲梅并没有过多地做阐释,而是神情庄重,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因文中反映问题字字切中当前教育之要害,开会的教师深深感受到肩上所负责任之重大和对目前教育的忧思。
问题是存在的。作为校长及所在的这个团队来讲,当前主要的任务是立足现状,一点点,一滴滴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缩小化。这才是学到这篇文章后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