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
校长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
一个黑人小男孩儿在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木桶。每天晚上,他都要用抹布将一个个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一排整齐地摆好。让他生气的是,往往一夜之间,风就会把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小男孩每每看到这种情景,就忍不住委屈地哭了。父亲看到小男孩伤心的样子,动情地说:“动动脑筋,会找到好办法的。”小男孩想啊想,终于想出一个妙招。他在空着的桶里装上水,再放下,到了天明,再没有出现桶子东倒西歪的情况。父亲看到后,笑了笑说:“对了,要想木桶不翻倒,就要加重自身的重量。”小男孩兴奋地点点头。
是的,只有不断加重自身的砝码,才能经得起狂风骤雨的袭击。
校长校园里的元娥,就是这样一位善于精雕细琢,不断加重自身砝码的年轻老师。
远远看去,元娥个头并不高,却又显出几分精明。校长来这个学校时,元娥教初中语文课,后来因生小孩休假的缘故,第二学期元娥只好到新岗位上,改教小学三年级语文。元娥的课校长听过两三节,总体感受是,教师专业功底较为扎实,但进了课堂总是感觉欠些火候。每每听课下来,小元娥总是像个孩子,坐在校长对面。
“校长,我没讲好,我自己都感到不满意。”
“嗯,就是少了课堂的味儿。小孩子家,不在多,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兴奋起来,跟着你的思维前进。这比讲多少要重要得多。”
元娥不住地点头,似有所悟的样子。
“另外,还要多听听课。比如,芸、雪梅、珍萍这些老教师,都非常优秀。一定多去跑跑他们的课堂,只有在课堂里才能找到上好课的感觉。”校长进一步提示。
“好的,校长,我会的。”元娥信心十足,做出努力的表情。
自那以后,校长也常去听课,偶尔也会碰到元娥讲课,师傅珍萍坐在后排指导点评的情形。这些镜头,常常挂在校长的心上。
“这样下去,这位年轻人的进步是不可估量的。人就是要有这种不甘落后的精神。”不知何时,校长对其他班子成员如是说。
今天的第一节课,小元娥又要走上汇报课的讲台。
昨夜一夜中雨,让久旱了的大地解足了渴。师生们到校时,这星星雨点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将校园这片净土用水雾笼罩起来。
下雨天,第一节课光线还不甚好,六盏日光灯将多媒体教室照得极亮,台下坐满了听课的教师和学生。
上课开始,元娥开始出示一枚一元的硬币。
“同学们,这枚钱币大家熟悉吗?它的背面是我们国家的国徽,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及‘2000年制’的字样。希望大家将生活中的硬币存起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好吗?”
因教师出示的是钱币,孩子们大都见过、用过,导入倍感亲切。
“好,同学们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过国徽呢?”
生:警察的帽子上。
生:天安门城楼上。
生:法院的大门上。
孩子们七嘴八舌,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国徽》这一课。下面先来看看这节课我们都要完成哪些目标呢?”
师用大屏幕出示目标,认读生字,组词造句。点点火花,在行进中不断闪现。在课文赏析阶段,通过“师范读,生试读,带着问题读,看文中插图后再赏读,想想诗中的画面,联系生活说一说,除了国徽,你还知道我们国家的国旗、国歌吗?用游戏的方式找一找词组中的错字”等环节,进一步挖掘文本之内涵。给人的感觉是,这堂课教师放得开,又能收得来。像语文课,有语文课的味儿。既有胸有成竹的预设,又能捕捉学生在组词造句朗读中的生成。教师的引导、点拨、激励,都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一节理性的课堂,一节成熟的课堂。同一年前相比,简直是突飞猛进了。
我们的小元娥老师,通过一天天去课堂听课,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故事中的小男孩相比,不也达到了异曲同工之效吗?
成功的道路大概是相似的,那就是要不断地增加自身的筹码。
大致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