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校长的笔记本上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碗里的水多了,米就少了;眼里的草多了,花就少了;心灵里的腥气多了,芬芳就少了;耳朵里的噪音多了,仙乐就少了;一些知道的占得多了,一些珍贵的就没地方落脚了。
这几行文字是校长从《读者》里淘出来的,作者为乔叶,文题是《有些事情,我不想知道》。校长当时看到跃入眼前的这些字符带劲儿,就摘录到本子上。校长读着,录着,意识形态开始做自由运动……
自己经营的这个学校,时不时也有噪音之类传到校长的耳际。某某教师在叨叨什么闲话,某某人又做了什么手脚,某某教师又在打击挖苦走在前列的教师等等,诸如此类。看看乔叶的言语,校长也就有了几分淡然和坦然。想想,那些闲杂碎语,只不过是无聊者自乐自趣自闲的话题而已,有些呢,也大概是思想落后者的自我解嘲,而对于真正的教育中人,对于这些闲语哩语,除了感到无聊,还会在乎多少呢?所以说,校长得出的结果是,那些鸡毛蒜皮、琐碎无聊、影响团结不利工作之类的水、草、腥气、噪音之流,就让其滚蛋吧。相反,那些喷香的米,芬芳的花,提人智慧的音乐之类就让其拾之即来,深藏其里,占据更多的空间。有了这样的态度,自己的精力就更加充沛了,思想更加前卫了,动力更加足厚了,效率就会提升了。
这是一点有关处世的随想。
还有呢,由“米水理论”校长想到了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人嘛,身上优点与缺点共存。作为管理者,自然而然要将提升青年教师前进的优点放大一些,这是合乎事理的,自然也是有利于人的发展和成长的。因此,校长笔下的小博、郭、香、丽、龙、大博、玮、勤、毛、海峰等老师,皆青春靓丽,生龙活虎,一派欣欣向荣之景状。他们的人格,课堂,之清秀,之聪颖,之慧然,之实厚,在校长的笔下历历可见。青年教师的加入,确确实实带来学校工作的大解放、大开放、大顺畅。有一位网友看到校长的帖子后感慨道,同样的年轻人啊,放在城市和农村两所氛围完全不同的学校,那五年以后,十年以后的水平、素质差异是天壤之别的。这是实然。校长年轻时也曾示教于农村、城市几所环境条件氛围不同的学校,有同样的体验和感受。现在,自己手底下有这样的条件,给他们机会,给他们时间,给他们舞台,给他们鞭策,给他们鼓励,给他们动力,青年教师不成长才怪呢,不进步才怪呢。
做人的态度如此,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如此,延伸到教育孩子领域,这“水多米少”的言语还适用吗?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管用,还相当管用。
真心希望这“水多米少”的理论能给广大教育同行留下一点点思考和启迪,那就万幸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