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歌:悠久诗歌大国
11296800000009

第9章 演变中求发展的南北朝诗歌

晋宋交接时的南朝,诗歌发展经历了一个新的转折,那就是玄言诗逐渐退却,而山水诗大放光彩。我国的诗歌很早就有描写山水景物的句子。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简略的自然景物描写,甚至有一些情景交融的画面。

《楚辞》中的自然山水描写,要比《诗经》具体、生动、细致,笔墨也多了一些,显示出作者较高的审美能力和较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东晋时期的玄言诗,山水的审美意识逐渐增强,还出现了不少描写自然山水景物的佳句。

但总的来看,那时山水景物描写的分量在全诗中还只占少数,它只是诗人借以引发、陪衬、烘托、渲染诗人思想感情的片断。直至谢灵运时。诗歌中才以山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题材转变。

谢灵运,出生于会稽始宁。他出身于东晋时期最显赫的世族家庭,年轻时就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谢灵运倾注全力刻画山水胜景,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由此扭转了当时的玄言诗风,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代表作如《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诗,最能体现他诗歌特色。

这个时期比较有名的诗人还有颜延之、鲍照、谢惠连、谢庄、汤慧休等,其中以鲍照诗成就最大。

鲍照,江苏涟水人。出身寒门,曾任临海刘子顼的参军,史称“鲍参军”。他虽然出身寒微,却自视甚高,以为凭借自己超人的才华而功名富贵唾手可得,可事实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他在人生目标未实现之际,往往在他的诗中涌出感愤不平之辞。在他的代表作《拟行路难》18首中,可感受到其感情的冲动、激荡与紧张。《对案不能食》一诗,就表现了一个才高气盛、自尊心极强的诗人面对不公平的现实激愤异常,苦闷有加。

鲍照尤其擅长七言歌行,还在诗中杂以各种句式,写了不少杂言式七言歌行,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南齐永明年间,周颙著《四声切韵》,讨论汉字的平、上、去、入4种声调。诗人沈约更将四声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去,要求诗歌平仄押韵、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辞采华丽,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形成了一种新诗体,号称“永明体”,也称“新体诗”。

“永明体”诗人最有名气的是沈约和谢朓。

沈约,吴兴武康人,历宋齐梁时期,官至尚书令。沈约一些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和友人之情的诗,辞采清丽,感情真挚。

谢朓,谢灵运的同族晚辈,人称“小谢”。他与谢灵运同以善于写山水景物见长,但他们两人的写作方法不同。谢朓更多地对自然景物作出选择、提炼并重新加以安排,显得更加完美。

谢朓的山水诗既吸收了谢灵运那种细腻,又能融情入景,从而既摆脱了谢灵运堆砌雕琢,又摆脱了玄言诗的枯燥,形成一种清新流利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与南朝相比,北朝文化显得十分冷落,只有庾信兼南北之长,显现出大家风范。他的诗歌对仗工整,情辞兼备,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既有南朝时期的华丽精巧,又有北朝时期的雄浑刚健,开拓了诗歌的审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