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歌:悠久诗歌大国
11296800000007

第7章 正始诗人和太康诗人的成就

正始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齐王曹芳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0年。这个时期,政局混乱,整个社会处在黑暗恐怖的状态之中。

建安诗歌那种直面现实,反映社会动乱,抒发统一理想的内容,以及那种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已经消失不见。代替它的是人们对生存的忧患和对人生祸福的忧叹,诗风变得寄托遥深。

正始诗人的代表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也是“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作家,曾做过步兵校尉,故世称“阮步兵”。

阮籍早年有济世救民的志向,但是他又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始终在政治斗争的漩涡里应付、挣扎。内心的煎熬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他的处境和痛苦是当时大多数文人名士所共有的,在当时社会具有广泛的意义。正由于这种特色的状况,阮籍写的诗篇隐晦难明,很少直说。《咏怀诗》82首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咏怀诗》是把82首五言诗连在一起,编成一部庞大的组诗,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咏怀诗》中的第一首《夜中不能寐》,从“夜”字领起,写出一个使人苦闷惆怅的夜,一个令人难以成眠的夜,在夜境的悲凉气氛中,展现一位“忧思独伤心”的诗人形象。

全诗蕴藉含蓄,使人在无意之中受到感染。在这组著名的诗篇中,阮籍多用比兴寄托和象征手法来抒情言志,或借凤凰折翅来比喻自己所处的困境,或借佳人难近比喻理想渺茫,或借芳草花木凋零比喻世事反复无常。

全组诗篇从自然到人事,都充满着浓烈的苦闷,由于其使用了非常丰富的比兴手段,因此形成了一种曲折隐晦的艺术风格,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嵇康,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性格倨傲狂放,公开反对司马氏集团,与之决裂。他的这种性格最终给他引来了杀身之祸。他的诗现存50余首。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其中四言诗直抒胸臆,表现其追求自然之乐趣,成就较高。

嵇康的诗以表现追求自然、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其中《赠秀才人军》18首和《幽愤诗》成就最高。《赠秀才人军》其中第九首,想象其兄嵇喜入军后的英姿和气概,第十四首写他弋钓自娱、游目弹琴、体会玄理的高超心境。《幽愤诗》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的愤慨。

正始诗人多崇尚老庄,提倡玄风,重自然,因此诗歌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古朴感,至西晋太康年间,这种古朴却被繁缛所替代了。

太康是西晋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西晋统一后,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也有较大发展。从太康时期至永嘉时期的20多年中,文学创作比较活跃,出现了一大批诗人,代表人物有“三张”、“二陆”、“二潘”、“一左”。

“三张”,即张载、张协、张亢;“二陆”,指陆机、陆云;“二潘”指潘岳、潘尼;“一左”指左思。除左思外,其他人的创作都表现出共同的时代倾向,即多模拟而少创造,重视艺术形式而轻思想内容,被称为“太康体”。

太康诗人多以才华自负,相对悠游的生活又使得他们得以专注于诗艺的琢磨,因此太康诗风总体体现为华辞丽藻,铺写繁复,多骈偶句式的繁缛。太康诗以陆机、潘岳最有代表性,但只有左思喊出了寒士的心声,诗风独树一帜。

陆机,吴国名臣陆逊之后,太康时期和弟弟陆云到京都洛阳,受到宰相诗人张华的赞赏。

陆机的诗歌涉猎广泛,而内涵相对贫乏。诗歌句式力求排偶,词语力求华丽,描绘力求详细,节律力求和谐。但过分雕琢,就失去了自然的面目。不过,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入诗中,也产生了相对生动有力的作品。

潘岳,荥阳中牟人。他的文风与陆机接近,但文采不如陆机。潘岳从小就很聪明,在乡里非常有名气,号称“奇童”。

潘岳诗文辞艳丽,悼亡诗写得最好。现存诗18首,《悼亡诗》3首最受人称道。诗歌作于他妻子逝世一周年之际。第一首写他离家之前的心情,感叹时光匆匆流逝;接着写出他去留两难,不知所措的悲哀;最后写徘徊空房,倍感伤心。

整首诗歌都在写他的忧思难忘,真实地表达了潘岳对亡妻的怀念。从那以后,“悼亡”成为这类诗歌的特别名称,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他长得很丑,又有口吃,在重门第和容貌的魏晋时期自然壮志难酬。左思的文辞壮丽,不同凡响。

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建安风骨”的传统,借古喻今,表达了他对世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被称为“左思风力”。他的这些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情怀的诗作,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表现方式,后人仿作者很多,这样,“咏史诗”就成为后世诗歌中的一大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