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歌:悠久诗歌大国
11296800000011

第11章 李白铸就浪漫主义诗歌高峰

李白,四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剑南道绵州昌隆的青莲乡,因此自号青莲居士。

据说,李白的父亲可能是位较为成功的商人,因此,家境颇为富裕。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

由于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至儿子7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字。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假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着念着,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于是,李白的名字便得来了。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在四川度过,他自幼涉猎的学问很广泛,爱好也多种多样。他既攻读儒学,练习剑术,又学习神仙方术,交接道士。

24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沿江而下,漫游了湖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走了大半个中国,却未受到朝廷的重视,不得不扫兴而回。

42岁时,经道士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召李白去长安,任命他做供奉翰林。李白欣喜若狂,以为发挥政治才华的机会到了,临去长安前,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豪迈和喜悦之情可谓溢于言表。

李白来到长安后,得到了唐玄宗的隆重接待。唐玄宗赏识李白的文学才华,让他写诗点缀大唐王朝的盛世景象,而没有给他在政治上显露才华的机会。因此,李白大失所望,心情陷入苦闷之中,每天与人喝酒解闷。

李白是个桀骜不驯、清高自傲的人,由于他蔑视权贵,很快就蒙受权贵的谗言,李白愤然离开长安。不久,李白在洛阳认识了诗人杜甫,两人结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

后来,李白受永王李璘的牵连入狱,经人搭救,死罪免去,被流放夜郎,走到巫山一带时,正好赶上朝廷大赦,得以获释。此后,李白一直漂泊在江南一带。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继承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他在《古风》第一首中,回顾了整个诗歌发展的历史,指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并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诗力挽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正确道路。

在《古风》第三十五首中,李白又批评了当时残余的讲求模拟雕琢、忽视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诗风:“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在创作实践上,李白和陈子昂有着相似之处,多写古体,少写律诗。但李白在学习乐府民歌以及大力开拓七言诗上,成就却远远超过陈子昂。他的这些努力对诗歌革新任务的完成起了巨大作用。

唐文学家李阳冰在李白死后为他编的诗集《草堂集》序中说:“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以尽。”这是对李白革新诗歌功绩的正确评价。

李白的诗内容十分丰富。一些诗表现他怀抱为国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以及关心祖国命运和前途的情感。他的《古风·西上莲花山》一诗,用游仙体,结尾处还是从幻想回到现实,对叛军的残暴表示愤怒,对民众的苦难寄予同情。

李白的一些诗充分表达了他酷爱自由的追求和蔑视利禄、鄙弃富贵的思想,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叹。

李白的一些诗抒写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和对民众的亲切感情,如《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友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喷薄而出。

李白还创作了大量的描写自然风景的诗作。李白堪称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物外,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李白的描写自然风景的诗常将自己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写景中,如《望庐山瀑布》一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融情于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

李白的诗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李白炽热的热爱祖国的感情,强烈的追求自由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李白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白的诗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李白的诗,想象、比喻、夸张往往综合运用,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此外,李白还善于使用拟人手法,使大自然具有人的性情,为抒发感情服务。

李白的诗歌除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外,还具有语言明白自然,不见苦吟推敲痕迹。还有,李白喜欢用具有明丽色彩的词语,如清、明、白、碧、金等。

李白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光和月亮对于李白来说是一种皎洁透明的象征,体现了他对光辉明亮事物的憧憬和追求。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

李白的诗歌不仅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歌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