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娱乐:民间娱乐运动
11296500000007

第7章 踢毽子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踢毽子

踢毽子又称“毽球”,在我国古代一向流传很广,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体育运动,是我国民族体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在花毽的趣味性、观赏性和健身性基础上,还增加了对抗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五代十国时的后蜀国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女诗人,她姓徐,因为她才貌双全,很受蜀主孟昶的喜欢,因此,她被赐号为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擅长写文章,特别擅长诗词。

后来,花蕊夫人在枯燥无味的宫廷生活中,为了打发时间,她就经常踢毽子。据说花蕊夫人吃完午餐,喝完茶,她都要到御花园里走走,但更多的时间是在宫殿前踢毽子玩。

花蕊夫人在踢毽子的时候,她都要把大衣襟的下摆塞到腰搭上,然后和宫女赛着踢或者对着踢。如果是花蕊夫人自己踢时,她就会越踢越带劲,时常把毽子踢到前殿挂匾后边。

这时,花蕊夫人就会喊来宫女,让宫女们用竹竿把毽子弄下来,再接着踢。花蕊夫人踢毽子的姿势非常好看,前踢、后踢、左踢、右踢,雪白的鸡毛毽子,在花蕊夫人脚下来回旋转。宫女们在旁边不住喝彩叫好,就这样,花蕊夫人一直踢到进晚膳才肯罢休。

踢毽子又称“毽球”,在我国古代流传很广,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体育活动,而经常进行这项活动,可以使人活动筋骨,促进健康。在古都北京,踢毽子还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做“翔翎”。

关于毽子的起源,有一种传说认为毽子“创自轩辕黄帝”。当时的毽子叫“毱”,是练习武士的一种器具。“毱”被古人解释为“皮毛丸”。

踢毽子是黄帝发明的,这明显是后人的一种尊圣行为。人们把黄帝当作垛子,把一切发明创造的功绩都归之于黄帝一人,其实并不可靠。因为踢毽子是细物中的细物,要找到确凿的起源时间的证据,几乎是不可能。

还有一个传说认为,毽子“创自岳武穆,用箭之翎,配以金石之质,抛足而戏,以释军闷”。同样,这种传说也没有可靠的佐证,而且,“箭”与“毽”又不相同,也是不足为信的。

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它盛行于六朝和隋唐时期。我国踢毽子的历史很悠久,但究竟始于何时,并无确切的记载。

古代的名物考据家们都认为踢毽子是源自古代蹴鞠的,如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称踢毽子是“蹴鞠之遗事也”。

在唐代以前,鞠是用鸟类羽毛做成的,它与毽羽不同,但也是一种用脚踢着玩的游戏,所以蹴鞠与毽子还的确有点血缘关系。

据文物家考证,汉代画像砖上已经有了踢毽子的形象,照此推断,踢毽子最晚也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至南北朝,人们已经能够熟练,而且巧妙地踢毽子了。

至唐宋时期,踢毽子更加流行了,踢毽子的技巧也更高超了。

据宋代文学家高承的《事物纪原》记载:

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腆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

从中可知,这时候踢毽子就有了边跑边踢的技巧,人们不光用脚踢,还可以用膝、腹和头去耍弄毽子,这些便是“耸膝”、“腆肚”和“佛顶珠”。

唐代古书《高僧传》卷19《佛陀传》中记载:

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一连五百,众人喧而观之。佛陀因见怪曰:此小儿世戏有工。

这便是说,有一个叫跋陀的僧人到洛阳去,他在路上遇到了12岁的惠光。那时候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500次,观众赞叹不已。

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时的人,他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师,他非常喜欢惠光,并将他收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其中的蹀就是毽子了,反踢就是用脚外侧踢,也叫做“拐”,反踢500下,可见慧光脚上功夫十分厉害。踢毽子甚至也影响到了少林寺的武功,少林寺僧也曾经把踢毽子作为一项练武的辅助工具。

在宋代,由于踢毽子的人多,还产生了以卖毽子为生的人。南宋时期词人周密写的笔记《武林旧事》中,就列举了当时首都临安城里经营各种玩具的小商业,比如风筝、粘竿、毽子、鹁鸽铃、象棋、弹弓等,可见那时就已经有了专门销售毽子的店铺了。

还有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周密在他所写的《通俗编》中也有“踢毽子”一条,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今京市为此戏最工,顶额口鼻,肩背腹膺,皆可代足,一人能兼应数敌,自弄,则鞬子终日绕身不堕。

由于踢毽子趣味盎然,也很有观赏价值,因而成为了古代很多艺术家们的收藏珍品。同时,它也是民间艺术家的创作题材。

明清时期的瓷器中就经常出现匠人们绘的踢毽子的图画。古代画家也会把踢毽子的场面画下来,清代风俗画集《北京民间风俗百图》里的踢毽图,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