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娱乐:民间娱乐运动
11296500000013

第13章 踩高跷的各种起源说法

踩高跷

踩高跷是我国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也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等,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

关于高跷的起源,人们大多认为它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其实,高跷本属于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了。

古代高跷技艺性强,同时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据说在汉代,中原地区一连三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们的日子很苦。皇帝听说后,下了一道圣旨,命令当地的官府救济百姓,并下令家有存粮的人要拿出粮食赈济灾民。洛阳地区有一个王太守,他存了很多粮食,却不肯拿出一粒去救灾,非但如此,王太守还拼命抬高粮价,发灾荒财。据说,当地有一个青年,他姓高名跷,天生一副侠义心肠。高跷见王太守如此凶狠,他便决心去偷他的粮食救济灾民。但是,王太守粮仓外围高墙林立,他怎样才能进去呢?有一天,高跷上山砍柴,他忽然看见一棵树梢上有一团冬青,而冬青是一种很名贵的草药,他想将冬青取下来,但是树很高,他又上不去。

高跷寻思再三,他见树干上有不少枝枝杈杈,高跷突发奇想,他踩踏枝杈而上,果然摘到了那株冬青。

于是,高跷也悟出了以树杈用做攀援高墙的工具,他砍下两根树杈在山上勤学苦练,最后,高跷终于练就了用树杈在脚上行走自如、蹦跳如飞的本领了。

此后,高跷日复一日在夜间翻过王太守粮仓高墙去拿粮食救济受饿村民。后来有一天,高跷一不小心被王太守家的众多护卫发现,护卫们用绳索将高跷绊倒,并且抓获他,将他投入了监牢。

王太守非常生气,他扬言要治高跷的罪,还要处死他。后来,消息传出来,百姓们寻思搭救高跷的良策,人们商量了很久,最后决定派人连夜去京城告发他,这样便可以搭救高跷了。

果然,皇帝在得知王太守的恶性及高跷的机智勇敢后,他马上派人去解救高跷并重罚王太守。高跷这才获救,此后,人们为了纪念高跷,便将踩树杈取名为“踩高跷”。

以后,中原地区百姓每逢节日,村村寨寨都要踩高跷,扭秧歌,热闹一翻。后来,踩高跷庆节日这个风俗世代相传,久演不衰。

踩高跷,是我国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不但在民俗活动中经常表演,而且它还被融入到了古代戏曲折子中,比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

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戏曲《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脚高达1.3米,小沙弥高0.8米。

关于高跷的起源,人们大多认为它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

考古学家还认为,甲古文中已经有踩跷起舞形象的字了,所以可以验证这个传说是真实的。

古代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这个“长股国”很可能就与踩高跷有关。

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便可以知道,那里的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

而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后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俗习惯。其实,艺术是源于自然的,踩高跷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产物。晋代学者郭璞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记载:

长臂国人在赤水之东,身体像常人,但臂长三丈。或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

这也就是说,脚长是因为绑扎着木跷,手长是因为手中拿着长木制作的捕鱼工具,这段话所描绘的现象,酷似居住在广西防城京族渔。